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宏  聂鸣 《科技与经济》2013,26(1):95-99
借鉴流体力学的井群渗流原理,引入集群集聚度、知识粘性、知识位势、知识距离和吸收能力等变量,构建了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其中,集群集聚度、知识粘性和吸收能力相对其他因素更具有可控性,将提高集群集聚度、降低知识粘性、增强企业吸收能力作为提升集群知识溢出效率的三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创新构建了吸收能力的量化方法,优化了知识生产模型的分析框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对双向FDI溢出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检验了吸收能力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双向FDI溢出均促进了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但该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OFDI吸收能力起到正向调节效应,吸收能力能够增强OFDI溢出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FDI吸收能力存在门槛效应,当吸收能力超过门槛值时,FDI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将降低。  相似文献   

3.
围绕区域知识能力综合评价和知识溢出模型修正与实证展开,借鉴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思想,综合考虑区域临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转变其仅能测度区域潜在知识溢出的弊端,使修正模型直接评价区域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实证表明,修正模型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加贴近我国经济运行现实.  相似文献   

4.
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息息相关,知识吸收能力所带动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创新等核心因素相互作用,将企业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形成一种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受到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企业转化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以及所在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通过探讨这些因素,界定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并归纳其主要特点,整理出分析框架。最后,将评价因子分为五类指标,进而建立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测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运用GML指数测算了2000—2015年知识溢出下的区域生态技术创新效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与不考虑非合意产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知识溢出下生态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生态技术创新效率呈梯度变动趋势;当考虑非合意产出时,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当不考虑非合意产出时,大部分省市的技术进步下降,效率改进上升,生态技术创新效率来源于效率改进;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及其空间效应能显著提升生态技术创新效率;地理统计距离空间加权矩阵模型的结果更佳,东部地区尤其凸显,东部地区的知识、技术、创新等要素集聚性较强,促使其知识溢出对生态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的,其依赖于反向溢出效应的存在.通过对两阶段完全信息古诺博弈模型的修正和扩展,加入吸收能力和溢出量2个因素,从逻辑上研究反向溢出效应与技术寻求型FD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FDI的存在依赖于反向溢出效应,但需要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和吸收能力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技术距离、经济距离和人力资本距离等三种不同维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1998—2015年高技术产业RD同时涵盖本土和跨国两种不同途径下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高技术RD活动的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RD活动的产出时,本土途径以及跨国途径下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以专利申请数作为RD活动的产出时,本土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跨国途径下的溢出效应以关联效应为主,不存在明显的示范效应。此外,基于经济距离、人力资本距离和技术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本土溢出效应依次递减。最后,针对模型结果得出了一些相应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4—2014年我国服务业省际面板数据,以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研发投入强度和法律保护作为地区吸收能力的衡量指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中国服务业FDI技术溢出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以上4个指标衡量的吸收能力对服务业FDI技术溢出皆存在门槛效应。当转换变量所代表的吸收能力跨过门槛值之后,服务业FDI具有较为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同地区的服务业FDI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0.
企业对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吸收受到企业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机制、研发活动以及企业所在区域的文化水平、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分成三类指标,建立了估计企业吸收能力的经验模型,并以我国各省省会的相关数据检验了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情况,结果显示出与实际经济指标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网络内,企业创新活动受企业自主研发的资源、对外来知识的吸收能力、公共知识、知识溢出、地理距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差距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建企业创新原理模型,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阐释创新原理。  相似文献   

12.
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通过集群企业地位不对等下知识溢出的Stackelberg博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集群整体视角,并不是核心企业知识溢出越多集群收益越大,还取决于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对溢出知识的吸收能力。从核心企业视角,并不是政府奖励越大核心企业知识溢出越多,还取决于奖励的具体程度,只有足够的奖励才能促进核心企业增加知识溢出。从配套企业视角,配套企业并不是完全被动,也可以通过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已有研究认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力度的大小、FDI技术溢出渠道的通畅程度和东道国自身“吸收能力”是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又对这三个因素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以中国1983-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得出结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丰裕程度决定了FDI技术溢出的大小;FDI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技术溢出效应要远远大于资本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14.
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地企业知识溢出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知识溢出 ,本文分析了知识溢出效应 ,讨论了知识创新与模仿的旋进机制 ,指出要利用知识溢出效应 ,推动技术进步。最后总结了知识溢出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能力换技术”战略推动FDI对我国自主创新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8—2005年东、中、西部区域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自主创新方面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对我国各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并且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能力竞争对二者的创新活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了"以能力换技术"战略,即随着内资企业吸收能力的增强,必然会促使外资企业加快新技术引进,由于溢出效应,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会逐渐提高,从而导致新一轮的外资引进和溢出。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知识的生产、累积、扩散、应用与增殖的动态竞争能力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形成的竞争力。知识溢出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中国北方起到经济支柱地位的京津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可测度知识和不可测度知识作为自变量,基于生产函数构建了空间Durbin计量模型,使用Matlab7.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求出参数估计值,进而测度出一、二阶邻接矩阵下京津冀地区知识存量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用同样的方法测度出京津冀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知识溢出具有一阶正效应以及二阶弱负效应,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正效应显著,并远高于河北八市。分析测度结果,发现阻碍知识溢出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职能不能有效发挥、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存在差异、产业同构、产业链断裂并存及知识产权保护未完全到位等,从而提出促进京津专利成果转化、加强河北知识吸收能力、促进区域联动、大力引进外商投资、避免过度知识溢出的负效应产生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分工和区域融合,经济的区域化、集群化等地域特征日趋明显。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代表知识的再造。其对于知识在区域间的扩散.促进区域知识生产。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差别非常大.而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其地理位势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知识是区域创新的源头,知识溢出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空间知识溢出,来研究中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地化的技术溢出渠道有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和联系效应。要提高其技术溢出效应,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竞争机制,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RD集聚;深化产业联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3年3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和对比了不同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了吸收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吸收能力会"U"型调节这一促进作用;进口不利于技术创新,吸收能力负向调节进口对创新的抑制作用;单纯的外商直接投资不能对技术创新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有同吸收能力有效结合才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进而促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北美和日本对中国物化技术溢出的有效性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对比分析了由北美和日本到中国的物化技术溢出的有效性,假设技术知识通过贸易传递,贸易产生知识溢出,出口地区的技术创新由此传输到进口地区,进口地区的知识资本由此得到提高,中国能否充分利用国外技术取决于吸收能力及其与出口国或地区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论文采用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入学年取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率来表示吸收能力和结构相似性。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对源于日本的技术溢出的利用能力(0.3228)大于源于北美的技术溢出(0.18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