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闽江河口琅岐岛钻孔揭示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孢粉、微古、硅藻和~(14)C测年等资料分析了沉积物形成时的气候波动、沉积相和沉积物年代,将闽江河口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厚>15米)和全新统(厚49.80米)。全新统又可分为下全新统下段和上段、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气候演化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演化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湖沼相→冲积相、湖沼相→河口相、湖沼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闽江河口琅岐岛钻孔揭示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孢粉、微古、硅藻和~(14)C测年等资料分析了沉积物形成时的气候波动、沉积相和沉积物年代,将闽江河口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厚>15米)和全新统(厚49.80米)。全新统又可分为下全新统下段和上段、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气候演化为:冷干→温暖略干→温暖湿润→炎热潮湿→温暖略干。沉积相演化为:冲积相、冲洪积相、湖沼相→冲积相、湖沼相→河口相、湖沼相→海湾相→河口相。  相似文献   

3.
为刻画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喷发强度及演化序列,对典型剖面采用旋回-期次-岩相三级划分的方案.结果表明:林子宗群酸性火山岩岩相序列多以火山通道相开始,爆发相结束,中基性岩多以爆发相与喷溢相交替出现.典中组从底到顶部酸性岩石序列、中性岩石序列及中酸性岩石序列,代表了典中组的三个喷发旋回.年波组从底到顶部火山-沉积序列、沉积序列及中基性岩石序列,代表了年波组的三个旋回.帕那组底部为酸性序列,上部为酸性-沉积序列,代表了帕那组的两个喷发旋回.林子宗群火山活动强度总体表现出由强-弱-强,演化序列具方向性,表现为从酸性→中酸性→中基性→酸性物质的连续喷发.  相似文献   

4.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轮南地区主要产层之一,油气藏类型为古潜山油藏.自早奥陶世(O1p)至晚奥陶世(O3S),奥陶系经历了半局限台地相→开阔海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缘斜坡相→混积浅水陆棚相的沉积演化,沉积了多种岩石类型,储层岩石主要为亮晶颗粒灰岩.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得奥陶系储层基质孔隙度较低、孔喉结构差,为差或非储层.由于奥陶系后多次构造运动,使奥陶系裂缝、岩溶作用发育,形成有大量溶蚀孔、洞、缝的有效储层.岩溶、裂缝发育区,为储层的有利分布区.轮南地区西部、中部为风化壳岩溶发育区,东部为深部岩溶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公路选线设计对个人经验依赖较大,虽然随着工程实践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设计理念也从选线地质逐步深化到地质选线,但仍未完全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本文通过对部分路线设计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多年路线设计的经验,提炼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控制因素的系统综合分析、最差的地质条件控制路线方案(‘木桶’原理)、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否决路线方案、综合选线与整体最优"等公路工程地质选线基本原则,总结出按"以服务功能草定路线走向→宏观识别、碎部研判,优选路线走廊→走廊带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估→根据地形条件初拟路线方案→结合工程地质修订确定推荐线位→推荐线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推荐线位的比选和修订"程序进行地质选线工作的一般程序和定性研究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空间环境条件下偏晶凝固过程中壳核组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在总自由能中引入表面自由能项对H模型进行了修正, 使之能够描述表面偏析作用下的相分离. 选取Fe-Cu合金作为模型体系, 系统模拟了微重力状态下深过冷合金液滴的亚稳相分离过程, 揭示了表面偏析效应和温度梯度引起的Marangoni对流对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Fe65Cu35合金的相分离组织从弥散结构演化为3层壳核组织; Fe50Cu50合金经历了“双连续相→4层壳核→3层壳核”的组织演化; Fe35Cu65合金的组织由弥散结构向两层壳核组织演化. 偏析作用使得最外层总是富Cu相, 温度梯度引起的Marangoni对流决定了内部体相的组织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剖面地处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泉头镇境内,区域构造属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沉积环境为干旱-半干旱。剖面出露的泉头组地层厚度共510.84 m,其底部与吐呼噜组灰白色凝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对剖面地层的细致考察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剖面泉头组地层沉积了一套粒度较粗的陆源碎屑岩。地层沉积相演化规律为: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7种沉积亚相和12种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8.
茅山顶宫地区构造流体包裹体迹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山顶宫地区的流体包裹体迹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经历过多期构造演化,主应力方位表现出由北西→北北西→近北→北西→北东→西北西方向的变化,并以北西方向为主;主应力性质由压扭→张性→压扭→张性呈多期改变.这些事件依次对应于茅山中生代以来第一次北西向推覆构造、K2茅东张裂盆地,以及新生代挤压、拉张交替演化过程.茅山断裂构造期温度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特点,相应地压力也由大到小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含煤地层沉积过程古泥炭沼泽的发育情况,以淮南煤田张集矿山西组1煤层为研究对象,刻槽采集样品,测试了样品的煤质参数、显微组分组成、部分微量元素含量,采用凝胶化指数、结构保存指数等参数,综合Sr/Ba、Cu/Zn等地球化学指标,讨论了张集矿山西组1煤层的煤质特征、煤相及其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张集矿山西组1煤具特低全水分、低灰、中高挥发分、特低硫、中高发热量的特点,为1/3焦煤,镜质组为主要显微组分,平均达到64.5%;(2)山西组1煤层煤相主要表现为低位沼泽相(A)和湿地草本沼泽相(B),同时表现出潮湿森林沼泽相(C)和干燥森林沼泽相(D)的煤相类型,在剖面上山西组1煤层煤相的演化可划分为B→A→B,A→D,A→C的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成煤沼泽由三角洲间海岸的湿地草本沼泽相转变为下三角洲平原的潮湿森林沼泽相,指示了由海向陆的转化进程;(3)山西组1煤层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受到海水影响,整体海退背景包含一系列次级的海进和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多次起源→辐射→灭绝→复苏组成的阶段性过程。其中,辐射与绝灭是明显的突变或质变。显生宙以来,全球海洋生物经历了五次大灭绝和三次大辐射。五次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法门期之交、二叠—三叠纪之交、三叠—侏罗纪之交和白垩—第三纪之交;三次大辐射分别发生在寒武纪初、早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安尼期,相应出现了三个演化动物群: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和现代演化动物群。  相似文献   

11.
采自四川马角坝泥盆系观雾山组顶部的几个牙形石样品有Ancyrodella alata,Icruidus subterminus,Polyguathus alatus,P.asymmetricus,P.dubins,P.ovalis,P.of.Peiatus,以及P.rylus xylus等属种,大致代表了asymrnetricus下亚带,时代为弗拉斯早期。因此,观雾山组顶部已经属上泥盆统。文中简要描述了牙形石3属8种。  相似文献   

12.
枝蕨纲是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一个重要的植物类群。作者对枝蕨纲代表植物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枝蕨纲中可识别出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和其他一些过渡类型。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演化关系密切,二者分别以营养性末级附枝的顶端回弯和具瘤指蕨型的植物体组构为近裔共性。中国中上泥盆统的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比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进化程度要高,可能代表枝蕨纲内的一个新的高级分类单元,以具片化的末级附枝及次生生长为特征。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以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为代表的进化类型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从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到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侧生分枝系统显示了从三维的枝系统向似羽片状系统逐渐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枝蕨纲是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一个重要的植物类群。作者对枝蕨纲代表植物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枝蕨纲中可识别出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和其他一些过渡类型。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演化关系密切,二者分别以营养性末级附枝的顶端回弯和具瘤指蕨型的植物体组构为近裔共性。中国中上泥盆统的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比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进化程度要高,可能代表枝蕨纲内的一个新的高级分类单元,以具片化的末级附枝及次生生长为特征。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以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为代表的进化类型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从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到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侧生分枝系统显示了从三维的枝系统向似羽片状系统逐渐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简要报道了近年来中德两国古生物工作者研究滇西保山施甸地区泥盆系的若干进展,包括岩石地层单位的重新厘定;晚志留世至早石炭世牙形石生物带及组合的建立;具有重要生物地层价值的笔石、腕足、棘皮等动物群的新发现;以及泥盆系顶、底界和内部各统之间界线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Ahlberg PE  Clack JA  Luksevics E  Blom H  Zupiņs I 《Nature》2008,453(7199):1199-1204
The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from fish to tetrapod is beginning to close thanks to the discovery of new intermediate forms such as Tiktaalik roseae. Here we narrow it further by presenting the skull,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braincase, shoulder girdle and partial pelvis of Ventastega curonica from the Late Devonian of Latvia, a transitional intermediate form between the 'elpistostegids' Panderichthys and Tiktaalik and the Devonian tetrapods (limbed vertebrates) Acanthostega and Ichthyostega. Ventastega is the most primitive Devonian tetrapod represented by extensive remains, and casts light on a part of the phylogeny otherwise only represented by fragmentary taxa: it illuminates the origin of principal tetrapod structures and the extent of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mong the transitional forms.  相似文献   

16.
多数人在研究碳酸盐沉积物(岩)的压实作用时往往注重重荷压实作用,对于侧向挤压的压实作用,则注意不够。本文通过对广西田林县浪平甘硐子中上泥盆统藻鲕颗粒灰岩中藻鲕变形及定向性的研究,确认藻鲕的变形及定向并非重荷压实作用的结果,而是三叠纪中期以前的印支—燕山运动的产物。控制藻鲕变形及定向的因素是构造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颗粒成分、重荷压实作用及溶蚀—充填作用等,其中构造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及颗粒成分是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泥盆系、石炭系尤其是二叠系到下三叠统在中国东南部的展布、系统的沉积演变,联系到该阶段古特提斯洋对其影响和控制,提出了华南陆块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三在世陆缘裂陷系发展的沉积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8.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构造沉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秦岭泥盆纪盆地群是在早泥盆世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谷沿勉略一线进一步发育成有限洋盆,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勉略洋盆与商丹洋盆的并存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扬子、华北及秦岭板块)共存的格局,由此形成了秦岭泥盆纪盆地群.在这种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下,整个秦岭造山带出现了构造动力学成因不同的一系列盆地.在秦岭板块北缘发育了刘岭边缘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含火山岩的巨厚碎屑岩系(最大厚度超过11km).在秦岭板块内部,由于广泛发育的伸展断裂而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和半地堑型盆地,在其中堆积了反映以陆表海为主的一套碳酸盐和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与秦岭板块之间的勉略有限洋盆中发育了夹超基性至酸性火山岩、硅质岩的碳酸盐碎屑沉积.在扬子板块北缘的高川一带还发育了以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总之,秦岭在泥盆纪发育了一个多种构造沉积动力学成因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集合群  相似文献   

19.
湖南东坡矿田铅锌矿床是典型的沉积-热液改造(叠加)型层控矿床。含矿岩系为中、上泥盆统。该区在早泥盆世末期就开始了拉张盆地的演化,拉张盆地的热沉降导致了成矿物质的早期富集和矿化。铅锌矿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盆地演化的同生断裂阶段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后生断裂阶段早期铅锌矿体的形成、千里山花岗岩的侵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