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河南“十一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徐光春认为,这是胡总书记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我们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层视点     
曾培炎:河南要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带头作用曾培炎日前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曾培炎对河南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带头作用。河南地处中部腹地,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和各项重要指标在中部名列前茅。曾培炎强调,河南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勇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发展在河南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GDP约占全省GDP的70%左右,高份额的GDP发展却带来了高污染和高损害的环境代价。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引入绿色GDP理念考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实现河南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媛 《科技信息》2007,(20):10-11
一、中部崛起的背景1.中部的范畴及特点中部是指包括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在内的六省区。中部地区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和纽带,是全国交通的融会贯通之地,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部地区面积共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5.
论中部地区的崛起和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部塌陷之现状和中部崛起的提出中部在全国的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板块。在整个中国达到全面实行小康和进一步实行现代化的过程中,这块土地它的崛起将从根本上能够体现中国的整体实力和未来的竞争力,中部地区有6个省,从山西一直到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这六个省  相似文献   

6.
屈晶 《科技信息》2007,22(12):48-49
中部地区经济在“东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部各省都在谋求发展。通过中部六省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河南的优、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实现河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27日对中部六省来说是一个新的开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中部崛起战略,标志着这一战略进入实施阶段。经过18年多的寂寞和近两年多的倡导与酝酿“,中部崛起”终于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拥有山西、河南、湖  相似文献   

8.
论中原崛起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地区发展上经历了沿海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中部崛起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部地区崛起被提到国家层面的本身,使全国区域发展形成四大板块的基本格局更加明朗。作为全国,也是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伴随国家把中部崛起纳入全国地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并逐步进入运作状态的历史进程,如何进一步弄清中原崛起的基本问题,在中部崛起中把我们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扎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积极探寻其规律.河南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力量,其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正影响着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通过演化阶段划分、地区类型划分,以及灰色系统分析,发现河南省1978年至今的城乡收入差距演化历程呈"W"变化曲线;河南东部、南部和西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区域差异明显;各省辖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内部因素作用强度差异是形成城乡收入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河南中部崛起的金融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河南省,如何抓住"中部崛起"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在是这一时代背景下,从金融的视角,论述河南中部崛起有关金融的战略对策,具体包括:把郑州建设为区域金融中心、积极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重点产业的金融投入、完善优化金融服务等.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09,27(6):F0002-F0002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特征的集大成者.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由于产业部门、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加上人口众多,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均衡程度均有待提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为此,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针对这一主要发展目标,认真分析了河南特点,重新审视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发展定位,创新发展理念,探索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区域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实现中原崛起,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地处中原,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资源,为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提出了今后河南发展体育旅游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怡笑 《创新科技》2006,(6):8-13
当“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写进“十一五”规划时,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终于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前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举,不但中部六省关注,全国关注,连国外也格外关注。4月1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都将目光聚焦于“中部崛起”,纷纷派出记者团采访中部六省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中部正在“塌陷”入手,由历史地位与经济现状两方面指出湖北在引领中部的地位,然后通过分析指出湖北现阶段农业二元结构显著,工业国有成分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最终提出构筑湖北中部率先崛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提出的振兴湖北经济 ,推动湖北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在中国出现“中部凹陷”经济现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对振兴中国中部经济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活力 ,是带动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条件 ,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 ,发展其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实现中部崛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应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投资在"中部崛起"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发展新材料产业,对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南拥有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区位、机遇、资源、产业等独特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分析河南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发展新材料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河南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腹地,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中重要的经济板块之一,它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中部欠发展,西部发展和东西互动发展的速度将大大减缓.也就是说中部的崛起关系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中部崛起发展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产业现状、发展态势和相对竞争优势,遵循自身产业发展规律.笔者认为中部崛起应该选择梯度发展战略,并且分析了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中部崛起应该着重采取的具体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梁留科  吕可文  朱辉 《河南科学》2008,26(6):752-756
在中部崛起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对郑州市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相应解决的策略,促使郑州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结构有明显突破,能够在中部崛起与中原城市群中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安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地处中部东缘,沿江近海,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弱势和面向"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选择.在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崛起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