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下储油罐变位影响罐容表正常标定.针对罐内油位高度的不同工况,基于微元法思想建立了储油罐变位识别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结合MATLAB软件,计算出变位参数α=2.12°,β=4.06°,实现了罐容表的准确标定.通过模型分析,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稳定性较好,且对罐容表的标定比现有数学模型更为准确,可在类似形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问题,该文使用微元法分别建立了储油罐在无变位及变位后罐内油位高度与储油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合MATLAB软件确定储油罐的变位参数,对变位后的罐容表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性较强,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3.
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的标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加油站的地下储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的变形会导致无法根据预先标定的罐容表计算储油罐内油量容积的问题,研究如何识别储油罐变位以及对罐容表的重新标定的问题.得到储油罐的总油量与油标高度、纵向偏转角、横向偏转角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可根据加油站的出油量以及对应的油标高度来识别储油罐的变位,同时给出变位后的罐容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储油罐罐体变位(罐体的位置发生纵向倾斜和横向偏转,纵向倾斜角度横向偏转角度分别为α和β)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即储油罐罐内储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之间的一般关系,我们运用微积分以及几何学的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分别计算出了在无变位进出油及倾斜进出油的情况下罐内储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研究了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并用matlab编程,求其结果和绘画图形,讨论小储油罐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并建立模型求解,最后解出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储油罐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提出了用微元分析法建立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的数学模型与罐体变位后标定罐容表的数学模型,即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和横向偏转角度β)的关系模型,并利用数值积分与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求解模型.根据实际检测数据确定了变位参数,并利用有界区域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网格遍历搜索算法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与方法的稳定性,得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武海辉 《河南科学》2013,(11):1855-1859
研究了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针对目前储油罐在使用中存在的罐容表变化的问题,提出了罐容表标定的方法。利用定积分的方法分别求出未变位和变位后罐内容积和油面高度之间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数据,借助于Matlab软件,拟合出系统误差与高度的关系式,剔除表达式与实验值间存在的系统误差,从而建立无变位和变位后体积与高度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变位对罐容表的影响。最后利用模型给出了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0 cm的罐容表标定值和变位后未重新标定的罐容量相对误差。  相似文献   

7.
为了重新制定新的罐容表,利用几何关系以及容积相等的关系,将变位后的油浮子高度与变位前油面高度联系起来,建立变位后油量与油位高度以及变位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加速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估计,最后进行模型检验和有效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标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了小椭圆型贮油罐纵向变位后的识别问题与罐容表标定问题:解析地给出了基于几何积分的罐容表模型;同时给出了罐体变位α=4.1o的油位高度间隔为1cm的罐容表标定公式。  相似文献   

9.
石油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化工能源,石油化工行业不计其数的加油站中都有一定范围的地下储油罐区。储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变形等原因往往会出现纵向或横向的变位,因此需要定期对储油罐进行变位识别、对罐容表进行重新标定。本文运用相关数学理论与统计方法建立了储油罐的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方便的进行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的重新标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符合采集数据,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椭圆型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利用数学积分原理分别对储油罐无变位与变位两种情况,建立油量体积与油位高度的数学模型,并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及残差分析,修正得到较准确的罐容表标定值。  相似文献   

11.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有限体积法现在已经成为和有限元方法并驾齐驱的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相比,有限体积法保持物理量的局部守恒性质,并且计算更加简单。本文主要介绍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元法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3.
致密油藏需要经过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流。本文在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体积压裂施工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注入导致油藏压力升高,压后流体产出导致油藏压力降低以及裂缝与基质孔隙体积随压力非线性变化等致密油藏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假设,建立了模型方程,并推导计算了体积压裂有效改造体积和裂缝与基质的有效接触面积等参数。该方法解释出的三个新参数:能够提供有效渗流的裂缝总体积、油藏有效渗流体积、裂缝有效渗流面积,其物理意义更明确,对致密储层的开发设计及增产改造指导意义更强。将该方法应用到油田现场,并评价了3口已实施体积压裂油井的应用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评价解释快捷、获取数据方便、成本低、准确度高的优点,适合于油田现场多井次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地震勘探是石油天然气及煤田地质勘探的重要方法。波动方程从本质上描述了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求解出波动方程中的未知系数(即物性参数),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含油气层或煤层,为钻井提供正确的井位。本文运用微分方程反问题方法计论并解决了波动方程混合问题中的两个物性参数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与输出变量相关的非线性三阶系统运动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通阀控制液压缸的研究,主要采用传递函数来建立其数学模型。这种方法将稳定性局限于工作点附近,且不适合用于讨论全工作范围内的系统稳定性,以及系统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带来的影响。为了突出液压缸容腔中油液体积变化对系统非线性的影响,这里采用将阀口流量方程表达成增量形式,利用流量连续性方程和液压缸负载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适合于全工作范围的阀控缸系统数学模型;并以此建立了与输出变量相关的三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借助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方法,对方程进行研究,讨论了方程的李亚谱若夫意义稳定性;并侧重讨论了系统输出量运动行为中的极限环和初值敏感行为。结果表明:液压缸容积随位移这一输出量变化是导致阀控缸系统非线性重要因素;并在各阶微分系数中均有体现;在平衡点附近,微小的初始值变动会使系统运动行为产生较大变化;方程系数取值在某些特定的范围时,系统运动行为呈现出极限环;最后,确定出方程稳定的系数取值区域。  相似文献   

16.
在石油钻采工程中,井筒内流体多为非牛顿流体,在旋转杆管柱作用下做偏心环空螺旋流,而且偏心度沿杆管柱轴线呈任意变化.针对这一流体特性,建立了轴向变截面偏心环空幂律流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的有限体积法,研究了流场分布规律及偏心度和转速对界面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宽间隙侧最大轴向速度不变,旋转速度降低,窄间隙侧最大轴向速度降低,旋转速度增强.随着转速或偏心度的增加,流体对杆管柱作用的横向力和弯矩均增大,为进一步揭示和防治杆管偏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求解湿式离合器的多影响因素损伤关系,应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构建一种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湿式摩擦元件损伤预测模型. 将转速和接合油压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将提取到的摩擦片周向温度梯度、Fe和Cu元素浓度变化率、摩擦片表面粗糙度变化率作为模型输出参数, 建立了有限元仿真模型,搭建了湿式离合器摩擦磨损综合试验台,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油压、转速对摩擦元件损伤特征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输入工况与4类损伤特征参数呈非线性关系,预测值与实测值随工况变化趋势一致,损伤特征参数较油压的变化更为敏感. 对比同类模型与试验数据,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有效地对湿式离合器多工况损伤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一个具有附加条件的抛物型偏微分方程的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使用有限体积元法求数值解的方法,给出了未知函数和控制参数的数值解格,通过具体数例的数值解与精确解对比,表明该格式计算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注CO2增能效果,利用长庆油田陇东P区块致密砂岩岩心开展核磁共振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分析CO2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相态计算,分析CO2注入对原油体积系数及饱和压力的改变。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动态地应力与油藏双向耦合模型,分析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及井底附近压力分布特征;通过建立目标区块储层注CO2增能图版,评价注CO2增能效果,优化注入参数。结果表明,室内实验表明CO2主要通过溶解、冲蚀作用使岩心大孔隙数目增加;注入10%-45%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可使原油体积膨胀至1.19倍,原油饱和压力增加86%;注CO2对目标区块储层增能效果明显,目标区块的最佳注气体积为700 m3,最佳注入速度为4 m3.mi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