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的瞬时接触线形状和位置是评价该传动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了计算瞬时接触线,建立了存在加工误差时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的啮合方程.  相似文献   

2.
双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润滑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双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接触特性和润滑油膜的形成特点,提出了能模拟该蜗杆传动挤夺效应和吸效应共同作用的简化接触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模拟试验台。利用试验台对挤压效应和卷吸效应耦合作用的润滑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分析了主轴转速,加载速度,油腔深度等对接触面间润滑油膜的形成和承载能力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啮合原理及其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在[2]的基础上,对圆弧圆柱蜗杆(CAVEX)传动啮合原理进行了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它包括有下列重要计算公式:蜗杆与蜗轮啮合时的诱导法曲率,二类(啮合)界限曲线;相对滑动系数;瞬时接触线方向与相对速度(?)~(12)的夹角;瞬时接触线方向与合速度(?)_Σ~(12)的夹角。从而使圆弧圆柱蜗杆传动啮合原理臻于完善。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地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导出了圆弧齿廓偏置圆柱蜗杆传动接触线方程式,电算结果证明,接触线形状极有利于液体功压油膜的形成,没有 Q=0的危险区。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出了四种新齿形,给出了几何尺寸计算公式。在摇摆锥齿箱加载蜗轮试验台上进行的试验表明,此种蜗杆传动与新型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相比较可提高承载能力1—2倍,提高传动效率10%左右。  相似文献   

5.
平面二次包络弧面蜗杆传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平面二次包络弧面蜗杆传动》是一种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新型弧面蜗杆传动。本文择要介绍了笔者对该传动的研究与应用的主要结果。 笔者从研究该传动的一般型式入手,把具有“两次接触”为特点的,典型的平面二次包络弧面蜗杆传动,当作它的一种典型情况;把常见的直线齿弧面蜗杆传动视为新型传动,当其平面萎缩为一直线时的一种特例。文中采用较简单的方法,导出了两类蜗杆两种型式传动通用的一般性啮合方程式,由这啮合方程式可一目了然地证明典型传动存在“两次接触”和“瞬时两线接触”的原因和条件。文中还利用通用方程式,有对比地计算分析了两类四种蜗杆传动的啮合特点,说明平面二次包络弧面蜗杆传动具有更好的磨削工艺性和啮合性能;指出典型传动蜗轮齿面的两次接触区在接触循环次数和诱导法曲率上存在的弱点,认为对“两次接触”应给以全面的估价,对一般型传动和选型问题的研究,应予以重视。此外,文中通过两次接触界限曲线和包络面界限曲线的研究,相应地讨论了有关“两次接触”、蜗杆根面和参数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阿基米德蜗杆的接触线,是蜗杆螺旋面与蜗杆传动啮合面的交线。作者用数学方法建立蜗杆螺旋面和蜗杆传动啮合面方程。联立求解二方程即为啮合线方程。  相似文献   

7.
首次建立了双自由度运动状态下,用环面砂轮包络加工圆柱蜗杆传动的啮合原理数学模型,用环面刀具包络成形的蜗杆副,蜗杆的轴向齿廓为凹齿廓,蜗杆与蜗轮为瞬时双线接触,并兼备了二次包络成形和凹面齿圆柱蜗杆的特征。这种新型蜗杆传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接触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算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融的接触线长度和了解蜗轮齿面接触区域的大小是蜗杆传动强度分析的基础。运用空间啮合原理等知识和数值积分的方法计算了蜗杆副接触线总长度, 接触线总长变动因数的概念,求出了齿面实际接触区域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南开大学齿轮啮合理论研究组提出的“齿轮啮合的数学理论”,系统地研究了渐开线圆柱蜗杆传动的啮合原理。用矢量解析法推导出了这种蜗杆传动啮合原理的下列公式:1.蜗杆齿面方程式;2.啮合方程式;3.接触线方程式;4.一类界限曲线方程式;5.二类界限曲线方程式;6.诱导法曲率计算公式,7.接触线方向与相对速度方向夹角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可用于分析研究渐开线圆柱蜗杆传动的啮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微晶SiO2粉体添加剂的抗磨减摩作用,采用微晶SiO2矿物粉体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利用AMSLER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45#钢摩擦副在添加剂润滑油润滑下的摩擦学特性.磨损后钢环表面的形貌和成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微晶SiO2粉体为添加剂润滑时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一层陶瓷保护层.相比基础油,在微晶SiO2添加剂润滑油润滑条件下,摩擦副的接触状态由金属之间的摩擦磨损转化为自修复膜层之间的摩擦磨损.添加剂润滑油较基础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大.摩擦磨损过程中自修复膜层的形成,隔离了金属摩擦副的直接接触,降低了试样磨损失重,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1.
滚锥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齿面载荷分析与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有限元弹性接触分析与I-DEAS工程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在SUN-4工程工作站上对一种新型传动-滚锥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进行了研究。对瞬时三个齿对间啮合的滚锥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齿面载荷分配、轮齿齿面接触力分布及弯曲应力分布、接触应力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为该种新型传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承载接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罚函数接触有限元法分析了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轮齿应力、接触齿面上接触力分布、接触区的形状以及接触中心的偏移状况,研究了不同载荷作用下瞬时啮合齿对间的载荷分配和接触区域的变化规律;并用三维光弹实验验证了在载荷作用下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轮齿间的接触应力分布和载荷分配情况,其实验测试结果与用接触有限元分析所得数据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耿珊  魏泰  张岩  田成刚 《甘肃科技》2023,(9):103-107
由于摩擦而造成的能源损耗占整个能源损耗的30%以上。机械设备运转时,相互面接触带来的摩擦和磨损是设备丧失工作性能的主要原因。为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减少能源消耗,在润滑油中添加提升润滑油性能的添加剂是当务之急。文章通过介绍现今常用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机理、润滑油添加剂研究的热点,提出润滑油的添加剂技术需从新设备的发展趋势、环境保护及基础油的发展趋势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研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重点是用包络法系统地讨论了平面包络弧面蜗杆传动的啮合特性,其中包括接触线、界限线、非工作区、根切和综合曲率。並提出一些主要参数较佳值的选择。本文所用的包络法,是在一般包络法的基础上,结合隐函数组和吸收运动学法的某些优点,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南开大学齿轮啮合理论研究组提出的“齿轮啮合的数学理论”,系统地研究了蜗杆轴截面为圆弧齿廓的圆柱蜗杆传动啮合原理。用矢量解析法推导出了这种蜗杆传动啮合原理的下列计算公式:1)、蜗杆齿面方程式;2)、啮合方程式;3)、接触线方程式,4)、啮合区方程式;5)、一类界限曲线方程式;6)、二类界限曲线方程式;7)、诱导法曲率计算公式;8)、接触线方向与相对速度方向夹角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可用于分析蜗杆轴截面为圆弧齿廓的圆柱蜗杆传动的啮合质量。  相似文献   

16.
奇点共轭的二次包络实现及其几何性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了在任意交叉角、母面为任意曲面的一般条件下 ,二次包络都必然可以形成奇点共轭 ;并给出了瞬时接触线的具体表达式 .构造了一映射空间 ,在此空间内的分析表明 ,奇点邻域接触线的几何性态与映射曲面的微分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平面内齿轮包络凸环面蜗杆传动啮合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新型蜗杆传动形式——平面内齿轮包络凸环面蜗杆传动。以微分几何和空间啮合理论为基础建立该传动的啮合函数、齿面方程的数学模型。分析该传动的各种传动形式,研究其母平面倾角对啮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母平面倾角决定传动副的接触线分布;平面内齿轮一次包络凸环面蜗杆传动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平面内齿轮二次包络凸环面蜗杆传动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为研制承载能力高、润滑性能好、体积小的新型动力蜗杆传动形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装配误差对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副齿面接触的影响规律,基于齿轮啮合原理和微分几何原理,在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副的理论啮合几何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中心距误差、蜗杆轴向误差、蜗轮轴向误差和轴交角误差等4项装配误差的传动副干涉分析模型,提出了传动副在2种干涉情况下的定量评价指标及其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副的理论接触线为中间平面附近的一条空间圆柱螺旋曲线;在装配误差的各分量中,蜗杆轴向误差对接触干涉情况影响最大,蜗轮轴向误差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接触线方向和润滑角对蜗杆传动润滑性能的影响。当润滑角大于45°时膜厚和润滑性能没有显著的差别,小于45°时润滑性能急剧变坏。接触线的移动速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也较大,润滑弱点并不与润滑角为0°的点重合。  相似文献   

20.
赵建荣 《太原科技》2014,(1):87-88,91
介绍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由于其具有瞬时双接触线、多齿同时啮合、接触点法向速度和综合曲率半径大、接触应力小等优良的传动特性使其应用范围很广。根据平面二次包络的成形原理详细推导出了蜗杆的轴向剖面4个端点处的空间螺旋线方程,以空间螺旋线为基础运用Pro/E中的边界混合特征等命令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为运用数控机床制造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提供了较好的几何造型,为该产品的进一步参数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