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因应战国后期思想界话语环境的变化,展开了批判先秦诸子之历史活动和思想主张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辟枉、解蔽、批儒等方面内容。荀子期望藉此彰显绍述孔子学统,尊孔隆礼,“净化”儒家理想人格,廓清儒学发展的道路和儒家门户。这种学术批评实践,排除了其他学派对儒学可能造成的非理性渗透和侵蚀,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厘清方向的作用,并使其避免了其他先秦诸子之学的命运——退向边缘或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李锦全教授认为,在先秦诸子中,法家是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儒家强调道德自觉,而法家则倚靠法令的强制。儒法互补的结合点在于礼法相通和刑德并用,其社会背景则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思想的内在理路来看,儒法互补同儒学的包容性具有内在关联。从儒法互补的历史看,荀子应当算是儒法互补的前辈,但董仲舒实际上是进行儒法互补工作的儒学大师。而宋明理学如二程,更是寓教化于刑罚之中。  相似文献   

4.
关于儒学"太极"概念,蕅益智旭以出家人特有的方式进行诠释。智旭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这一本原具有阴阳之理,阴阳变化之神妙过程中化生万物;同时,太极和万物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太极为体,万物为用。在无极与太极的关系上,智旭表面上赞同周濂溪,暗中又借鉴朱熹的观点。智旭还提出"太极妙理"说、阴阳善恶观等。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儒学理论范畴,其本义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5.
基于魏晋南朝时期的儒学衰微与经学不振,尤其是魏晋尚虚浮华、通达悖礼等时风对儒学的冲击,顺阳范氏整个家族自觉于儒学的振兴与经学的昌明,以其独特的家世经学与笃厚的经学信仰独行于玄、佛日盛的世俗。世代儒业的顺阳范氏在家传经学(家学)、学有专长的基础上,以儒家伦常一以贯之而又综通群籍,从而形成了迥异于这一时代的崇儒尚经与博学多通之家学学风。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身处文化繁荣的北宋时代,他对于这时期的思想交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安石主张融通九流百家之学问,以海纳百川之胸襟来融合儒学与佛学;他立足于儒家本位,强调博采众家之长方能明晓儒学本义;他所追寻的“大道”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包含佛学等其他思想流派的中华学术源流,强调圣贤之道的因时而变、推陈出新。王安石以经世致用为学术研究之旨归,认为儒学和佛学的互补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礼乐教化;他基于儒释交融,对前世儒家的王霸学说和性情学说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王安石的儒释交融思想蕴含着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刚健有为、兼容并蓄、崇实黜虚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7.
两汉对夜郎的开发长达350来年,贵州古代儒文化与民族认同进入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贵州儒文化及民族认同的成就固然无法与明清比拟,却胜过唐宋,更勿论魏晋蒙元。制度儒学、物化儒学、理论儒学、文化儒学相继传入;和平、友好的经济、政治交往、交流、对话、沟通始终是主流;践行儒家仁义爱民政策,成为大一统政治得以实现的根本因素;不过,认同具有肤浅性、不对称性及不稳定性。制度儒学首先传入,各民族统治阶层之间制度层面的初始认同,是贵州两汉儒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主要内容和最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形成荀子所处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后期,荀子在批判地继承诸子百家的同时,取百家之所长,解百家之所“蔽”,又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论证了自然之“天”,形成了较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认为,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主宰,并不是有意志的“神”,“列星随旋,日月递烟”,都有它自身所遵循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它与人的福祸吉凶没有任何的直接或必然的联系。“星之队(通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  相似文献   

9.
今人研判宋儒对佛教的态度不外三种:一是排佛,二是吸佛,三是表面上排佛、背地里吸佛。而叶适认为,宋儒的佛教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处理佛教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策略,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望而非之”“尽用其学”“以其意立言”。叶适对宋儒处理儒佛关系策略的检讨不仅展示了自己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健康性和智慧性,而且为理解周孔以后的儒学纯正性、宋儒在整合儒佛关系中的作用及限度、儒学与佛教在宋代新儒学中结合的形式和程度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所谓儒佛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们的哲学思想,即儒学、佛学、道学;一为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两个方面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书法与儒佛道的关系:儒佛道的传播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儒佛道与书法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学术界将孟子心性论与其他相近或相关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孟子荀子心性论的关系及优劣是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孟子荀子心性论有内在联系,荀子对孟子批评中实际上又有继承;但二者论断的优劣是非问题仍迄无定论。学者还将孟子心性论与以下的心性学说相比较或联系进行考察,包括:孔子心性论、《管子》心性论、朱熹及宋明儒学心性论、老庄心性之学、佛教心性学说、近代来华传教士心性论、弗洛姆性善论、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人性论。  相似文献   

12.
宗宝琴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5):40-41,50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不仅集儒家之大成,而且集百家之大成,他在诸子百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生存智慧。荀子哲学的三大论智慧地解答了人靠什么而生存?人何以像人一样生存?人怎样获得生存的意义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极富现代启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不仅集儒家之大成,而且集百家之大成,他在诸子百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生存智慧。荀子哲学的三大论智慧地解答了人靠什么而生存?人何以像人一样生存?人怎样获得生存的意义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极富现代启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在相当程度来自于佛教。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一种开放的政策,儒、释、道三足鼎立,为各种思想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隋唐佛教的佛性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已被儒学化,这更为儒学吸收佛教的思想提供了方便。宋明新儒学之“心性”,无论是张载的“天地之性”,程朱的“天理”,还是陆九渊的“心”,王阳明的“良知”,都不是传统儒学的作为具体人的现实具体之心性,而在相当程度上已具有本体的性质,与佛教的“佛性”、“心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宋明新儒学区别于传统儒学之最根本处,就在于二者思维模式的不同。探讨佛教对儒学的影响,认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漳州儒学自唐初陈元光开漳以来落地生根,至南宋朱熹知漳后枝繁叶茂,儒学大师辈出,宋、元、明、清代有其人,并对台湾地区的儒学产生影响。漳州儒者通过追述以诗文名号、敬祀以书院祠堂等方式加以建构清漳一地之儒学谱系。重视、挖掘漳州儒学资源,有利于儒学的当代转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相似文献   

17.
李贽从儒学阵营中走出 ,不断超越儒学束缚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反儒专制先驱。李贽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有飞跃性突破。他的反叛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同时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儒学于公元6世纪传播到日本之后,经过漫长的消化和吸收,于近世形成了在含义上与中国儒学呈现很大不同的日本儒学。在比较中日两国儒学含义上的差别的基础上,探究含义变迁发生的过程、时代背景,以及它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日本社会与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大差别,这就决定了两国儒学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变革后的日本儒学在近世与日本民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对日本近世乃至现代的各种事件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统战文化既是统战思想理论的结晶,又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儒学在徽州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徽州宗族社会中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社会教育、商业经营和维护宗族稳定等三方面。徽州儒学在历史上是徽州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安徽人民精神家园的建设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徽州儒学。徽州儒学是当代安徽统一战线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让清乾嘉以还,言汉学者众。大率诵说师法,纷纭今古,循其末流,昧其本真;诵览所及,颇有然疑,最括鄙旨,条以三事:一曰:“汉学经师多出荀子,而汉学垂绝之微言,有不与荀子同者”。 二曰:“师法之云,出于末师,匪其本然”。三曰:“今古学之分,起于东汉,先汉有今古文而无今古学”。辨章学术,古不可诬;三者若明,斯足以显汉儒之真,而稍解学者之惑矣!试更端而竟吾说: 一曰:“汉学经师多出荀子,而汉学垂绝之微言,有不与荀子同者”,昔汪中作荀卿子通论,历举诸家经师以为出荀卿子之慨国也。独左旦查亘及至发,台数座铁襞压径量重革木虫鱼疏不引,而引陆德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