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壮族民间故事所体现的壮族人民的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民间故事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主体,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爱憎好愚而创作的.是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活动的记录.它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好善鄙恶、尊老敬老等优秀高尚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论壮族口述作品中的壮族形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口述作品所塑造的壮族形象概括起来大致有6种,它们都属于正面的形象,是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喜剧策略指涉的是小说的隐指作者在叙述过程中 ,被潜在的语法所控制、所诱导的陈述规则。知识阶层是中国现代小说喜剧策略的拥有者 ,并通过自身的人文中心意识制约着后者的发育与整合。中国现代小说的喜剧策略包含着撕破、颠覆、自嘲、反讽、含混等数个层次 ,各层次之间不是互相取缔 ,而是彼此兼容 ,共同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阶层渴望言说价值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欧阳予倩是我国现代在戏剧艺术上的一位"全材";喜剧是他的戏剧创作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主要从爱情、婚姻和妇女问题取材,逐步从单纯的爱情喜剧发展为较广泛的社会讽刺,风格由温婉、轻松的明快、泼辣,结构精巧,喜剧性强,是其喜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其喜剧代表作<屏风后>明显受到欧洲世态喜剧<造谣学校>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6.
李健吾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喜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建立在性格塑造和世态描摹这两块坚实的基石之上;结构精巧、语言俏皮、寓悲于喜、启人深思,是其喜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钟敬文先生早年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得以恢复后,钟敬文先生除了自己撰写了一系列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论文外,以更多的精力关注和指导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整体推进和队伍建设,引导中国民间文化“向世界敞开心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壮族干栏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干栏式建筑为载体的壮族干栏文化 ,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文化含量最为丰厚、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很多合理、科学的优良文化成分 ,也有一些落后乃至消极的文化因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要继承和发扬其优良成分 ,摒弃其落后的因素 ,注入现代建筑技术及文化因素 ,构建既有时代特点 ,又有民族风格的新的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作为马山社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受汉族地区流传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创造了壮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混杂型民间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3.
壮族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饭桌上喝酒唱敬酒歌是壮族人对待来宾和客人的最高礼节。壮族酒歌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不仅是因为演唱酒歌的方式多种多样,它还有着自由的换气方法,以及特殊的衬词和润腔演唱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山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壮锦、刺绣、雕刻、社会规范等组合而成的内在结构系统。通过探寻文山壮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整体结构系统,不但可对民间传统文化产生变异的根源作一粗浅探析,而且可对民间文化世代传递、延续下来的内在动因作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15.
壮族与蒙古族 ,虽然有着同样的敬牛、爱牛习俗 ,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渊源 ,这是他们不同的思想观念、地理环境 ,以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所致。  相似文献   

16.
壮族铜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了独特的铜鼓文化。此文化始于2600多年前的句町时代,融入了壮族的三元宇宙观念和万物分公母的哲学思维,成为壮族祖宗基业的标志及后代命脉所出、精神所在的心灵圣殿,并作为该民族的制胜法宝及族群寻根的信物,一直传承至今。应该讲铜鼓是壮民族族群记忆的载体,故有“读懂铜鼓、就读懂了壮族”之说。  相似文献   

17.
云南壮剧的语言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点。壮话、当地汉话、广话的综合运用,特殊的语言结构和押韵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等,都是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18.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9.
刘秋芝 《西藏大学学报》2012,(6):115-120,138
文章将民间故事的类型解析与文化解读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故事类型研究和机智人物故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藏族机智人物故事的亚型及其情节结构。其中巧解难题、斗阎王、公鸡蛋等多数亚型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重叠交融,另有戏谑喇嘛等亚型体现了藏族口头文化的特征。其次,文章还对藏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解读,指出藏族的饮食习俗等日常生活文化是机智人物故事产生、形成的温床,而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观念则深深地渗入其间,使藏族机智人物故事呈现出鲜明的藏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