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皂乳液种子聚合法研制高固含量乳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种子,进而制出高固含量的乳胶。考察了引进剂、乳化剂的用量,原料配比及搅拌转速对服民胶性能和固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水性聚氨酯为乳化剂的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性聚氨酯(WPU)为高分子乳化剂进行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胶,探讨了影响乳胶粒径、黏度、稳定性、涂膜附着力和光泽度等性能的因素.此外,还将PUA乳胶和由小分子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胶的稳定性和涂膜附着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WPU为乳化剂制备的乳胶稳定性和涂膜附着力优于用小分子乳化剂制得的乳胶.  相似文献   

3.
以马来酸酐为单体,合成了低磷、非氮和有良好生物降解性能的高效灰管阻垢剂,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产品最佳阻垢作用的分子量范围及红外谱图.产品在高碱度高固水系具有优异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4.
含铁氨羧螯合树脂配体交换除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以D401型氨羧螯合树脂螯合固载铁(Fe^3+),利用水溶液中F^-可与Fe^3+形成稳定配合物性质,实现了配体交换固液分离去除高氟水中的氟.实验研究了该种分离材料在含氟水的除氟性能和条件.结果表明,含氟10-20mg/L左右的水溶液中,除氟率可达99%以上,可使氟含量降至0.05mg/L以下,经测定,树脂对氟的吸附量可达2.7mg F^-/gR,水中常见共存离子对氟离子的吸附无影响,表现出树脂除氟过程的高度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流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固含量约45%的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该体系的流变性能,探讨了阴离子乳化剂含量从0.2%增加到1.0%时,体系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遵循幂律定律。幂律指数在0.47-0.74的范围。当阴离子乳化剂合量大于或等于0.8%以后,聚丙烯酸酯核-壳液的流变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并对粒子形态采用TEM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良好.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逐步增加.随MATS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加,乳液的粘度增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7.
可再分散性乳胶粉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喷雾干燥时喷雾液的粘度、进料量、雾化轮转速、干燥器进出口温度等因素对可再分散性乳胶粉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液的粘度为0.30~0.15Pa.s,进料泵频率27~30 Hz,雾化轮转速(2~3)×104r/min,干燥塔进风温度150~200℃,出口温度90~100℃时,所得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外观均匀、固含量高、堆积密度大、平均粒径小、无结块现象,性能指标达到工业生产使用要求。该研究为可再分散性乳胶粉的生产及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玻璃化温度的醋酸乙烯-乙烯乳液所得乳胶粉的性能差异及乳胶粉在砂浆中与基材的黏结强度,并将高、低玻璃化温度乳液按一定比例复配,综合其性能优势,提高乳胶粉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9.
乳胶黏度检测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烟草行业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卷烟辅料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乳胶是卷烟的重要辅料,其质量和上机适用性,是影响卷烟设备正常运转和卷烟质量的因素之一。乳胶检测的指标有固含量、黏度、初粘性、酸度等。本文围绕乳胶的黏度指标,介绍指标定义,测量原理,并以旋转法测量为例说明注意事项,数据分析等内容,以及测量信息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酯水性乳胶用作印花涂料中的胶黏剂成分存在一些固有缺陷,采用加入含氟单体(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进行乳液共聚的方法改善其性能.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对其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含氟单体和丙烯酸的投料量.针对这两个因素设计单一变量试验,得到一系列不同含氟单体和丙烯酸投料量的乳胶样品.使用红外谱图、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光老化试验箱等仪器对产品的耐水性耐候性进行表征.最终得到综合成本与性能的最佳配方,各项性能明显优于未进行加氟改性的纯丙烯酸酯乳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制备高含固水性聚丙烯酸酯涂层剂所涉及的乳化技术,选择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TX-10,TX-20,TX-30,对其在高浓度时的乳化性能及TX-30的乳液流变性作了研究,分别确定了三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稳定的水/单体(W/O)乳液所需的水/单体摩尔比及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同时,对TX-30较TX-10更易制得稳定的W/O乳液现象作了探讨,其原因是在表面活性剂浓溶液的状态下,TX-30由于亲水链发生卷曲,而TX-10由于亲水链可以较充分伸展,使两者的亲水链的有效长度发生变化;对TX-30的乳液流变性的研究表明,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其胶束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2.
高固含量无皂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无皂乳液的稳定原理以及获得高固含量无皂乳液的主要方法,概括了高固含量无皂乳液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当前水性环氧乳液的环氧基团含量和固含量低导致的涂料和涂膜性能差的缺点,本文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首先以聚乙二醇400(PEG400)为软段,制备了非离子型水性环氧(WEP)乳液;然后以侧基亲水扩链剂(Ymer N120)对其进行改性,合成了改性非离子型水性环氧(YWEP)乳液,研究了Ymer N120的用量对YWEP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EP乳液的环氧基团含量(以环氧值表示)最高可达0.36,引入侧基亲水基团后YWEP乳液可在保持较高环氧值的条件下进一步将固含量由30%提高至52%,提高了73.3%.固化后涂膜的拉伸强度由57.3 MPa增大至64.8 MPa.腐蚀电流密度由7.97×10-8 mA·cm-2减小至9.99×10-9 mA·cm-2.综上所述,亲水基团由主链转移至侧基后可有效提高水性环氧乳液、涂料和涂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乳液胶粘剂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以期建立一套完善的乳液胶粒剂测试系统。所总结的乳液胶粘剂的测试项目有:固含量、游离单体含量、粘度、乳液的稳定性、乳胶粒电性、最低成膜温度、乳胶粒尺寸及尺寸分布、剥离强度、结膜速度、刷洗牢度、干摩擦牢度和湿摩擦牢度。  相似文献   

15.
以羧甲基纤维素为保护胶体代替传统的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一种性能优良的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几种不同乳液的比较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有很好的耐离子强度和耐有机溶剂性,得到的聚合物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并可得到固体质量分数50%的稳定乳液。乳液的交联度测试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酯结合在一起,参与了聚合反应;羧甲基纤维素的加入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率,但高黏度和低黏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都不利于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双羟基四配位硅改性苯丙乳液;测定了乳液的粘度、粒径分布、凝胶率、稳定性等;测定了乳液成膜后的各种性能,如吸水率、热性能分析、玻璃化转变温度、附着力、硬度等.结果表明改性的苯丙乳液比纯苯丙乳液的热性能有所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降低,附着力提高.并得出2%含量的双羟基四配位硅改性2%乳化剂、40%固含量的苯丙乳液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反应性丙烯酸酯/硅氧烷共聚物乳液流变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预乳化部分连续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少量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复合引发催化剂,制得丙烯酸酯/硅氧烷共聚乳液.该乳液具有自身不交联、破乳后或涂膜后室温交联的优异性能.考察了乳液固含量、聚合物中硅含量、乳化剂种类、聚合温度、乳液放置时间、D4与MATS质量比、引发剂DBSA用量对共聚乳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含量>45%或固含量>40%时,可以得到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8.
高硅含量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研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水解抑制法和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高硅含量的核壳结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影响聚合过程及乳液稳定性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核壳乳液克服了普通硅丙乳液聚合的缺点,尤其是提高了乳液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19.
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乳化二甲基硅油及乳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复配乳化1 Pa.s的二甲基硅油,考察复配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乳液黏度、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HLB值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黏度、离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选择高聚合度的亲水型乳化剂和高聚合度的亲油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硅油乳液。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二聚甘油单硬酯和八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10.5)、硅油和水的质量比为7∶23∶70。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为8.06μm,黏度为387 mPa.s,固相质量分数差为2.91%。乳液高温稳定性良好,在110℃保持5 h,乳液体积平均粒径增大至11.63μm,固相质量分数差增大至6.12%。  相似文献   

20.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酯多元醇、2,2-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主要原料,经自乳化法制备出高固含量的IPDI型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乳化温度、小分子二元醇、扩链剂等不同因素对乳液黏度和胶粒粒径、胶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M-BA质量分数为5.5%、乳化温度为2℃时,制备的乳液固含量高达45%,乳液黏度较低,稳定性好;加入乙基丁基丙二醇(BEPD)或扩链剂异佛尔酮二胺(IPDA)有利于调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而使粒径变小,乳液黏度变低;利用非离子型亲水扩链剂三羟甲基丙烷聚乙二醇单甲醚(TMPEG)与DMBA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乳液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