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应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求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语言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2.
O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tor Transl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类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大量例句的翻译来论述隐喻的性质,文化内涵,并根据英汉隐喻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语言的本质特征;隐喻是语言美的形式;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隐喻理解能力是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口译的源语和译入语中,译员必须考虑到这两种语言隐喻的文化性,正确理解并传达两种语言隐喻的独特文化内涵。口译中,隐喻语的表达方式分为:形象保留法、形象替代法和形象舍弃法。  相似文献   

4.
文化性隐喻翻译的走失与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化与翻译密切相关,若要把翻译做好,就要处理好与语言和文化这两者的关系。隐喻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时不可避免会造成信息的走失。该论文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文化色彩的隐喻信息走失的情况,并提出几种具体的补偿手段以减少翻译中信息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而对英汉习语文化内涵差异的了解对习语的翻译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探讨英汉习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译语同义习语套用法、加注法。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所共有的语言现象。但隐喻同时也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这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有着诸多的不同。本文着重阐述了三种隐喻翻译方法,即直译、套译以及意译。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化角度下的中英隐喻互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英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就使得中英隐喻在共性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而英汉互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正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为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语隐喻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隐喻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分析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浅谈英汉翻译中对隐喻的几种基本处理办法,以及在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直译和意译是中外译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争论的实质是对直译和意译存在着主观性和模糊性的认识。直译和意译并不是两种对立的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也不是在直译和意译之间选择的过程,而是寻求译文和原文的无标记性对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主流英文媒体在英译中国特色词语时,主要采取完全音译、音译加解释、完全直译、直译加解释或音译和直译加解释这些方法或策略。从外宣的角度讲,音译或直译加解释即解释性翻译的方法是外宣英译中国特色词语的有效方法。解释性翻译给"不折腾"的英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快,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翻译课的传统模式以及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翻译记忆等产品也逐步地以各种方式应用到了翻译教学当中。构建一个面向翻译教学的机器翻译系统,整体、系统地将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到变译的各种翻译形态,没有视域融合,就不具翻译性质,视域融合是翻译的绝对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文化转向使文化翻译勃然兴起,在文化的多元性不断丰富的当今世界,文化翻译观对比语言学翻译观具有现实的进步性,语言学的对等论已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多元系统理论及解构主义理论为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提供了理论解读,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是不同于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文化交融和冲突的空间,译者作为这一空间的操控者应该尽量以第三者的视角,客观、不偏不倚地审视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线翻译工具的出现使翻译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学界对在线翻译工具的作用和影响很少有深入的充分的探讨.在线翻译工具是一种辅助翻译手段,能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但现今它们的作用仍然很有限,不同种类的在线翻译工具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翻译教学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翻译赏析在翻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翻译教学现状指出,在今天这个大量需求社会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时代,翻译教学应与时俱进,改革培养目标和过于偏重文学翻译的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翻译理念——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应用型翻译教学,并针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力培养社会应用型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认为翻译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商标的翻译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目的论对商标的翻译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翻译的目的论,浅谈了目的论体现的三原则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并列举了几种商标翻译的方法,即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以及混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