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的鲚属鱼类种下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73年—1978年,我们对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的鲚属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地区的鲚属鱼类共分四种、两亚种和七个生态型。名录如下: 一、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1.指名亚种,刀鲚(C. e.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分两个生态型,即长江型刀鲚和钱圹江型刀鲚。 2.太湖湖鲚(C. e. taihuensis Yuen et Lin) 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分两个生态型,即江湖型短颌鲚和池沼型短颌鲚。三、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分三个生态型,即长江型凤鲚、闽江型凤鲚和珠江型凤鲚。四、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 上述四种鲚鱼分化出来的亚种和生态型,显然和生态条件的变化,地理分布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刀鲚和短颌鲚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刀鲚(Coilia ectenes ectenes gordan et seale)和短颌鲚(C.brachygnathus Kreyenbery et Pappenhein)血清蛋白进行分析。共同组分为:脂蛋白、触珠蛋白、球蛋白、运铁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刀鲚在运铁蛋白组分上出现差异,系属种内的基因多态现象。刀鲚含有后清蛋白,脂蛋白具有两条区带;短颌鲚前者缺如,后者只有一条区带。表现为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鲚属(Coilia)鱼类是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分布很广,产量很高。我国古籍中关于鲚属鱼类的记载相当丰富。比较早的有《尔雅》、《说文解字》等;描述比较全面的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这些记载多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事捕捞鲚鱼的生产经验总结,是我国鱼类学中十分宝贵的财富。到了近代,一些鱼类学工作者曾按照现代鱼类学分类系统,对我国鲚属鱼类做了一点分类和地理分布等研究工作,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从1973年起,沿江有关单位曾对长江流域的鲚属鱼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已知的鲚属鱼类共有四种,即: 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短颌鲚(C.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凤鲚(C.mystus(Linnaeus)) 七丝鲚(C.grayii Richardson) 其中,刀鲚分洄游型和定居型两类。洄游型按水系又分长江、钱塘江等几个生态型。定居型和洄游型的形态、生态等方面差异很大,多分布在长江下游湖泊中,定名为太湖湖鲚新亚种(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ssp.nov.)。短颌鲚属华中区特有种,分湖泊和池沼两个生态型。东南沿海的凤鲚可分长江、闽江、珠江等几个生态型。我国近代鲚属鱼类分类研究工作,由于受欧美的自然科学影响,一方面有了比较科学的记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只依靠几个表面性状做分类根据,比较片面,错误较多,必须补充修改。通过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旧鱼类分类学必须改造,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主要途径是面向生产实际,认真学习广大渔民的丰富经验,采取综合的方法,以群体为分类单位,才能把握住每一种鱼的主要特征,真正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刀鲚鱼生殖洄游的“生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三年至七五年,我们试以刀鲚(Coilia ectines Jordan et Seale)体上的寄生虫作为“生物指标”,来对刀鲚鱼在长江流域的生殖洄游情况进行探讨,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几种鲚属鱼类是否进行成、淡水的生殖洄游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棒鲺颚(Epiciavella chinensis Yu, 1933),简单异尖线虫的幼虫[The larva of Anisakis(Anisakis)simplex]和河蚌的钩介幼虫(The lalva of Anodonta woodiana pacifica)等三种寄生虫可以作为“生物指标”来判定鲚属鱼类是否进行成,淡水的生殖洄游。刀鲚鱼是江海洄游的种类,短颌鲚(C.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太湖湖鲚(Coilia sp.)和夙鲚(C. mystus L.)是不进行成,淡水洄游的种类。文中并列有刀鲚鱼体内外的寄生虫名录23种。  相似文献   

5.
分布在日本沿海的鲚属鱼类究竟有哪几种?长期以来,日本各家学者说法颇不—致。有的认为有两种,即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和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有的认为只有一种,即凤鲚(C. mystus(Linnaeus))。在此方面有比较专门研究的长崎大学水产部田北彻(Toru Takita)教授则认为分布在日本沿海的鲚属鱼类,既不是凤鲚,也不是刀鲚,而是尖鼻鲚(Coilia nasus Temminck et Schlegel)。近年来,我们和田北彻教授进行了有关资料和标本交换工作。根据他赠送的一批标本(采自日本九州有明海),我们做了比较仔细的研究,包括形态解剖和各种数据的测算等,并和我国各家已积累的刀鲚资料做一个全面比较。经过反复探讨,我们认为分布在日本沿海的鲚属鱼类,和我国的刀鲚相似,各项数值均在其幅度之内,应定名为刀鲚(C.ectenes Jorden et Seale)比较恰当。但由于分布地区不同,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因此可另立为一个生态型或亚种。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鲚鱼(Coilia),俗称凤尾鱼,是—种重要经济鱼类。在厦门沿海一带盛产两种:六丝鲚(C.mystus(L.))和七丝鲚(C.grayii Richardson)。这两种的主要区别,是在胸鳍的游离鳍条的数目上:前者有6根,而后者有7根,此外,这两种的大小,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七丝鲚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鄱阳湖产的短吻雷根银鱼、乔氏短吻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的形态学资料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提出了它们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圆盘电泳,研究了异育银鲫、鲫和白鲫的肌浆蛋白,酯酶(Est)同工酶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结果表明,同工酶类不仅具有种间特异性,而且具有器官特异性,为异育银鲫、鲫和白鲫的分类提供了生化依据。还表明异育银鲫和鲫的亲缘关系较近,而白鲫与异育银鲫和鲫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的鲚鱼,俗称毛刀鱼,按其特征,应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为黄河下游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等于1963—1964年间先后在黄河下游十二个渔业点调查采集的材料,对刀鲚的年龄、生长、食性、繁殖、洄游和渔业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可以作为利用和保护黄河刀鲚资源的参考。刀鲚鳞片上有清晰的年轮,夏季形成,与生殖轮相符。体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至二龄鱼生长速度最快,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平均体长:一龄鱼为117.8mm,二龄鱼333.5mm,三龄鱼345.5mm,四龄鱼390.3mm以上。上溯期间停止摄食。初进河口时,摄食的占7.1%,到济南地区为0,肥满度下降;到东平湖之后,又恢复摄食,肥满度逐渐回升。成鱼食性以虾和小鱼为主,亦食软体动物等。生殖腺在春季(四月份、清明前)之前均处于第Ⅱ期状态,上溯途中迅速发育,至济南地区达第Ⅲ期,到东平湖时,Ⅲ期以上的达97.3%。六月中旬,生殖腺均处于Ⅳ至Ⅵ期。成熟卵径为0.67~0.69mm,其怀卵量为39453~67442,平均49,000。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96—98%,因此刀鲚是一次产卵的。东平湖地区是主要产卵场。成鱼的洄游是陆续进行的,三龄鱼是洄游鱼群的主体,占群体的89%,二、四龄鱼约占10%,但无一龄鱼。上溯速度每昼夜约40里。从鱼汛和产卵情况看有分群上溯现象:头群个体较大,末群个体较小。黄河的水文状况是影响洄游的主要因素,也直接影响每年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七十年代初,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成为新的养殖对象以来,由于龙窝湖的细鳞斜颔鲴天然资源较为丰富,故引起省内外水产科技人员及生产部门的注意。安徽省繁昌县龙窝湖渔业管理委员、安徽省芜湖地区水产管理站、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二室引种训化组(1976)对该湖细鳞斜颌鲴的生态进行了调查。姚闻卿(1977)也对细鳞斜颌鲴在龙窝湖形成优势种群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然而至今尚缺乏关于龙窝湖比较全面的渔业调查资料。我们于1979年11月始至1980年11月止,结合冬季捕捞和零星采集,积累了一些鱼类标本,同时还对龙窝湖的渔业情况作了初步凋查,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我国水产区划及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种竹蛏肌浆蛋白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方法对产自大连沿海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竹蛏科(Solenidae)中四种蛏进行了肌浆蛋白的比较,通过相似性系数的分析,探讨了该方法在分类学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2.
巢湖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巢湖鱼类85种,对其区系特征、种群数量、区系组成的变化以及数量变动的原因和对策,均进行了阐述,可供开发利用巢湖资源及研究巢湖鱼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 K-K-J-G 电泳光密度扫描法分析了黄精属三种不同植物——长梗黄精、多花黄精和玉竹的叶片,根状茎和根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无论是叶片、根状茎或根内的酶谱带,三种植物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别。在叶片中,虽然三种植物的酶带总数量相同(10条),但酶带的位置和活性明显不同。长梗在 C 区中谱带最多,玉竹在 B 区中最多,多花在 A 区中最多。在根中,三者的酶带总数量和位置也有差异。在 C 区内,只有多花有一条酶带,而长梗和玉竹均无酶带,特别是 D 区的出现为根所特有,表明器官之间酶带的不同。作为主要药用部分的根状茎,三种植物的酶带,在 B 区和 C 区均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各种之间遗传基质的差别,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生化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精属植物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K-K-J-G电泳光密度扫描法分析了黄精属三种不同植物——长梗黄精、多花黄精和玉竹的叶片,根状茎和根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无论是叶片、根状茎或根内的酶谱带,三种植物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别。在叶片中,虽然三种植物的酶带总数量相同(10条),但酶带的位置和活性明显不同。长梗在C区中谱带最多,玉竹在B区中最多,多花在A区中最多。在根中,三者的酶带总数量和位置也有差异。在C区内,只有多花有一条酶带,而长梗和玉竹均无酶带,特别是D区的出现为根所特有,表明器官之间酶带的不同。作为主要药用部分的根状茎,三种植物的酶带,在B区和C区均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各种之间遗传基质的差别,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生化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假丝酵母属可溶性蛋白及酯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离自黄海海水的无名假丝酵母Candidafamata(7株)、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guilliclmondii(5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parapsilosis(5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及酯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多次实验,三个种均恒定地呈现典型的蛋白及酯酶图谱。不同种间的谱带差异较大,同种不同株间谱带相似。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每季度从福建九龙江口的紫泥、岛美、浮宫3个站点的定置张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凤鲚样本,分析凤鲚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九龙江口凤鲚体长分布范围为44~239 mm,优势体长为140~16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0.20~69.10 g,优势体重为0.20~20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3×10-6 L3.23(R2=0.88,P<0.01,n=927),体长生长方程为Lt =246.75[1-e-0.65(t+0.21)],体重生长方程为Wt=64.94[1-e–0.65(t+0.21)]3.23 ,由此可将凤鲚看做匀速生长的鱼类;2)凤鲚夏季洄游至九龙江产卵,性成熟以Ⅴ期为主,冬季摄食强度最强;3)凤鲚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0、0.67和1.33.结果说明九龙江口凤鲚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需要采取合理的保护和限制捕捞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A~1和A~2两个交配型及寄生疫霉菌(P.micotianae Var.parasitica)A~1和A~2两个交配型为标准菌株,对从新疆石河子、塔城、吐鲁番、伊犁、哈密和昌吉六个不同地区辣椒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分别编号为Ph—2、Ph—11、Ph—14、、Ph—15、Ph—16、Ph—17)的蛋白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这6个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与辣椒疫霉菌标准菌株一致,它们都有相同的5条重带和基本相同的3~4条弱带,而与寄生疫霉菌完全不同。说明该法可做为疫霉菌鉴定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实验中同一菌种不同交配型间的蛋白质电泳图谱完全相同,但6个菌株中Ph—2、Ph—14和Ph—16的弱带与标准菌株间稍有差异,是属于菌株间的差异还是其它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南瓜属4个栽培种种子蛋白及电泳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瓜属4个栽培种中的11个品种进行种子蛋白质含量及碱溶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在4栽培种间呈现一定的差异,在种内品种间则比较接近;非还原与还原条件下,4栽培种间蛋白谱带均有差异,可将各栽培种区别开,其中以还原条件下区别更为明显.栽培品种日本南瓜同时显示出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的特征条带,推测可能是2个种的种间杂交种.  相似文献   

19.
3种陆生贝类不同组织酯酶(EST)同工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析了陆生贝类扁平毛蜗牛(Trichochloritis submissa),宽盘大脐蜗牛(Aegistaplatyomphala),褐色圈螺(Plectopylis fimbriosa)3个种成体内肝脏、外套膜、足组织的酯酶同工酶,共得到17条基本谱带,其中有2条为3个种共有。3种陆生贝类相应的酶带有明显种属差异,且都表现出组织特异性。以酶谱为性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扁平毛蜗牛与宽盘大脐蜗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