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技术预见与创新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劲波 《世界科学》2005,(12):41-43
技术预见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认识过去和现在,也是为了认识将来。技术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进行科技管理和技术创新就越需要获得未来发展的信息,以便对技术进步的复杂过程做出可靠的预见。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对技术产生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足,二战以后熊彼特关于创新与发展的理论重新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已成为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1从技术创新系统到国家创新系统1912年,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从而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获取"企业家利润"。任何"创新"都是对旧的生产结构的破坏过程,而它本身又是"新组合"或新结构的生成过程,即"创造性破坏过程"。实际上,已经把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系统过程。1.l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是指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组织和实现条件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它包容技术…  相似文献   

3.
神经经济学: 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荣军  周晓林 《科学通报》2007,52(9):992-998
神经经济学是利用神经科学手段研究经济行为的心理及神经机制. 传统经济学注重对决策的行为描述, 无法揭示经济行为的内在认知机制, 对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缺乏预测. 认知神经科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使得我们有可能揭示经济决策过程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本文归纳了有关效用计算神经机制的研究, 指出神经经济学可以从神经水平验证已有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 并对许多经济学现象提出新的解释; 探讨了后悔等情绪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及来自神经科学证据, 指出通过测量情绪相关脑区的活动, 神经经济学可以深入考察情绪影响决策的内在机制; 总结了合作、信任等社会行为的神经科学研究, 指出神经经济学的一大趋势是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 以提高经济行为神经机制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神经经济学研究不仅为已有的经济学理论, 如前景理论、后悔理论、博弈论等提供神经水平的实验证据, 而且促进了更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王顺义 《科学》2006,58(2):21-24
上海工业产值占上海GDP的50%,工业中六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电站成套设备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是上海GDP的重要增长点。如何有效提高上海支柱产业的竞争力?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在此方面。新熊彼特主义关于自主创新与产业竞争力关联性的理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 ,创新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主题、体制改革的主题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我国只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 ,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搞清这个问题 ,对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完成科教兴国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利率一直是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变数。每当经济发展放慢、资产价格下滑之时,经济学家们就会呼吁降低利率以促进消费;而美联储通常会照此办理,如最近美联储再次把银行利率下调至几乎为零。尽管利率的变动有助于拉动经济,然而在非常时期,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借方必须提供抵押物(经济学家所谓的杠杆效应)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物理学     
正如果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描述,那么社会集体行为就可以建模和分析。24年前,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写道:"经济学比物理学更难;幸运的是,不如社会学难。"13年前,多因·法默(Doyne Farmer,圣塔菲研究所金融经济学家)、马丁·舒彼克(Martin Shubik,耶鲁大学数理制度经济学家)和埃里克·史密斯(Eric Smith,圣塔菲研究所自组织研究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经济学是一门新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理念是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润滑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和学科,高校图书馆要在管理内容、智能、体制等各方面实行创新思维,积极改革、调整思路、不断探索,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理论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高层次要求.劳动关系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