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无机发光材料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常见的三种无机发光材料卤磷酸盐、YVO4:Eu及三基色荧光粉为例,扼要介绍无机发光材料制备的基本过程及原理.  相似文献   

3.
新型有机桥基梯形聚乙烯基硅氧烷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逐步偶联聚合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反应性侧基的梯形聚有机硅氧烷。此合成方 法采用N,N′二(1,1-二甲基-2-羟乙基)对苯二甲酰胺(M)为模板,将具有三官能团 的有机硅单体联结成梯形模板单元,然后在N—H…O〖FY=,1〗C型氢键作用下水解缩合,得 到一种具有高规整性的梯形聚硅氧烷。通过XRD和29Si-NMR,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和结 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规整的梯形结构。上述含有反应性侧基的梯形聚有 机硅氧烷可以作为潜体进一步制备其它功能性高分子。  相似文献   

4.
制备条件对梯形聚硅氧烷取向层光取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侧链含有双元光敏基团的梯形聚硅氧烷材料作为光取向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及晶体旋转法,研究了梯形聚硅氧烷光取向层的制备条件,包括取向剂浓度、紫外光辐照度及光照时间对光取向层的取向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取向剂浓度越大,光敏基团更易于组装成垂直取向状态,进而诱导液晶分子形成垂直取向的分子排列方式.在一定的紫外光辐照度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引起偶氮苯光敏基团的面内、面外异构化及再取向,有利于取向层诱导液晶分子形成平面取向的分子排列方式.紫外光光照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取向层诱导液晶分子形成平面取向的分子排列方式.  相似文献   

5.
无机发光材料的微波合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无机发光材料的微波合成,从其原理、优点等方面总结了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举例说明了利用微波加热合成的无机发光材料的光学和结构性能,并对近期的微波合成技术做了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6.
新型发光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光致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特性,生产工艺及应用,介绍了基质和激活剂的选用,所 制造的新型发光材料,消耗电能少,结构简单,能长期重复使用,没有放射性辐射,不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宋福恩 《科技潮》1998,(5):156-156
自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人们开始走出漫漫长夜。灯泡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由使用火焰照明到电光源照明的新纪元。100多年来,电光源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辉煌的历程。作为人类第一代光源的白炽灯,一直延续到今天。白炽灯光效率较低,只有10%的电能转变为可见光,而剩余的90%变成热能白白地浪费掉。1939年,美国 GE 公司研制出低气压气体放电灯,后来在灯管上涂上了荧光粉,成为荧光灯,它的发光效率比白炽灯提高了5倍。到50~60年代,人们又相继研制出低压钠灯、荧光高压汞灯、大功率长弧氙灯等气体放电灯,这些电光源称之为第二代电光源。到本世纪70年代,由于受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开发高效节能电光源产  相似文献   

8.
芘类有机半导体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芘具有大环共轭和易于修饰的特性,近年来,芘类共轭衍生物成为有机半导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文献报道为芘类电致发光材料,它们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四类材料:小分子、寡聚物、树枝状大分子和聚合物.其中小分子芘衍生物又可分为单取代衍生物、双取代衍生物和四取代衍生物.同时,近年来也有部分文献开始报道芘类材料在场效应晶体管、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文中按以上内容,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该类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北建 《科技成果纵横》1996,(3):34-34,41
特种发光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特种发光材料工业源于10世纪末。美国、英国和前苏联在特种发光材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也很迅速,70年代已拓展应用到航空、工艺、军事、建筑等方面。我国特种发光材料经由进口──使用进口原料实现半国产化─—独立研制、独立生产─—与国外...  相似文献   

10.
利用β粒子激活发光材料发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某些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放射出β粒子激活发光材料发光的基本原理,利用能够放射出β粒子的核素种类和衰变数据及选用激发源的条件,确定了常用放射性的几种核素.选择出能用于β粒子激活发光的3种发光粉,制备出永久发光粉和红、蓝、绿3种氚灯.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上转换发光显示器中发蓝光的上转换发光材料KY3F10:Tm,Yb.测试了该材料的XRD衍射图谱.给出了该材料在980 nm激光激发下的发光光谱.分析了该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得到480 nm峰值发光是由Tm3+1G43H6跃迁产生的.KY3F10:Tm,Yb具有较强的上转换蓝光,同时存在的较弱的红光易于用滤色膜滤除,满足显示对三基色中蓝色的要求.该材料是上转换发光显示所需的一种较好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酰化反应和偶联反应合成了小分子单体1,3-双[3,5-二戊氧基苯甲酰(3-氨丙基)]-1,1,3,3-四乙氧基二硅氧烷(M),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_NMR)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了表征.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成功地由M制备了一种高分子杂化材料,并利用29Si_NMR,XRD,FTIR和差热分析(DSC)对这种材料进行了表征,其结果表明这种杂化材料的大分子主链上明显具有规整且长程有序的梯形结构.不同温度下的固相反应表明:由于小分子的扩散明显依赖于温度,因此温度对固相反应速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该文介绍了一个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备发光超薄膜,并对薄膜进行表征的综合化学实验。详细阐述了实验目的、原理、主要仪器和试剂、实验内容,以及教学时数的安排。实验结合科研成果,内容涵盖无机合成、表面化学、仪器分析、材料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Gd2O3 :Eu3+ downconversion luminescent powder was prepared using the homogeneous precipitation method. Its opt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introduced into 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SC). As a luminescence medium, Gd2O3 :Eu3+ improved light harvesting via conversion luminescence and increased the photocurrent of the DSSC. As a p-type dopant insulating rare earth oxides form an energy barrier, and the Gd2O3 :Eu3+ elevated the energy level of the oxide film and increased the photovoltage. Th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a DSSC with Gd2O3 :Eu3+ doping (6 : 100) reached 7.01%, which was 17.4% higher than the photoelectric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 DSSC without Gd 2 O 3 :Eu 3+ doping.  相似文献   

16.
以油酸为稳定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镧系掺杂NaYF_4∶Yb/Er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UCNPs).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包括水热温度、时间以及反应物与溶剂的量,改变纳米晶体的晶相、形状和尺寸;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适合生物应用的小尺寸、单分散β-NaYF_4∶Yb/Er纳米发光材料;分析了其不同形貌的生长机理;并分别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仪等表征样品的相组成、形貌、微观结构及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通过4步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联有邻菲咯啉配位基和发光性能优良的萘基的金属络合物型发光材料化合物(PAN)2Zn,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硼酸酯用三异丙基硼酸酯,超声功率为175W,超声时间为15 min,C-C偶合反应的催化剂Pb(OAc)2/P(Ph)3=1∶4(mol),温度为140℃.另外对它的光物理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PAN)2Zn的最大发射波长为360 nm,并且能够形成激基缔合物,存在明显的溶剂效应,是比较理想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8.
新型介晶光致液晶取向剂的合成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新型光致取向剂 ,通过硅氢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液晶高分子光致取向材料——对烯丙氧基肉桂酸对丙氧基苯酚酯接枝聚硅氧烷 (PSPAC)。并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和偏光显微镜进行表征 ,确定其相变温度和液晶织构。热降解机理的红外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热稳定性远远优于传统光致取向材料聚乙烯醇肉桂酸酯的新型液晶光致取向剂。线性偏振光聚合 (L PP)取向法实现了液晶分子良好的垂直和平行取向 ,实验结果同时也表明曝光后不同的液晶分子取向状态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介绍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探讨了它的主要应用,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提出了一些有关长余辉材料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 最后,总结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