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为适应环保、市场要求,开发研制了新型水性涂料苯丙乳液分析了苯丙乳液的组成以及该组成与其性质之间的关联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作为主要单体,引用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必要成分,采用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在乳化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制得苯丙乳液通过一系列试验,确定了生产该乳液的配方,探讨了乳液聚合的种类,确定以种子聚合作为生产该乳液的最佳乳化方式,明确了该乳液的生产工艺,提供了该乳液的生产设备,并且配备了详细的设备安装图研究了该乳液配方中乳化剂、引发剂和缓冲剂等在其生产中的作用及对最终产品用途的影响,以及种类与用量的确定最终采用的乳化剂是OP-10、OS-1的混合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小苏打为缓冲剂来确保体系的稳定性及产品的质量,因而引出了氨水的使用目的、使用用量及使用效果另外,探讨了单体滴加方式、滴加时间,提供了产品的检测手段及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2.
利用醋酸乙烯作为单体,OP-10作为乳化剂,聚乙烯醇作为保护胶体,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成聚醋酸乙烯酯浆料。本问分析了引发剂的用量、乳化剂的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聚醋酸乙烯乳液粘度的影响,和引发剂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搅拌速度对聚合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醋酸乙烯浆料聚合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种子溶胀乳液聚合法,以水性聚氨酯为种子,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制备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考察了聚合温度、搅拌速度、引发剂种类、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聚合温度控制为85℃;适宜的搅拌速率为150~250 r/min;采用水溶性引发剂时引发效率较高,过硫酸钾的最佳用量为0.8%;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乳液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用红外光谱对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进行分析,表明丙烯酸酯参与了反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可聚合乳化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通过种子预乳化半连续法合成丙烯酸酯乳液.考察了不同乳化剂体系、可聚合乳化剂DNS-86用量、引发剂(APS)用量、反应温度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TEM等对产物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使用可聚合乳化剂DNS-86能提高单体转化率,改善乳液的稳定性;随着DNS-86用量增加,涂膜的耐水性增加,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甲酯三元复合乳化剂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平平加OS-15(OS)和十六醇(HDL)三元复合乳化剂中,用(NH4)2S2O8/NaHSO3氧化一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的MA(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研究发现:在温度15℃、(NH4)2S2O4和NaHSO3摩尔浓度比为3:2左右时,反应速率最大,在一定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条件下,采用程序升温和半连续滴加引发剂有利于提高最终转化率;通过对聚合前乳液单体液滴直径的光学显微照片和聚合后乳胶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TEM)的比较,初步认为加入HDL的三元复合乳化剂的乳液聚合属于以单体液滴引发聚合成核为主的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两亲聚合物P(C9-AA)作乳化剂,制备大颗粒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苯丙乳液的方法;讨论了乳化剂,温度及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C9-AA)作乳化剂时,乳化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2%,99℃下可以合成性能良好的苯丙乳液。  相似文献   

7.
丙烯酸核壳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核壳阶段的单体,通过半连续滴加的种子乳液聚合的合成工艺,得到了一种粘度适中,稳定性良好,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液.讨论了聚合工艺,乳化剂及引发剂用量种类,核壳两阶段单体用量比例对乳液聚合工艺和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水溶性淀粉接枝丙烯酸(AA)/醋酸乙烯酯(VAc)固沙剂乳液,考察了单体质量比、AA中和度、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G对乳液进行了表征,并初步研究了固沙剂的表面固化效果、抗压强度等固沙性能。结果表明单体质量比(mAA∶mVAc)为2∶1、AA中和度为25%、引发剂质量为单体质量的0.8%、聚合温度为80℃时,固沙剂乳液外观、黏度及放置稳定性等均较优;固沙剂在200℃下热稳定性良好,固化作用及抗压强度能够满足实际固沙应用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用自由基捕捉剂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对等离子体引发水溶液体系聚合时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在等离子体引发水溶液聚合体系中,自由基浓度随放电功率,放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当体系中加入单体后,在同样的条件下体系中的自由基浓度比未加单体时的浓度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丙烯酸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通过半连续聚合工艺,合成了聚丙烯薄膜用高耐水白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考察了聚合型乳化剂、引发剂、种子乳液及内外交联单体用量乳液及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综合乳液性能及压敏胶性能得出:当反应型乳化剂SR-10/X-209=1:1用量为2.5%、引发剂用量为0.6%、种子乳液用量为3%,内交联单体为乙酰乙酸基甲基丙烯酸乙酯(AAEM)用量(占总单体总量)为0.5%、外交联单体为Silok627用量(下同)不超0.5%时所制备的压敏胶在聚丙烯薄膜上的粘结性能适中且具有优异的耐水白性。  相似文献   

11.
用复合引发剂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乳液型压敏胶,通过对反应物的中和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等进行筛选,确定了最优聚合条件。为进一步模拟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产的苯乙烯-丙烯酸酯等共聚乳液是水溶性乳胶漆的主要成分,从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水溶性涂料的用量在逐年增加,一般乳液制备时,单体与引发剂分别采用连续滴加的方式,以控制反应热散失速度。特别是在聚合速度快,各单体竞聚率差异很大的共聚体系,更是滴加速度宜慢不宜快,但按这种制法生产的乳液常有絮状物,且粘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乳液聚合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单体与引发剂滴加速度(A)、介质浓度(B)、单体分子的不同摩尔比(折合成重量比)(C)  相似文献   

13.
考察了AlEt_2Cl/t-BuCl引发体系的α-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行为。结果表明,AIEt_2Cl单独不能引发α-蒎烯聚合,与t-BuCl复合后才具有引发活性,其引发活性随t-BuCl/AlEt_2Cl的不同而变化,质谱分析表明α-蒎烯聚合产物中存在t-BuCl残基(CH_3)_3C,证明t-BuCl参与了链的引发反应。进一步实验还表明,t-BuCl与AlEt_2Cl相互作用除生成活性物质BuAlEt_2Cl_2外,还有烷基化的产物AlEtCl_2,AlCl_3生成,聚合反应条件及引发剂加料方式对α-蒎烯转化率及聚合产物组成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性纯丙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丙烯酸酯类作为主单体,以甲基丙烯酸作为官能单体,通过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的选择,由种子乳液聚合法,得到了一种粘度适当,储存稳定性好的纯丙乳液;并讨论了不同合成工艺和不同聚合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考察了单体比例及其用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溶剂丙酮的加入对丙烯酰胺(AAm)-苯乙烯(St)共聚物乳胶粒的形态与表面电荷性质以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大聚合体系中单体的质量分数,可以得到粒径较大的乳胶粒,但乳液的表面电荷密度和机械稳定性减小.通过增大AAm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增加引发剂的用量,或者往溶剂反应体系中添加部分丙酮,可得到粒径和表面电荷密度较小的乳液.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丙烯腈的一种室温引发,自加热的快速聚合方法,利用丙烯腈的本体均聚,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各种变量对聚合过程的影响,包括氧化剂对还原剂的质量比,不同还原剂的质量比,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等。确定了各变量的合理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高亲水性软接触镜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制出高亲水性的软接触器材料,其主要组分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用安息香引发剂,紫外高压汞灯为光源,通过光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探讨了聚合过程中HEMA与NVP的用量配比和添加剂甲葳丙烯酸酯类用最对材料的含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最佳配比为NV用量为60%,光引发剂安息香用量为0.2%,添加剂甲基丙烯酸酯类用量为10%,红外光谱和紫外谱定性说明了聚合物反应安全,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丙烯腈的一种室温引发、自加热的快速聚合方法。利用丙烯腊的本体均聚,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各种变量对聚合过程的影响,包括氧化剂对还原剂的质量比,不同还原剂的质量比,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等,确定了各变量的合理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本报道合成八个有机硅化合物,均可用作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基团转移聚合(Group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GTP)引发剂,在相同单体、催化剂、溶剂配比和聚合条件下,进行反应,所得产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作了分子量及分量分布的表征,引发剂的结构和活性对产物的分子量和分布宽度均有显着影响,所用引发剂中以1-甲氧基-1(三甲硅氧基)-2-甲基-1-丙烯和双(乙氧基)-3-甲氧…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配比(M/P)及单体组成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 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一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 %,M:P =3:5,WMMA:WSt=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用量占单体总重1.5%,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