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人为物役,遏制社会发生质变,并且异化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他们欲以科学技术为基点透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目的在于确立人本主义的合法地位.透视该学派的观点,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关系及政治统治变革的基本动因,但都不是唯一的动因.科学技术变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科学技术的异化与其被使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而政治统治与科学技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长期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人来源于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在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随着资本主义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出现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后果。这就需要消除异化劳动,减轻异化劳动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性原则来考察科学技术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工业革命背景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以辩证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逐利特质使得科技异化在所难免。当代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技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高兹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入研究当代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现状,分析产生社会变革的可能性,改造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新工人阶级理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工人阶级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一些新的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高兹新工人阶级理论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作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形而上学经历了两种异化:其一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化;其二是指当代资本主义确立之后,形而上学向物欲低头.为了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异化,后现代哲学用“终极关怀”来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继承了批判哲学和否定辨证法的思想,批判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的全面控制,试图为人类指明解放的途径。其美学思想是他整个学说的有机部分,更加典型地体现了他的总体思路。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同时借审美和艺术来克服人的异化,“新感性”和“美学形式”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审美要求,但把异化囿于审美领域,其思想表现了强烈“乌托邦”色彩,但反异化乃其美学思想核心。马尔库塞视野中的现实异化图象马尔库塞把解决异化问题视为其美学的中心,从他对世界异化状…  相似文献   

8.
董杰  郭明周 《科技信息》2010,(22):I0008-I0008
异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克莱顿几部代表作描述的异化现象,试探讨其作品的异化主题,以说明异化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畸形发展的弊端以及现代人深重的精神危机,为我们探索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历史性批判,对自然概念的诠释以及对科技异化现象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物化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的物化规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当代社会应深刻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人道主义意义,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科技伦理关注的时代议题。  相似文献   

10.
刘海霞 《科技信息》2009,(20):I0091-I0091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力作,该作品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内部两性关系的揭示和思考,尤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使其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围绕科学技术对于自然与人的异化和父权制文化对于自然与女性的边缘化两个主题,探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深入剖析科技的发展造成人的异化的观点,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源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问题的清楚界定,对消除异化现象,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工人劳动异化,资本家也处在异化状态,工人与资本家只是异化的方式不同,在异化过程中的地位及感受不同。异化不仅源于人性的贪婪、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主要是由于不平等、不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消除异化,才能使人获得解放,而消除异化与获得解放的基本途径就是建立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继获得初步的政治解放之后,社会解放成为最突出的目标。对当今所有国家而言,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异化作为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在通常意义上,一些学者无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非类本质人还是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一被论及,就不由地会联想到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非人的丑态,其要么被完全否定,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的实现;要么被历史地承认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必经阶段,而尚未在这一阶段内作深度发掘。所以,批判异化、对全面的本质的人的展望不是目的,认为异化阶段是通向真正的人的过渡亦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异化并非一无是处,它本身也有积极的、肯定的一面。这种肯定的体现在其条件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在促进着人们非异化生活意识的觉醒,共产主义运动的自觉,乃至向本质的人生活世界的过渡中提供着条件。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思想可,包含了四方面的精华,对现今人类仍具广泛的现实意义:一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艺术;二是“绝学无忧”,对科技与文化异化状态的超越;三是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四是不为物役,重身轻名的人生哲思。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在欧洲启蒙运动,特别是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下,北美大陆的有识之士开始认真思考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影响。以克雷夫科尔和贝弗利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作家通过对印第安人纯洁高尚的品行和健康自由的生存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身处工业文明的人们对印第安古老文化发自内心的赞赏,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因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导致的道德沦丧和人性异化的担忧,今天读来仍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悖论及其后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导致了人性扭曲、本质异化、信仰危机和道德失序,致使人格分裂、魂如飘絮、家园失落、意义低迷等普遍性的"人性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重建人文精神以复归人的本质、建构合理的信念价值体系以安身立命、为人提供终极关怀并获得新的精神支撑,就成为西方哲学流派亟需求解的高难课题。就其矫治方案看,都幻想通过发动温和的心理革命以达到对科技理性的根本拒绝和对人性尊严的高端护持。但从实质上说,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爱的呼唤"而已。唯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摒弃科技异化滋生的制度根源,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及一切活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