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罗隐的诗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题材广泛,主要分五类:干谒诗、下第诗、咏物诗、咏史诗及其他。其诗风格独特,具有讽刺性、哲理化倾向、含蓄、通俗等特点。其创作对宋诗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罗隐的诗     
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其诗题材广泛,主要分五类干谒诗、下第诗、咏物诗、咏史诗及其他.其诗风格独特,具有讽刺性、哲理化倾向、含蓄、通俗等特点.其创作对宋诗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的革新者,伍尔夫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歌特征,《海浪》就是伍尔夫把她的诗小说理论付诸实践而得到的一部作品。《海浪》的语言带有诗的节奏、内容具有诗的意韵、意象富有诗的象征,完全就是一部气势恢宏、意境深遂的古典诗剧。这也是伍尔夫对小说艺术创作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诗型广告的定义出发,分析了诗型广告具有音美、辞美和意美的特点并使用广告案例加以说明各种特点,进而指出独特的文本特点决定了用目的论指导诗型广告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对诗型广告汉译策略的分析说明上,本文使用了成功广告案例旨在展示目的论是广告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的首要翻译原则,并根据诗型广告的独特特点分析探讨了直译、意译的诗型广告汉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一个作家的风格,争议最多的莫过于辛弃疾了。八百余年来,论者从未取得过一致意见。辛弃疾平生作词多达629首,他的词不是史诗,却具有史诗的气魄,不是情诗,却具有情诗的风采;不是政治诗,却具有政治诗的脉搏;不是哲理诗,却具有哲理诗的幽深;不是田园诗,却具有田园诗的舒展与流畅。在他的词里,将生与死、爱与恨、  相似文献   

6.
口号诗是中国古代众多诗歌体式中特殊的一种,其源始自南朝,唐代是其诗体特征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口号诗多为近体诗,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应制诗,抒发个人心绪的感怀诗和亲友赠别酬唱的唱和诗,此外还有少数逗乐性质的戏谑诗和美刺意味的讽谏诗。唐代口号诗和非口号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式、适用内容、语言运用以及格律要求上。唐代在口号诗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除在口号诗内容、风格上的创新外,创作群体的下移以及部分口号诗所具有的民谣性质也对宋代口号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初唐诗坛,沈佺期和宋之问并提,足见二人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送别诗同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现实,朴素自然、动情率真,殊不同于其馆阁应制之作。内容可分为应制和集体活动送别诗、同僚友人出行送别诗、亲情送别诗、抒发贬谪之情的送别诗等四类。  相似文献   

8.
理性对于诗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它具有合目的性、使诗意深邃、指导诗美创造的话语过程等多重功能。它有哲理化、借物显现等多种表达方式。诗的理性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的纯然理性,而是不离开诗美创造对象的,对诗意的感受、体验、领悟的理性。故理性在诗中,大都借它物隐藏自身、显现自身。诗中之理,是对世俗理性的批判,是对统治理性的抗争。它关怀人本身,关爱人性、生命、生存状态,它永远向着人类美好的未来歌唱。  相似文献   

9.
幼儿诗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诗歌种类。诗歌是抒情文学样式,幼儿诗中情感的抒发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象来完成的。幼儿诗凭借生动直观、充满童趣的意象和浅显易懂、具有音乐美的语言,营造出以真为美、以善为美的美学氛围,实现美的熏陶和美的教育,具有特殊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门隅水羊清册》是迄今记载西藏门隅人口、土地、税制等最为详尽的《清册》,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文章根据《门隅水羊清册》及其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对门隅地区的社会村社组织层级,即措(定)及以下村社组织层级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研究发现,门隅各措(定)都设佐根、定本(首领、首要责任人)1名,配有阔米(听差)和佐列或者公差各1名.佐根和定本由各措、定酝酿,从有威望的中年以上村民中,定期轮流推举上报后,照例尼玛三措的佐根由达旺“六联”审查批准;其他措(定)的佐根和定本,由达旺“四联”和“六联”委派的税收员或者各小宗宗堆(宗本)批准任命.各措下辖的噶尔琼(定)和参等村社组织的首领,大都称阔米,由各措(定)自行选派、委任或指定.  相似文献   

12.
探究“经”和“典”字源义上共同据有“崇高”“权威”和历时义的表征文化视界下经典自身的迁移演变。从“经”与“典”美学张力的缘构到“经典”的词源义、历时义的延展自显中,认定指向性、权威性、实践性、边沿性是经典的质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看,“传统”核心意义是“由昔而今世代传承”且具有范型意义的“伟大传统”,它使代际之间、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几大基本“传统”范式中,言、形与物是“时间距离遥远”的传统,与“文”相对,恰好是“great”和“little”相对应而被人忽视的不隐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意义所在,和人类文明史整体视野对大小传统反转改造的立论基础.出土珥蛇、珥殃与文献、口传神话信仰遥想呼应,见证了大小传统互补互证.传统本质上是“过去”延传至今的述与见,是令人探寻历史奥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和"既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与"和"为基石的道家思想感悟,形成了与今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思想。"道"与"和"在新时期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自然与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这条"自然而然"的"中道"之路是新时代的自然和谐之路,是人类走向进一步成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研究卡夫卡《城堡》的作品不同,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城堡》的内蕴,并不企图给《城堡》限定某一主题,以损伤其原有的丰富性。从城堡的“有”和“无”、环境的“显”与“隐”、生命的“虚无”与“本真”等三个方面略探其内蕴美。城堡通过“有”和“无”来显示其原始魅力;环境之“雪”和“夜”昭示了存在的“显”与“隐”;领略到了城堡及雪和夜的无穷魅力,支撑着主人公K在孤独、苦闷与虚无中,执着地演绎着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20.
杨时继承了洛学的“天理”本体论,以“理一分殊”的观点纠正张我“民胞物与”思想中的“兼爱”色彩。强调“格物致知”这一向外求索的路向,另一方面,却更多采纳程颢的思维路向,将“格物致知”最后落实在“反身而诚”之上。播扬洛学,促成了日后阀学形成以及朱子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