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     
《信息化建设》2010,(11):61-61
【决定】 4G和物联网等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近日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地位,学者们关注有关评价研究。国内学者梳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征等发展现状;构建了评价模型、评价理论和评价案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势进行评价;描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效率和对其它产业的促进作用;指出了目前评价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云计算被认为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手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加快信息网络新技术开发应用,要重点突破大数据和云计算关键技术等。云计算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将对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4.
《今日科技》2011,(5):32-34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重中之重,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大军中的新生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新兴产品和服务成本偏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瓶颈问题。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仅需要市场的力量,还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携号转网……2019年全国两会上,这些科技热词频频出现,李克强总理提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浙大科技园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浙江大学的实际情况,在依托学校科技创新优势、推动自主创新项目转化与产业化、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落实政府优惠政策、推进教职工和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11月28日下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大厅内掌声雷动,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动员大会向世界展现了杭州的未来蓝图——打造AI无限想象之城,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当好先锋、提供样本。人工智能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科技部门的大力耕耘、细心呵护。本刊对话杭州市科学技术局潘红华副局长,请他解读杭州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12,(1):20-28
无论是国家提出的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北京提出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都被列为首位。这表明了国家在整体战略规划上用范围广,与传统行业结合的空间大,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将远远超出该行业的范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切期望。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无  相似文献   

9.
佟继英 《科技信息》2011,(18):47-4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近年来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为明显成效,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均萌生了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外在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唐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天津科技》2012,(6):45
2013年滨海新区将将继续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加速延伸,以实现内生发展为目标,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产业全球合作领域,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绿色储能电池、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项目,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市场化应用,提升抗生素、胰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大连市确定了十大产业作为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大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认为应采取以市场培育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作用模式,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融资渠道等对策加快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华东科技》2012,(4):44-45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及其新业态加速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地呈现出集聚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以来,通过六大政策措施的初步落实,促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3.
杨瑾 《杭州科技》2022,(4):27-30
<正>近年来,随着大脑成像、脑机交互、生物传感、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与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材料、认知心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正酝酿着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催生了新一代的类脑计算技术,为疾病诊断、智能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类脑计算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和升级新的爆发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太原科技》2012,(6):110-110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一是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指标将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德清县深刻把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2018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  相似文献   

17.
《科学管理研究》2015,(6):56-59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各国从长远角度发展本国经济、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全局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培育,以技术型、节约型、环保型产业代替原本落后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研究了新常态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调整的背景以及发展的趋势,提出其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继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能否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本文在分析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变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把握生物技术发展规律,选择不同路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  相似文献   

19.
杨凯 《华东科技》2013,(2):18-19
创业板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7月初国务院就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锁定在七大行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做出了具体规划,指定了二十项重大工程,也在政策措施上加大了力度.其中政策扶持中金融支持方面就特别强调了"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因此创业板一定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融资的重要而有效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态势呈现后劲不足。对于经济的复兴,发展新兴产业一直被世界各国在产业发展中视为重点,而在产业转型的问题上各国应对的措施各有不同。通过分析各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联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部署,针对甘肃省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作出决策建议,为甘肃省长足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