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的作者讽刺的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士林”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在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毒害下,把读书人的“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精神普遍堕落不堪。因此作者痛感到整个社会“士品”的破产,他产生了一种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和富贵功名的否定,倾向于不热衷功名富贵而义利分明之士,和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2.
对鲁迅小说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历来有争论。十年浩劫以前,一些文学史家撇开对鲁迅小说的总的倾向的分析,用穿凿附会的办法专门从作品中的细节寻找微言大义,比如说《药》中的乌鸦是革命和革命者的象征等等,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因素。粉碎“四人邦”以后,一些同志认为过去在鲁迅评价中也存在着“左倾”错误,在许多问题上把鲁迅拔高了。并以鲁迅小说为例,说鲁迅的小说是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以揭露社会黑暗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说有社会主义因素。以上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歪曲了鲁迅的作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信仰者与创作者的同一性保证了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学形成的基础,民间文学内容包含很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民间诸神是民间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宗教神灵占据了民间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民间鬼神与神人崇拜信仰是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直接影响着我国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为大家所熟悉。有些学者认为,《故乡》之所以被选为教材,是便于教课,因为闰土的形象容易理解。特别是用一种类似于自叙小说的阅读方式,将小说《故乡》的内容和现实中鲁迅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直接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快捷地接近和了解鲁迅。真是这样的吗?在数次拜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后,对此产生了疑问。成功的作家往往跟他童年的记忆和早期的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已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所证实。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强烈地流露了他的“怀旧”情绪。创作是一种理想的追忆和愿望的升华,理想是创作的逻辑起点,人们常称之为乌托邦,鲁迅自己称之为“梦”。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梦”与现实有效地联系成为作家创作的原初动力。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创作或“梦”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超越。这“梦”或乌托邦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家的“世界”,这作家的“世界”才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本质,尽管它已在现实中失落了,可是却在创作中不断回归与呈现。这是一个作家真正的“故乡”,灵魂的“故乡”。它也许仅仅存在于作家的...  相似文献   

5.
许寿裳说:“鲁迅的作品这样伟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说,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伟大”。下面就鲁迅的伟大人格与其创作之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孤寂的个性与文学的悲剧性“孤寂的个性”是鲁迅人格的表现之一。鲁迅个性内向,特别是在痛苦时,“他就沉默,沉默得要死”,甚至“跑到空地去躺下”。他具有哲学家所特有的孤独感和悲剧感。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由猿,猿人从劳动中发展进化而成的。因此有人说,人变动物的故事是荒唐透顶的,是完全违背科学的邪说。这,可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吧?这里讲的人变动物的故事,不是从人种学和生物学来研究,而是从民间文学和有关社会问题的角度来考察的。本文所讲的劳动人民所创作的人变动物的故事,不是原始社会的神话,也不是图腾崇拜。它是劳动人民对古代社会现实生活——如阶级斗争、经济生活、伦常道德、宗教信仰、真善  相似文献   

7.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的民间文艺的一种。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和自然界作斗争中,就已经创造了歌与舞,正如鲁迅所说:“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寝成音辞,音辞谐美,乃兆歌咏。”  相似文献   

8.
陈兰青 《海峡科学》2007,(9):124-124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画创作都有相同的规律,即都要经过素材、构图和完成作品三个阶段。有些作品的创作,三个阶段是集中在一幅画中完成的。当作者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面对世界、去画画时,他已经在为自己的创作“收集素材”了。当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合适的素材用写生的形式表达时,这就是“构图”。当他很满意地完成了作品时,这就是画。他们和画家们不一样的是.画家们的想法更复杂、更高级、更完整;而小朋友创作的想法大多是简单的、平常的、随意的。不过,如果我们希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一直这样就不行了。  相似文献   

9.
谈鲁迅作品的教学刘宗涛吴丽芳鲁迅有不少作品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本文就其中的部分作品,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鲁迅所处的时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当时的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因此,彻底的反封建是“五四”时期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创作集。这个集子共收八个短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等三篇是前期作品,其余五篇《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等则是后期的创作。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以影射现实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自述:“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又说:“叙事有时也有一  相似文献   

11.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12.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在共同劳动中,出现了劳动的分工和相互协作,进而逐渐产生了管理的需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留下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遗产。原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随着共同劳动规模的不断增大,协作的范围日益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实现更加复杂和重要的管理任务及职能,管理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3.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在共同劳动中,出现了劳动的分工和相互协作,进而逐渐产生了管理的需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留下了丰富的管理思想遗产。原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随着共同劳动规模的不断增大,协作的范围日益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实现更加复杂和重要的管理任务及职能,管理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4.
鲁迅最初倡导“木刻”的行为既有对插图的偏好和情结,也有设想培养能切实服务于“刚健质朴的文艺”的木刻插图画家的意图,只是木刻家们“因生活关系而走散”,也“不能做‘末技’之插画”,而无从实现.作为对绘画有着热情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了实现对国民的思想启蒙、使文学艺术走向大众,一直致力于宣传连环图画和插图创作.从鲁迅出版蕗谷虹儿和比亚兹莱的作品可见,鲁迅在审美意识方面与这两位插图画家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自嘲》写于1932年,到今天可以说半个世纪了。对这首名作,到目前为止,对于“嘲谁?嘲什么?”这样的关键问题,还有不少争议。看来,现有的解释都还未必妥贴。周振甫先生正确地指摘了几种不同见解之后,认为“自嘲”这样的题目来自《文选》的“设论”。他写道:“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实际上是自嘲自解”,“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因此,“自嘲”就是“解嘲”。周先生总不会否认鲁迅的《答客诮》是“解嘲”,在《鲁迅诗歌注》中,周先生  相似文献   

18.
《定势》篇是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关捩”。“势”的真正内涵是“势”的“症候、症状”说。“势”是文体的症候,它是由文章风格和文体风格所统一形成的,是由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体”也就是体裁所要求的语体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定势》篇是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关捩”。“势”的真正内涵是“势”的“症候、症状”说。“势”是文体的症候,它是由文章风格和文体风格所统一形成的,是由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体”也就是体裁所要求的语体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很少听到人们谈论文学的起源问题了,记得中学课本曾涉及过这事,答案朴实得让人流泪,因为大家都认为劳动在历史上甚至是如今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自然就可以推断出民间文学的价值,再加上我们这代人大都是读民间文学长大的,这结论就挺让我折服,当然,那时只知道《岳飞传》、《西湖民间故事》让人莫名地感动,至于说民间文学一类的事情并不怎么挂在心上。后来粗通了一点文墨,约略地知道《大宋宣和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