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p53,Ki-67,PCNA在人体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三者在大肠癌中的相互关系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对44例大肠癌组织中的p53,Ki-67,PCNA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p53,Ki-67,PCN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无关(P>0.05),且三者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抑癌基因的突变及增殖异常共同参与了大肠癌的形成,但对于判断肿瘤预后不能作为单独指标,需结合临床多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
13例乳癌共取腋淋巴蛄189枚,每例平均14.69±4.42枚。每枚淋巴结分别作连续6张切片H、E染色和1张切片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CKIHC)染色,光镜下现察。结果H、E染色检查13例中7例淋巴姑转移,转移率53.85%,淋巴结转移数目19枚,转移度10.05%;CKIHC染色检查淋巴结转移8例,转移率61.54%,淋巴结转移数目21枚,转移度11.11%。虽然二种方法检查腋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仅HE染色发现有转移的淋巴结CKIHC染色皆为阳性,而且HE染色未能发现的微小转移CKIHC染色亦可检出。即CKIHC染色使腋淋巴结癌转移的检出增加。因而可以认为1张切片CKIHC染色可替代连续6张切片HE染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乳癌仿根治术后Rotter's淋巴结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4例乳癌仿根治术Rotter's淋巴结单独病理检查,分析其与肿块大小、腋上组淋巴结、ER及HER -2表达的关系.结果:术后Rotter's淋巴结共检出48例,阳性20例,检出率和阳性率分别为26.1%和10.9%;阳性组患者在肿块大小,腋上组淋巴结阳性率,ER及HER -2受体表达方面与未检出组,阴性组之间进行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乳癌患者施行乳癌仿根治术应常规清除Rotter's淋巴结,术后病理提示Rotter's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乳癌仿根治术后Rotter′s淋巴结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4例乳癌仿根治术Rotter′s淋巴结单独病理检查,分析其与肿块大小、腋上组淋巴结、ER及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术后Rotter′s淋巴结共检出48例,阳性20例,检出率和阳性率分别为26.1%和10.9%;阳性组患者在肿块大小,腋上组淋巴结阳性率,ER及HER-2受体表达方面与未检出组,阴性组之间进行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乳癌患者施行乳癌仿根治术应常规清除Rotter′s淋巴结,术后病理提示Rotter′s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25例维、汉民族乳腺癌中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P53及Ki-6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且在浸润性导管癌中P53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分级、转移呈正相关,与民族无关。随组织学分级增高,P53及Ki-67阳性表达增高。淋巴结转移者P53及Ki-67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提示P53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可能在乳腺良性病变恶性转化及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腋窝淋巴结(ALN)转移数目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明确淋巴结转移(LNM)数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并将其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标志。方法:180例行全乳+ALN I、II平面解剖术病例,摘取全数LN作连续6张切片,由病理切片报告浸润癌最大径。并根据PN和PT结果,选择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方案。记录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ALN检查数、转移数。分别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按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对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180例中,95例有ALNM,ALNM发生率为53%。其中N085例;N152例;N220例;N323例。ALNM数随肿瘤大小增加而升高。总的5年无瘤生存率88%,无ALNM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99%;一旦出现ALNM,5年无瘤生存率则降至79%(P<0.01)。结论:腋窝淋巴结状况是乳腺癌重要的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数目、孕激素受体是判断预后的指标。切除淋巴结数应超过10枚,以便准确N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每枚淋巴结连续6张切片HE染色和单张切片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CKIHC)检测淋巴结结果,用以确定CKIHC能否代替HE染色。材料和方法:选择保存完整淋巴结资料的胃癌手术标本33例,淋巴结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每枚淋巴结作连续6张切片HE染色和单张切片CKIHC染色。采用SABC(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法行CKIHC染色,胞浆和胞膜着棕色为阳性,对照色为阴性。结果:本组33例手术标本原发灶CKIHC均呈阳性表达。33例共取得淋巴结2533枚,其中1630枚同时作淋巴结连续6张切片HE染色和单张切片CKIHC染色。CKIHC结果:转移度10.80%(176/1630),转移率72.73%(2433)。转移度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但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有淋巴结转移(LNM)104枚中CKIHC染色为LNM,癌细胞成片于淋巴结内,呈明显阳性表达。HE染色无LNM526枚,其中72枚CKIHC有LNM。其组织学特征:窦转移或散在分布,以单个或小团状癌细胞出现。结论:用CKIHC后能发现更多数目LNM,外科医师皆可在低倍镜下发现LNM,故CKIHC染色能替代HE染色,可以大大减轻病理学检查的工作量而又保证淋巴结检查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淋巴结转移影响胃癌预后,惯常方法是依淋巴结所在部位划分转移级站,而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施。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方法确定病期早晚。方法:≥D_2手术64例,相似文献   

9.
探讨hMLHI、hMSH2、p53和PCNA在OSCC中的表达关系及可能存在的临床意义。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巾hMLH1、hMSH2、μ53和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4种基因产物在OSCC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其中,中一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均高于高分化癌;hMSH2、p53和PCNA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高于无转移者。hMLHI与p53/PCNA表达,hMSH2与p53/PCNA,p53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性。hM—LH1、hMSH2、p53和PCNA的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调节可能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4种蛋白有助于判断OSCC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Survivin及相关指标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Survivin对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7例正常胃黏膜组织Survivin,p53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6.7%,6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Survivin的表达与p53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的过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Survivin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D44v 6、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的关系。通过对113例NSCLC患者CD44v 6、Ki-67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NSCLC组织中CD44v 6的阳性表达率69.03%,Ki-67的阳性表达率61.06%;CD44v 6、Ki-67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转移方式均无显著关系(P0.05),与NSCLC转移相关(P0.05)。其中,CD44v 6阳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76.92%,阴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14.29%;Ki-67阳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71.01%,阴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36.36%。表明CD44v 6、Ki-67是NSCLC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NSCLC的侵袭、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一个较好预测其转移扩散能力和预后情况的生物学指标,以辅助指导临床对NSCLC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景天醇提物对小鼠宫颈癌U14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红景天醇提物对U14实体瘤和腹水瘤的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和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数.结果:以阴性对照组为基数,红景天醇提物3个剂量组(500 mg.kg-1,1 000mg.kg-1和1 500 mg.kg-1体重)及环磷酰胺(CTX)阳性对照组实体瘤各组抑瘤率分别为39.31%,59.31%,67.59%,73.79%(P<0.01);腹水瘤各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45.98%,60.40%,78.93%,83.65%(P<0.01).同时各组药物对PCNA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红景天对小鼠宫颈癌U14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CNA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c-met和nm23基因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亚琴  汪泳  令晓玲  刘昕 《甘肃科技》2005,21(2):165-166
目的探讨c-met和nm23基因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60例胃癌组织中c-met和nm23基因表达强度及相关性进行检测。结果 60例胃癌中C-met阳性45例(75%),nm23阳性33例(55%);c-met阳性胃癌中nm23阳性表达率(42.2%)明显低于c-met阴性胃癌(93.3%)(P<0.001)。c-met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类型,浆膜浸润与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01);nm2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关(P>0.05)。c-met和nm23在胃癌大多数的标本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检测PRL-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Westernblot、RT-PCR检测52例前列腺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增生组织,12例阳性淋巴结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52例前列腺癌中PRL-3基因表达量较相应癌旁增生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淋巴结转移灶PRL-3表达量明显高于原发肿瘤、阴性淋巴结及癌旁增生组织(p0.01)。PRL-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家族史、血清PSA含量无关(p0.05)。说明PRL-3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RL-3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过程中的一种较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促进基因CD44v6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方法45例浸润性胃癌组织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采用sABC方法进行CD44v6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3.3%(24/45).其中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的表达率高(16/24,66 7%).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6%(34/45),而在组织学的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p53是最先参与肿癌侵袭和转移的抑癌基因.CD44v6具有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表达率不同的特点,结果表示CD4v6的表达率可判断不同组织学类型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与预后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癌基因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ER、PR的表达.结果:c-erbB-2、p53、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48.75%(39/80)、56.25%(45/80)、52.5%(42/80)、58.75%(47/80);c-erbB-2、p53在ER、PR均阳性组的表达低于二者均阴性组的表达(P〈0.05);c-erbB-2、p53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的表达(P〈0.05);ER与PR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c-erbB-2、p53、ER、PR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是指导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客观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17.
 探讨VEGF和nm23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VEGF蛋白和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0例食管癌组织中VEGF蛋白56例高表达,19例低表达,1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3.33%,在28例正常黏膜组织中6例低表达,阳性率为21.4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食管癌组织中nm23蛋白24例高表达,23例低表达,43例不表达,阳性率为52.22%,在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23例表达,5例不表达,阳性率为82.14%,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癌旁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阳性表达率64%(32/50)较有转移组的表达率37.5%(15/4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和nm2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P>0.05)。由此表明,VEGF阳性伴nm23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VEGF和nm2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结肠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P53基因突变与结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对102例结肠癌、24例癌旁组织、16例正常结肠组织石蜡标本进行P53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结肠癌P53蛋白阳性率达70.6%,癌旁组织为20.8%,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无蛋白表达;阳性率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P53蛋白在高、中、低分化癌间阳性率有显著差异(阳性率分别为54.5%、72.7%、88.0%);在癌浸润深度肌层、浆膜层、浆膜外有显著差异(阳性率分别为53.8%、70.9%、90.5%);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间亦有显著差异(为83.%、61.7%).P53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发生发展有关,表达强度与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转移及预后有关.P53基因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卢虹  蔡扬  于燕妮 《贵州科学》2007,25(Z1):400-406
目的:通过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及蛋白质53(p5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材料与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组织2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3例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了解STK15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STK15在正常口腔黏膜阴性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及O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4%(11/27)、67.44%(29/43),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正常口黏膜阴性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及O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4%(10/27)、48.84%(21/43),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与异常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中STK15和p53同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8)、18.52%(5/27)、41.86%(18/4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中STK15)阳性表达率在p53阳性表达组和p53阴性表达组分别为85.71%(18/21)、50%(11/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K15、p53阳性表达率在OSCC伴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TK15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并且可能与口腔癌发生进程有关.②同时发生突变型p53和STK15表达增高可能在OSCC发生中有意义,从异常增生最终演变成鳞癌可能有二者协同作用的参与.③STK15过表达对OSCC淋巴结转移有影响,可能成为判断OSCC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中MTA1和nm23 - H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MTA1、nm23-H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留法检测84例大肠癌MTA1、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84例大肠癌中MTA1、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和51.2%;MTA1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nm23-H1低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大肠癌中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转移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