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从不同角度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全国土壤环境Ⅲ级质量标准和长株潭地区土壤背景值,重金属超标情况类似,Cd,As,Zn,Pb和Cu的含量峰值均在霞湾江段;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Cd,Zn,As,Pb,Ni,Cu和Cr;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As,Pb,Zn,Cu和Cr(Pb与Zn的相当),其中,Cd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受采矿污染严重的湘江长沙段为研究对象,对其流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来源进行研究。采用ICP-MS分析沉积物中Cr、Mn、Fe、Co、Ni、Cu、Zn、As和Cd的含量,采用富集因子评价重金属污染,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重金属的来源。结果发现湘江长沙段地表水中Mn的最大值和平均值、As的最大值都超出了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的I级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Fe> Mn> Zn> Cr> As> Cu> Ni> Co> Cd,其中Cr、Ni、Zn、As、Cd的平均含量均超过了TEC值。采样点S5附近Mn、Fe、Co、Zn、As和Cd元素含量较其他采样点高。来源分析发现Mn、Zn、As和Cd可能与锌矿和锰矿的开采及冶炼废水的排放有关,Fe、Cu、Ni和Co可能来源于自然存在,Cr可能与工业废水的排放有关。结合富集系数EF分析发现,Mn、Cd、Zn、As污染最为严重,这四种元素的污染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认识浍河祁县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状况及生态风险,采集12个表层沉积物(0~20cm)样品,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进行元素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分析,进而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段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Zn,Pb,Ni,Cr,Cu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现象;各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受煤矿开采活动影响显著,在研究区河段内沿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风险等级;底泥沉积物中Zn,Ni,Cr主要以残渣态为赋存形态,Pb以可还原态为主,Cu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比例大致相当,且占较大比重,各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从大到小依次为Pb,Cu,Zn,Ni,Cr。 相似文献
4.
湘江衡阳段底泥重金属沉积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湘江衡阳段底泥重金属沉积现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泥重金属富集量多,潜在生态危害严重。单个重金属富集程度排序为:Cd>Hg>As>Pb>Zn>Cu,潜在生态危害排序为:Cd>Hg>As>Pb>Cu>Zn;多个重金属富集空间变化排序为:松柏>熬洲>站门前>黄茶岭>枣子坪>新塘埔,潜在生态危害空间变化排序为:松柏>熬洲>黄茶岭>站门前>枣子坪>新塘埔。两种评价方法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影响着河流底泥环境和健康质量。本文以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区内18个监测点底泥的7个指标(Cu、Zn、As、Hg、Cd、Cr、Pb)进行监测调查,参照国内有关标准,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底泥污染评价标准,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检测结果进行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底泥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28.456,达到5级,为重度污染,其中松柏断面的底泥污染最为严重,说明河流底泥重金属含量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铜陵矿区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铜陵矿区表层土壤中铅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中铅的质量比多数高于地区背景值,土壤铅污染指数Pi为0.09~8.81。铅存在形态分布规律是残渣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Fe-Mn氧化态、有机态和可交换态,碳酸盐态所占的比例最小。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铅的质量比较高,占总量的3.1%~60.4%,特别是采矿场附近铅超标严重,应以种植非食用经济作物为主。 相似文献
7.
长沙市秋季TSP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和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沙市师大附中、雨花区和火车站3个采样点秋季的大气颗粒物(TSP)浓度以及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的浓度和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区域TSP浓度分布差别较大,其中雨花区最高,师大附中最低;TSP中重金属污染广泛存在,元素Zn,Pb浓度比Cu和Cd浓度要高,其中Zn的平均浓度为2.528μg.m-3,Pb为2.347μg.m-3,Cu为0.187μg.m-3,Cd为0.002μg.m-3.Tessier化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Cu在前四态中含量非常高,特别是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Zn,Pb和Cd在前4态中分布也较多,表明4种金属元素迁移性高.生物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TSP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强,Cu和Cd的生物有效性要高于Zn和Pb. 相似文献
8.
河流底泥沉积物的形态分析(Ⅱ)--Tessier形态分类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Tessier形态分类法研究了小清河(济南段)底泥沉积物中痕量重金属元素Cu,Pb,Zn,Cr和Mn的存在形态,揭示了小清河(济南段)污染源的分布及相应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发现小清河源头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经济南市化工区后重金属污染物剧增、这是由于工业废水污染所致,底泥自净作用使小清河在郊区流出口处底泥污染物含量降回到接近本底值. 相似文献
9.
施有城市污泥的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盆栽试验的植物和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长是随访泥施用量增加而增国;施用污泥的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植物重金属含量也随污泥施用量增另而提高,施用污泥的土壤加施石灰(CaO)将PH调节到6.5和7.5后,土壤有效态Ni、Zn的含量明显减少,但有效态Cr含量升高;植物对Ni、Zn、Cd的吸收大幅度降低,表现出加施石灰提高土壤P至随污泥进入土壤的Ni、Zn、 相似文献
10.
煤炭开采后由于发生沉陷、积水,导致原来的陆生环境逐渐演变为水生环境,沉陷前的土壤转变为沉陷后水体的底泥,土壤中的污染物也随之发生迁移、转换。掌握淹水前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值与分布特征,对预防和调控塌陷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及进一步研究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具有指导意义。以潘三矿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提取方法,对塌陷区土壤中氮形态进行分析测定,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形态氮的分布特征、相关关系及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潘三塌陷区土壤TN含量在299.45~1 326.12 mg/kg之间,平均值为833.50 mg/kg,主要成分为ON,二者表现出了显著相关性;生物有效性氮含量占TN的质量分数为0.52%~5.32%,其中NO-3-N含量平均占生物有效性氮质量分数的51.06%,NH+4-N含量平均占47.99%,二者均与ON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2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重金属检测分析,使用多种方法评价污染程度及等级。研究表明,湘江中游衡阳-株洲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很强的积累现象,尤其是Cd污染特别严重。且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于沉积物,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于沉积物中,容易被外界利用或者受外界因素变化而使其被动植物吸收增加。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比较,各采样点Cu、Pb、Zn尚未超标,但Cd超标4.98~22.08倍。单因子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均表明,Cd达到了严重污染,各采样点底泥的Cd的Igeo值均为6级,已达到了极强的污染程度;虽然各采样点Fe的Igeo也均为6级,但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低; Mn只产生了轻度的污染,Mg对环境无污染。各采样点分析发现,松柏镇和霞湾可能是此江段主要污染源。在后续治理中,应该加大对于Cd污染的治理,减少对于周边生命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南明河城区底泥中的重金属与有机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南明河城区河段底泥中5种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水体泥沙质量标准等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初步认为底泥中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的高峰值出现在南明河中下游,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带,同时伴随着有机污染物的综合污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河兰州段1956~1985年、1986~2010年两个时段水文特性和泥沙特性的分析,研究了此河段的河床演变特性。结果表明:11986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后,改变了兰州河段天然径流过程;2龙刘水库的联合调控作用拦截了大量泥沙,改变了河段的输沙过程;3黄河兰州段今后的变化趋势为:纵向冲淤平衡,横向不会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梁滩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庆梁滩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整个梁滩河沉积物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单个重金属的富集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d,Cu,As,Zn,Pb,Ni,Cr.沉积物中Cu,Zn和Pb出现富集,其主要来源为天然地球化学过程;Cr和Ni来源于人为源,但富集不大;Cd和As来源于人为源,且出现富集,应重点监控.以三峡库区土壤背景值为参比,除龙凤桥河段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外,其他河段都处于生态风险强的等级;单个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u,Pb,Ni,Zn,Cr. 相似文献
15.
以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元素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为基础,利用元素分析法和Pb同位素比值法对沉积物中人为源重金属比例进行定量计算.元素分析法估算得到重金属Bi,Cu,Pb,Zn,Cd,Mn,Sn,Sb等的人为源比例依次为92% ~97%,50%~70%,77% ~ 85%,58% ~ 85%,89%~98%,60% ~ 82%,85% ~ 93%,78% ~ 89%.铅同位素比值法估算得到沉积物中人为源Pb的比例在58% ~60%之间,较元素分析法计算得到的人为源铅低25% ~ 29%.依铅同位素法估算结果对元素分析法估算结果进行校正,得到重金属Bi,Cu,Pb,Zn,Cd,Mn,Sn,Sb等的人为源比例平均值依次为69%~73%、37% ~ 53%、58% ~64%、44% ~64%、67% ~73%、45% ~61%、63% ~ 70%、58% ~67%. 相似文献
16.
以湘江城市段为对象,对区域性的本地生态足迹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提出一种研究方式.在传统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从本地生态资源生产占用与废弃物排放的角度出发,分析湘江城市段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再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将生态足迹与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关联计算.结果表明,该城市段在1999~2008年间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年均生态足迹是年均生态承载力的18.35倍.岳阳市的年均生态赤字最大,而长沙市的最小.社会经济对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正向驱动力明显强于负向驱动力.经济发展模式和食物供给需求是促使湘江城市段本地生态足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其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107-117
为了解水污染治理后河道水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以许昌市清潩河为例,对治理前后河道5个点位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重金属含量及沉积物氮释放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治理后,2017年5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7.69~15.25,均处于重污染状态,综合污染指数最低值为治理前2012年最高值4.87的1.6倍.各点位中重金属指标与2012年相比含量上升显著,Zn含量为2012年的12.44倍;而营养盐类指标含量下降明显,总氮及总磷平均含量仅分别为2012年的13.98%及5.68%.通过形态氮分析结果可知,离子可交换态氮的含量仅为2012年的6.73%,河道沉积物氮释放风险大大降低但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更加严重.分析主要是清潩河上游长葛市涉及重金属排放的企业较多且在水污染治理中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议今后在对重污染河流实施综合治理时,应重视河道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评估.针对清潩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建议采取措施对重金属排放企业加强监管,并对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18.
在未污染的基质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培养金福菇,研究其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富集水平.干燥后的子实体样品采用微波消解处理并采用AAS分析(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子实体重金属含量随土壤重金属的增加而增加.单一污染的土壤中,高浓度的Cd 和Hg影响出菇时间和出菇量;第一潮菇中的重金属含量略高于第二潮菇,菌盖重金属含量高于菌柄;子实体中重金属最大积累量分别是Cr (48.33±0.27 mg/kg, DW)、Cd (14.72±0.17 mg/kg, DW )、Pb (2.13±0.03 mg/kg, DW ) 和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与赋存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中7条河流的21个沉积物样品的实验研究,获得了Cd、Pb、Mn和Ba等4种重金属的含量数据,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积累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中的Mn和Cd主要以弱酸提取态与结晶态的形式赋存,Ba主要以结晶态的形式出现,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结晶态的形式赋存;重金属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总体较轻微,部分河段沉积物中出现了Cd和Mn的污染迹象. 相似文献
20.
对长江中游的支流的湘江下游新开铺、铜官和白沙井等几个典型地点取样进行粒度分析和ESR测年,结果表明,这些沉积物是在这一地区沉积物沉积时的水动力作用较弱,沉积颗粒较细,分选程度较为一致,为浅湖滨相沉积,且年轻的地层基本上覆盖在年老的地层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