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锐和蒋韵的长篇小说《人间》是对一个千百年来早已定型的神话《白蛇传》的重述,在重述的理念上,二人舍弃了凭空杜撰、完全虚构的做法,而着意于对中国民间传说原滋原味的保持,同时李锐和蒋韵还将一种现代性的思考即人类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困境和精神煎熬寄寓在这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上。情与理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这部小说打动人并且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上映的《白蛇传说》是对传统白蛇传故事的改编和重演。影片却用一个经典的故事拍出了一部伪经典的电影。本文从这部电影的内容和文化意义的分析,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同一神话传说"白蛇传"的"神话重述",李碧华的《青蛇》与李锐的《人间》在依据原神话题材的基础上做了突破性的尝试。重述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重述作品也必然带有重述者对现实生活的当下思考。《青蛇》与《人间》对"白蛇传"的演绎是不同的,但两部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由与秩序的困惑,也正是这一困惑决定了人物的前途命运以及文本的内蕴走向。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你好,安娜》是女作家蒋韵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聚焦创伤记忆中的幻与真,城市家庭空间中的怕与爱,呈现了女性成长中的孤独和恐惧、倔强和真诚,以及自我救赎中的罪与罚,并尽可能地通向真相和良善,构造一个回声碰撞的生命与历史的记忆空间。蒋韵的女性书写,不是1980年代的女性启蒙叙事,也不是1990年代的身体狂欢式的性别叙事,而是首先对自己的接纳和承认、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完美,从而与他者同情共感、共存共在。由此,小说开拓了中国当代文学女性书写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迟子建小说创作的背景下以民间为溶液稀释其近作《伪满洲国》 ,通过对比和文本分析诠释了民间视角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田中禾《父亲和她们》的根本思想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作家用一种双重的后设叙事的方式,紧紧地抓住了人性与革命的矛盾冲突这一核心命题,进而对于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行了堪称深入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社会不完善有多种状态,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性问题,女性问题接通中西。在时间接近,不同地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出现了两部反应女性这一相同问题的作品:《再生缘》和《傲慢与偏见》。它们是横空出世的呐喊,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他救的女性范本。作品中女主人公表现为以此生求再生——自我放逐与大胆追求,自我修养——把自己变成不是一般的我,我不嫁了的女性自救特点——自结良缘……作品贵在不仅反映了女性问题,还给女性以出路,从而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子午谷》以子午谷为背景,着力渲染那里的人间百象、民情风俗、历史事件,借以描绘复杂社会造就的复杂人物。在情与欲、真与假、正义与邪恶的交织环境里,在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相互纠缠、相互争斗的人生舞台上,一个个粉墨登场,呈现出乱相世道人性选择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0.
许春樵的长篇小说《酒楼》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商界内部残酷的斗争,透视出欲望对人性的毁灭过程.《酒楼》的超越性还在于其文本背后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断裂与衰微的深层隐喻,以及由此所体现出来的作家对当下伦理价值观念的焦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最蓝的眼睛》中两位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不同命运的对比出发,对文化传承和社区责任感两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揭示黑人团体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莫里森也呈现给我们另一些黑人角色,他们坚持黑人文化核心价值,并把那些自我憎恨的黑人引向他们的本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刘庆邦的两部煤矿题材小说《断层》和《红煤》故事发生时间接近,但写作时间却相差20年,两个文本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照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红煤》在主题思想、价值取向、人物塑造等方面相对于《断层》所作的改变,也能感受到刘庆邦创作走向成功的过程:他逐渐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一种切合自己生命观的主题阐发,一套与自己性情相匹配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13.
官场小说属于现实主义创作之列,在对生活的艺术再现中不可避免地指对生活的真实乃至生活的原生态,而对生活的描摹需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所以,故事构造得越精妙,生活的原汁原味也就越浓。故事的精彩往往与精美的情节、精巧的语言和精当的人物心理刻画等有关,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作者的素质等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4.
刘君莉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58-59,78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评杨志军长篇小说《藏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军的小说<藏獒>,极明显地张扬了一种在当下时代愈来愈罕见了的诸如正义、良知、善良、悲悯、仁慈这样的人性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构成了对于2004年度如<狼图腾>这样以张扬狼性意识、以表现"丛林法则"为明显特征的一种小说写作倾向的强有力的批判与反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18.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