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打破了原来天然地表与外界的热力平衡,从而导致地下温度场重新分布.通过对青藏铁路安多试验段实测数据分析,本文论讨了在冻土沼泽化湿地分别采用抛填片石和土工格栅地基处理措施以后的路基地温特性,以及冻土上限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对青藏铁路清水河段拼装式涵洞工程监测的地(气)温及沉降累积变形数据结果,运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出:在多年冻土区由于涵洞工程的修建,打破了原天然外界环境下冻土的热状况,引起涵洞基底下不同深度土体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呈现出差异性;通过对涵洞基底土体地温和沉降变形年波动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冻融循环期间涵洞冻胀抬升变形总值是低于融化下沉变形的;在经过一个冻融循环期后,涵洞从整体上呈现了一个逐渐下沉的趋势;由于各测孔沉降变形的不均匀性,将会导致涵洞工程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一些病害。 相似文献
4.
青藏铁路清水河段多年冻土区站场路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藏铁路清水河段站场路基的初步试验,获取了地温变形数据,探讨站场路基的冻结和融化过程的规律.实验表明:站场路基下冻土人为上限发生了上移,多年冻土得到了保护,为类似路段多年冻土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20年三明辖区11个县(市)区气象站的地温(0~20 cm)和气温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气温和地温年代际及季节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回归法开展各层地温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累积距平和信噪比分析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气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速率高于地温,地温、气温的升温速率不对称;在年代际变化上,气温和各层地温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年代变化幅度不同,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各季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不一致,春冬季呈持续上升趋势,夏秋季呈先降后升;地温与气温在1996年为最低,气温在1997年增暖是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6.
7.
反保温处理下日光温室内气温、地温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日光温室栽培果树,是近十几年来北方地区兴起的一项高效种植业.通过日光温室的增温、保温效果,可使北方果树提早开花、生长与结果,达到果实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西安地铁沿线地层地温夏季分布规律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智国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32(5):610-616
西安是我国西部黄土地区首个修建城市地铁的城市,但是缺少地铁埋深范围内的地层温度分布规律的资料。通过对西安地铁沿线4个典型地貌单元的土壤长期地温观测研究,得到夏季不同地貌单元地层的恒温层位置和夏季地层地温的分布规律。观测结果表明:皂河一级阶地的恒温层在地表以下10.5 m,恒温层温度为15.3℃;黄土梁洼地恒温层在地表以下16.1 m,恒温层温度为17.0℃;渭河一级阶地恒温层在地表以下10.5 m,恒温层温度为15.6℃;渭河三级阶地恒温层在地表以下10.5 m,恒温层温度为16.4℃.研究结果可为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的空调工程的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冬春季节耕地与覆膜对地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整个冬季春季土壤在3种处理条件下地温变化的动态观测,对照免耕裸地的地温变化,分析了3种处理条件对地温影响的差异,表明,耕地覆膜处理能加速冻土的解冻过程,使冻土提前解冻,迅速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本文选取青藏公路沿线2个代表性地区(西大滩、五道梁)2013—2022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及气象数据,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和4个主要影响因素(气温、比湿度、降水量、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活动层地温波动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趋于平稳;在时间特征上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气温对活动层地温产生的滞后天数逐渐增加。4个主要影响因素对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影响的顺序为气温>比湿度>降水量>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其中气温与比湿度对浅层活动层地温的贡献率最大,表层40 cm土壤含水量贡献率最小。该结果可为青藏公路的病害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遵义市地热勘查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对钻孔测温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了遵义地区(水平及垂直)地温场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遵义地区地温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温场平面变化为由东向西呈逐渐升高趋势,自北向南呈近等值区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岩性发生变化,地温梯度随之变化。遵义地区地温场变化及地温异常主要受该地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作用、及放射性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设计中,临界高度和最小设计高度是两个关键指标.本文针对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特定条件下的试验路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路堤高度与上限上升高度的关系,并根据试验所得的路堤临界高度值,计算得到了该地区特定条件下路堤的最小设计高度值.研究表明:①青藏高原清水河地区铁路路堤存在临界高度;②清水河地区铁路路堤的临界高度为0.65 m;③清水河地区铁路路堤的最小设计高度为1.63 m. 相似文献
13.
在对陶庄煤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陶压煤矿三维地温场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中考虑了地质沟造、地下水微循环、硫化物的热效应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放热等等因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根据实测点的温度值反演出陶庄煤矿和地温分布情况.为矿井深部地温预测和热害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三点法对宿县矿区地温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井下稳定实测数据进行修正,获取可利用的地温基础数据,进而研究矿区地温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矿区中部地温梯度大多为2.2~2.8℃/hm,局部地区地温出现正异常;矿区西南和西北地区地温梯度较低,多数低于1.9℃/hm,并出现负异常;同一水平上,矿区西南部地温较低,东北部地温较高,而中部地温比较稳定呈过渡趋势,从矿区西南部到东北部地温逐渐增加;矿区地温主要控制因素是矿区构造、松散层和地下水。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古地温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杨绪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
本文在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对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的古地温状况进行了探讨。选用的几口研究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对数值与深度呈线性关系。研究认为,本区中、新生代各自具有较简单的受热史,不存在明显的温度间断和畸变。但中、新生代之间具有明显的温度跃变,表明中生代地层因地壳抬升曾一度受到剥蚀。文中根据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对部分井进行了剥蚀厚度的恢复。文中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中、新生代建立了几口研究井的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而确定了各井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温梯度值。结果表明,本区中生代地温梯度略高于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地温梯度较高,中期稍有下降,晚期复又回升,呈现明显的“马鞍形”演变趋势。本区新生代平均古地温梯度与今地温梯度接近,故在研究有机质演化史时基本上可用今地温梯度代替新生代时期的古地温梯度。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初步分析、对比了214国道多年冻土段几种地温调控措施的工作效果,结果发现遮阳板护坡、碎石护坡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冻土温度、提升冻土上限;保温路基通过大幅度减小保温板下的土体温度年较差也可以提高冻土上限减缝冻土退化速率;纵向通风措施也可以有效降低通风管周围的土体温度;硅藻土护坡措施降温效果偏差、综合对比各种措施的降温效果,本文推荐遮阳板护坡和碎石护坡作为该地区地温调控措施的首选,其次是保温路基和纵向通风管措施,最后是硅藻土护坡。 相似文献
18.
19.
查明井田内的地温分布状况是煤田地质勘探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石灰岩较发育地区及地形切割严重地区,由于岩溶较发育,形成的喀斯特峰丛地貌对煤层埋藏深度影响较大,煤层埋深无规律变化是影响煤层地温不均匀的主要因素.查明煤层地温的分布情况是龙永煤田生产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了福建山区地貌与喀斯特峰丛地貌条件下的煤层底板地温等值线绘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沉积型盆地地下热资源的分布过程中,经常通过对地温梯度的研究来确定地下的热分布情况,而不是研究大地热流的分布,但是在研究地温梯度的过程中,经常将不同深度下计算的地温梯度放到同一平面中进行比较,这样就会给实际的研究造成错误的指导,地温梯度与计算井段的深度是密切相关的,要将地下的情况放到平面上进行分析研究,就必须将不同深度下的地温梯度规一化到同一深度面上讨论,现提出一种解决的办法,即规一化地温梯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