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对国内外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权威文献的借鉴与文献聚合法,从众多的统计指标中选出55个构建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科技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将51个省(直辖市)进行聚类分析。借助超效率DEA模型对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的效率进行评价,基于对山东省科技事业现状的考察和山东省科竞争力的评价,提出了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切实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市在科技管理和科技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提高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本文从评价组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择、评价与科枝管理工作衔接等角度,对完善北京市科技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9):1-1
2008年12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把进行科技评价、举荐创新人才作为科协所属学会的重要职能,积极探索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用对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戴的社会承认来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更加充分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因素观点、结构观念和能力观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从竞争力的显性实力、隐性潜力、环境条件即经济竞争力、集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建立评价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有机的整体,全方位描述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情况,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清晰界定区域自主创新概念的内涵和结构模型基础上,遴选了90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理论评价指标进行多重实证筛选,构建了由评价目标、评价模块和评价指标三个层面共2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内容效度方法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测度工具,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测度。  相似文献   

6.
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为着眼点,构建了科技社团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在选取江苏省科协所属的48家学会进行测评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建议,并对该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劣分析.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而科技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是否切合实际,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影响科研管理的效应及科技奖励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激励效应,而且还会影响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及科技产业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科技发展的要  相似文献   

9.
由于制度背景、概念范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差异,现有科技成果转化跨国比较多数就单一指标加以比较,而较少采用多指标测度体系进行衡量.通过限定概念范围,在梳理中国、美国、欧盟、英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基础上,将指标分为核心类、特色类和效益类三类,与发达国家相关指标数字相比,中国大学在企业合作研发收入、成立科技型企业等方面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世界各国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的科技评价应坚持以质量和影响为导向、同行评议与科学计量相结合的"金标准",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评价制度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科技项目评估的价值导向和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国家五部委于2003年联合下达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规范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国家科技项目评估是科技评价的重要组成,对科技项目的评估是否公正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科技资源配置。目前国内在科技项目的评估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项目的价值导向认识不清、评估目的不明确、评估程序缺乏科学规范,这些都是确保项目评估公正性的重要前提,急需改进。  相似文献   

12.
科技评估分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当前我国科技评估重视事实意义上的效果评估,忽视价值层面的伦理评估。科研人员面对伦理困境时的选择行为是伦理评估的直接对象。科技伦理评估要回应公众的伦理诉求,调查公众伦理选择是必然路径。为了使公众的伦理选择更真实,应使公众置身于设定的科技伦理困境中进行选择。以真性伦理困境和假性伦理困境两个维度设计量表,探明公众伦理选择情况,结合理论分析,对我国科技伦理评估提出六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明确界定投资软环境概念的基础上,从法规政策、创业文化、社会信用、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六个层面,理论遴选了60个评价指标组成了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理论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筛选,构建了一个包含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面24个评价指标的国家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世纪科学技术史为背景,总结了4种科技创新模式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美、日等国家在20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剖析,对我国在21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强调了科技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探讨了在我国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趋势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是:科技融合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的兴起;当代科技革命与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创新观的形成;科技全球化与国际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呈现;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科研方式与创新模式的变革。为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竞争的时代趋势,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并能够为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与综合国力增强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16.
如今,科技文化的演变已逐渐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以及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在一种创新文化的环境中,商谈原则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科技伦理的准则与我们对科学知识的性质及其基础的理解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对商谈伦理的论证也应该在这一联系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普遍面临着思想、制度、融资、管理、技术和人才等困境。本文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际测度:1953-200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5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科技投入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2)在1953—2005年期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17.5%,表明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其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3)要加强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关注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有利于提升科技决策的正当性,强化科技政策的公共性,防范科技发展的风险性。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仍然存在制度保障缺乏、组织化程度低、参与能力薄弱和参与途径较少等问题。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要多维并举,一是转变决策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科技决策模式;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法律法规;三是依托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组织化;四是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能力;五是借鉴国外经验,拓展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是人类历史中明灯闪耀的双子塔,公益慈善支持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科学技术丰富公益慈善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方法。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经历了供养聚集、专业互涉和跨界交融的历史互动。科技慈善是二者重要的结合,主要表现在科学家人才项目的资助、科学组织机构的支持帮助、科技奖励和科技悬赏。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问题的可靠性,公益慈善的科学性和技术化,以及发挥科技慈善家群体作用都将影响决定着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构筑人类未来的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