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炼和江河被视为有同一审美创作倾向——即“史诗诗人”,经常被评家同时提起同时概括,称他们为“寻根文学”的最初范式。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如果把两个人的诗风做个比喻,杨炼的诗就好像海浪激荡的大海。而江河就是宁静的海滩。中国当代诗歌史缺少了对他们诗歌的解读。江河和杨炼试图从人类的发生地和历史的源头、从民族文化的根源那里重新出发,趟出一条人类存在的新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前的研究者多认为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价值系统。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综观今本《老子》,老子的这种价值倾向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天”在老子那里虽然已不具有人格性,但“天”的运行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仍有道德的权威性,这体现着老子的理想,形成了以“天”为核心的理想主义价值系统。这一点为以前的学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把《变形记》当成是文学里反应异化问题的典型.其实,卡夫卡的用意何止如此,那里有他别样的人生和别样的快乐.因为他是“非凡”的,所以他对快乐的理解也必然是与众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史记》的不同版本中存在着“刁斗”与“刀斗”的两种写法。究其原因为所依据的底本不同;其根本原因为“刀”与“刁”是古今字、通假字。提出在同一《史记》的文本中,无论使用“刁斗”还是“刀斗”均可,但混用是不科学的、不妥的。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忠义观所蕴含的社会理想与墨学有相通之处,一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与墨家的“兼爱”;二是向往“快活”与墨家的“喜利恶害”;三是“以贤为能,纪律严明”与墨家尚贤、尚同;四是“替天行道”与墨家天志。但水泊梁山作为古代中国乌托邦的一种形式,同墨家兼爱社会一样都是虚幻的,在封建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只能在被八百里水泊隔开的孤岛中暂时地有限地存在。  相似文献   

7.
《诗经》服饰描写的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服饰标身份;二、服饰示“美”,“刺”;三,服饰传情谊;四、服饰示“双关”。  相似文献   

8.
太阳系外遥远的半人马星座,有一颗名叫阿尔法A的恒星。它像太阳一样发出光芒,照亮了巨大的气态行星“波吕斐摩斯”和它的卫星“潘多拉”。美丽的“潘多拉”是个郁郁葱葱的世界,大山漂浮在空中,猛兽在丛林中闲逛,如翼龙一般的动物翱翔于天际,名为“纳威人”的蓝色外星人在那里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9.
把《诗经》中的“言”、“于”、“薄”等虚字看做“音节助词”,不符合汉语语法体系的词类划分标准,故应采用“衬字”的概念;衬字不仅存在于可歌唱的诗、词、曲中,而且存在于不用于歌唱的文体和成语中。  相似文献   

10.
本通过对流俗时间源头的时间内状态的领悟,着重论及:1.人只能在世界中存在、在此存在,这就是人生存在世的本质,海德格尔因此把人称作“此在”;2.通达此在本真存在,离不开对本真的时间的把握;3.以人们对“死亡”的闭目塞听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经历时间”与“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的区别;4.从整体上把握本真时间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单纯层次上的“无限可分”,只是“恶的无限性”,而决不是辩征法。遵循恩格斯与黑格尔对可分性问题的基本思路,认为只有“可分”与“连续”、“构成”与“生成”等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才有全面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陆机《文赋》研究在《文选》钱氏学中占重要位置,特别精彩处有四:一、揭文胆;二、辨“警策”与“警句”;三、释工拙相参;四、证灵感。对李善注肯定少否定多,且有嘲讽口吻。《管锥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是粉碎“四人帮”后文化界的第一声春雷,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影响难以估量;不可“臆说”。  相似文献   

13.
第一,认为语言不可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其不可见乎?”第二,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六经)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第三,西晋哲学家欧阳建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概念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事物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驳斥了魏晋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经”、“传”的关系,传统上一般认为“传”是对“经”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易传》不是对《易经》简单的解词释义,而是一种理性重建,体现在极大地丰富了“德”性思想;摒弃《易经》原意,另立新论;抒发个人理想抱负。这种理性重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思想认识逐渐深化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的初期目标既重视“人谋”,又注意到了“不可与之争锋”、“不可图”等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则客观上存在着“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之间和“外结孙权”与“复兴汉室”之间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故《隆中对》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6.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17.
对《笑笑词》在南宋的版本状况提出质疑,认为在南宋并非只有今见的长沙刻本一个版本如此简单,可能有更复杂的情况;对《笑笑词》之“笑”予以释义;对《笑笑词》之平淡风格予以阐释;并在文前附以词人小传。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10,(2):14-14
美国《时代》亚洲版2009年12月14日发表Bryan Walsh文章认为,喜马拉雅山正在面临悲剧。文章说,在过去的25年中,喜马拉雅山脉北部边缘的印度小镇列城地区,降水量伴随着气温升高有所下降,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但真正受到威胁是广阔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心和西藏高原地区,那里是两极之外的最大陆冰区域,科学家们称之为“第三极”。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高海拔冰川覆盖了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是亚洲的“水塔”。每年春天当积雪开始融化时,冰川就开始供给这里的主要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江河系统):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湄公河、黄河以及长江。  相似文献   

19.
“我从哪里来”这简单又神秘的问题困惑着诸多孩子,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把“性”这个问题’当做洪水猛兽,教材里没有答案,老师予以回避,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呵斥或误导。我在设计本次活动时,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晤、去认知: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让学生体会到应该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相似文献   

20.
《数理精蕴》下编卷十“线部·方程”主要内容改编自梅文鼎的《方程论》。二者成书目的不同使得相应的内容也存在差异。通过对内容的对比分析得出:《数理精蕴》对《方程论》的改编保持了“方程”理论内涵不变,采用了“取其精华”的改编原则,对内容进行删减取舍;同时在语言表述、题目编撰、方程表示法等方面进行相应地精简与规整,使整体内容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算法特征,突显了《数理精蕴》对《方程论》理论成果的继承和进一步理解与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