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中国痛失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教训 1858和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沙俄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19世纪帝国主义霸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一次,也是帝国主义霸占中国领土最容易的一次。沙俄吞并如此大片土地,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与清政府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沙俄的入侵使清政府认识到了加强东北边防建设的重要性,雅克萨战争之后在黑龙江地区建立的城镇发展成为军事重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事城镇防御体系,设有副都统管辖地区事务。本文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研究黑龙江副都统衙门的职能,力求对这一机构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光绪年间,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中俄金匪盗采现象尤甚,致使清政府损失了大量金矿资源。为了驱除金匪,保护本国矿产资源,清政府历经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得以驱除以俄人为首的金匪。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经济侵略的一次抗争,还为中国漠河金矿的开办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帕米尔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沙俄在强占我国伊犁地区的同时,又把魔爪伸向我国帕米尔地区。并通过《英俄协议》私分了该地区。从清政府在帕米尔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来看,不但证明了英俄在中国帕米尔地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是非法的,而且也宣告了沙俄强占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帕米尔地区的领土是非法、无效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有近50万左右的朝鲜移民迁入中国东北境内。据史料分析可知,大批朝鲜移民迁入的原因主要有: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原有封禁政策的废弛;晚清政府为加速东北开发,抵抗外国侵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朝鲜境内自然灾害的连年频发;朝鲜国内"势道政治"时期的不良政治生态环境;朝鲜民众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与凌辱,等等。众多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地区后,在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速开发了久经封禁的中国东北土地,为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朝鲜族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萌生了不同类型的朝鲜移民社会团体;加剧了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6.
徐茄 《当代地方科技》2010,(19):179-179
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紧锁的国门,晚清政府试图运用逐渐输入中国的国际法来改变被奴役的命运。在中法战争中,晚清政府将国际法作为对外交涉的工具,这是晚清政府对国际法的一次典型运用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公元前 6 0年汉朝统一西域 ,建立西域都护府开始 ,历经多次的政权更迭 ,近代以来 ,外国列强纷纷对新疆大肆侵略 ,都想把它占为己有。本文用大量的历史事实 ,反映了沙俄的罪恶行径 ,同时也论证了沙俄用大炮可以吓倒腐朽的清政府 ,但吓不倒热爱自己土地的新疆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观音山金矿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体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特征,指出了观音山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哈萨克斯坦板块中晚华力西红石山-六驼山裂谷带,成矿构造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强烈。着重论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9.
“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结果对东北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吉林绅民对此交涉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清政府的官方外交活动,要求清政府顺应民意,维护“间岛”主权,显示出以国民为主体的外交意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晚清期间的政治腐败,农民起义及新疆叛乱、沙俄侵略势力的入侵情况晚清治边政策的分析,说明了从乾隆时期形成的协饷制度到晚清枯竭的原因,协饷的枯竭对新疆和西北边境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东铁路是沙俄侵华政策的产物。对沙俄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始终掌握着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与使用权,拒绝把它交还给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中东路的军事和经济作用降低,为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苏联把中东路卖给了日本伪满洲国。苏联的势力撤出东北。 那么,十月革命后苏联是如何控制了中东铁路?为什么又将它放弃呢?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府关于外国人内地游历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游历。为加强对内地游历外国人管理,清政府相应制定了管理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从政策本身来看,内地游历政策是比较严密的;但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完善措施来说,内地游历政策又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与滞后性。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是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清时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3.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沙俄开始强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本输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东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却使东北的经济遭到了空前掠夺。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由此导致了对外政策的重要变化,由原来的亲英政策转变为疏英、亲俄、拒日的政策。这一政策的转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致使东北再次遭到帝国主义的瓜分,日本侵略势力侵入东北。从此,东北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深渊。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民生日蹙,失业日多”,成为晚清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旨在“消纳流民”的大量官办实业工艺局,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府日渐式微,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盗匪猖獗,灾荒之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饥民,纷纷沦为盗匪,山东盗匪尤甚.猖獗的盗匪给晚清山东百姓的生命财产和清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和破坏.清政府采取了镇压、清乡、移民及教养等措施,对整治盗匪起了一定作用,但无法根本改变山东盗匪猖獗的局面,扭转失范和危机势态,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倾亡.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清政府对内实行厘金税制,对外实行子口税制,税率的差异导致洋票在镇江盛行。洋票的盛行对镇江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