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投掷训练过程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即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这两者是紧密相连并且互为补充的,通过训练既要提高速度、力量能力,又要为在投掷中实际运用力量创造条件,“纯”投掷是不能提高速度力量素质的力量成分的,然而举重、负重、体操和许多其它项目却能起到这个作用,它们是可使速度和力量一齐发展的训练手段,投掷训练要求所采用的手段在不同程度上与主项相似,把能综合发展动作的速度与力量的训练法结合起来运用,一般身体训练  相似文献   

2.
浅谈羽毛球的体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巧泉 《科技信息》2010,(28):294-294
从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出发,提出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目的是更好地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将羽毛球身体训练与战术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员掌握与运用技战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沈龙  姚巧泉 《科技信息》2011,(6):289-289,292
本文从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出发,提出有效的能力训练力法,目的是更好地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将羽毛球身体训练与战术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员掌握与运用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杜峰 《科技资讯》2011,(25):238-238
足球运动在人类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足球运动需要每一个足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很动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比较重视的,但是心理素质往往大家重视的程度不够。我在这里想通过对足球运动员心里的研究,使大家在平时的训练中把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结合起来。提出了放松训练、自我暗示训练、阻断思维训练、意志品质训练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对于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身体训练包括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和协调素质训练等,同时要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个人特点、训练条件等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6.
身体训练是指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训练基础。从生理学方面研究证实,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最快的年令阶段都在青少年时期,因此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多功效的“综合性”练习手段,能使各项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结合素质训练,让他们尽量熟悉各种运动项目,培养运动才能,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健康水平,为转入专项训练打下良好的身体训练基础。本文就以上诸方面,从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从生化角度,对各项素质训练分别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练习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筛选出了有效反映我国优秀女子100m跑运动员专项成绩的主要因素指标,建立了身体训练水平和专项成绩的预测模型,并结合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理学、系统论和控制论以及专项特点,对影响女子100m成绩的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评定我国女子优秀100m运动员的五项检查性指标是行进间30m、步长指数、步频指数、立定十级跳远、300m与专项运动成绩的关系最为密切;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用来预测我国女子优秀百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建立的我国女子优秀百米运动员身体训练综合发展水平、身体训练水平发展均衡程度、身体训练综合发展水平与专项运动成绩相适应程度的3种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为综合评定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小平 《镇江高专学报》2009,22(4):96-98,102
舞蹈训练中科学地运用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把身体各部位有机统一起来进行训练,有效提高舞蹈水平,形成完美舞蹈形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深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只有结合运用各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方能提高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评定是运动训练科学化体系中运动员状态诊断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体机能评定的数据可以作为有效的科学依据去帮助教练员合理地安排和调整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高校课余田径训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人力和物力优势,运用生理生化研究成果,并结合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其他手段,共同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工作,提高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仲胜  梁永康 《广东科技》2012,21(13):40+65-40,65
引言 摔跤是两个人在短时间内和对方比速度、比力量、比耐力的竞技运动项目;而古典式摔跤是典型的体能类竞技项目,对于运动员力量要求较高,力量训练是摔跤运动的基础练习,力量训练可以更加稳固运动员的身体姿势,力量训练的全面性、多元性、持续性是维持良好竞技水平的重要保证,使身体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与发展,有助于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浅析体能训练对防治田径运动损伤的作用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科技信息》2009,(17):147-14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结合田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强调了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并从身体形体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及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耐力训练灵敏与协调训练,柔韧训练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体能训练要素对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合足球运动特点,分析那种脱离球的体能训练是有缺陷的,单纯的长距离持续跑的体能训练只能提高基础耐力储备.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应把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有球手段和无球手段、训练和比赛合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组实验等研究方法,运用心理演练与身体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来解决篮球比赛中投篮的技术难点,结果表明:对运动员进行投篮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同时,结合常规的身体训练,能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学和心理学的探讨,指出以赛代练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形式演进的必然,也是提高运动员身体和心理技能的有效手段。应该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形式的发展更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参赛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和进一步推进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国内的应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武术基本功训练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发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武术基本功训练虽然在发展历程、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训练器械、训练侧重点、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理论体系的成熟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其在训练内容、训练目的、动作规格、训练形式和训练原则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启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推进其文化内涵建设、加强针对运动项目的专项研究、加大服务社会体育的研究力度和增强便携式体育器材的研发;武术基本功应加强理论体系研究、引进现代先进的训练器材和设备、增加动态平衡训练的比例、增加肌体伤病检测环节、加强神经-肌肉系统激活训练和注重肌体恢复再生训练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体操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结合体操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强调了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初步揭示了损伤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一些较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针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机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并从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及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耐力训练、灵敏与协调性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体能训练要素对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体操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结合体操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强调了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初步揭示了损伤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一些较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针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机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并从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及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耐力训练、灵敏与协调性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体能训练要素对预防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磊 《科技资讯》2014,(11):166-167
本文通过学校排球队员的训练与教学过程中,针对队员的排球意识训练、技术训练、身体训练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结合一种练习方法——条件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我们认为,结合高校排球队员的特点,给予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训练出符合排球运动需求的队员。  相似文献   

19.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初期合作形式多为国家队优势项目,理论的说服力不足,国内学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的认同感有待提高。但从人体能量转化视角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各环节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均能在人体的能量储备、能量系统的输出功率和能量转化效率等方面得到科学性解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是具有严谨科学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传统训练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我们研究现代高水平排球的身体体能需求,力量是排球技术和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细化力量训练,提高排球对不同力量的需求,使力量训练更有针对性。提高排球体能素质训练方法既需要继承传统杠铃训练手段,又要结合核心力量训练新理念,提高排球所需各种弹跳是排球身体体能的核心;并学习运用"跳深"训练方法,以及开发"模仿"训练的手段,全面提高排球体能素质。我们研究现代高水平排球身体体能综合训练的内容和特征,使我们进一步分清排球体能训练方法的四个范畴,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训练手段,提高排球身体体能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