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e~(3+)和Tb~(3+)掺杂的BaO-La_2O_3-B_2O_3-SiO_2玻璃的发光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传统熔体冷却技术制备Ce~(3+)和Tb~(3+)掺杂的BaO-La_2O~3-B_2O_3-SiO_2玻璃,并测试样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由于Ce~(3+)在5d-4f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基础玻璃掺Ce~(3+)后吸收截止边明显红移;掺Ce~(3+)的BaO-La_2O_3-B_2O_3-SiO_2玻璃的荧光发射光谱为峰值位于410 nm附近的宽带,对应于Ce~(3+)的5d-4f跃迁;由于SiO~2比B_2O_3的光碱度大,玻璃的荧光发射波长,体现出随硼硅比的降低而略有红移;还原性气氛有利十提高玻璃中Ce~(3+)的含量,从而增强发光强度;对Ce~(3+)和Tb~(3+)共掺玻璃,Ce~(3+)和Tb~(3+)在波长200-311 nm间有激发带重叠,因存在竞争吸收,导致以此区间波长激发时Tb~(3+)的发光有所减弱;Ce~(3+)和Tb~(3+)在311-444 nm间也有激发带(或激发带与发射带)部分重叠,因Ce~(3+)和Tb~(3+)之间存在的辐射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导致Ce~(3+)强烈敏化Tb~(3+)的发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PbO—Bi2O3—B2O3玻璃中引入少量Cr2O3对玻璃的颜色及析晶性能的影响。在PbO—Bi2O3—B2O3玻璃的配合料引入0.01—2(wt%)的Cr2O3随着Cr2O3含量的变化,玻璃颜色从橙黄、橙红到深红变化,直至析晶、失透。当Cr2O3引入量在0.25~0.5(wt%)时,适当控制热处理条件,可得到含有粗大晶体的红色玻璃,EDS测试表明,析出矿物的化学组成为Al和K,其原子比为1:1。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出了Al2O3-SiO2∶Ln3+ (Ln= Eu,Tb)发光陶瓷粉末.利用XRD、TG-DTA和IR等实验技术,研究了发光陶瓷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发光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Li_2O-Al_2O_3-SiO_2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其核化晶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硅酸乙脂、钛酸丁脂及Li、Al等的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Li_2O-Al_2O_3-SiO_2(LAS)玻璃陶瓷超细粉末。所得粉末的平均粒径为130 nm,比表面积为160 m~2/g。由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研究了LAS超细粉的核化与晶化过程。结果表明,超细粉的核化为表面核化,其核化温度与晶体析出温度,比类似组成的块状玻璃降低了100℃与100~200℃。由该超细粉制备的LAS陶瓷具有低的热膨胀系数α<10×10~(-7)℃~(-1)。  相似文献   

5.
借助IR,DTA,XRD及OM分析手段,研究了ZnO,Na2O对CaO-Al2O3-SiO2系统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2O+ZnO)/(Al2O3+SiO2)的量比增大,玻璃结构由致密转向疏松,且不均匀性增加,析晶活化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F~-离子和Ti~(4+)离子在CaO-Al_2O_3-SiO_2系玻璃晶化时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CaO-Al2O3-SiO2(CAS)系玻璃中单独引入F-离子或Ti4+离子,以及同时引入F-离子和Ti4+离子,通过DTA(差热分析)、XRD(X-射线衍射)、Raman、XPS(光电子能谱)和SEM(扫描电镜)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AS系玻璃中一部分F-离子取代非桥氧离子处于玻璃网络内部,另一部分F-离子处于玻璃网络间隙,F-离子能促使CAS系玻璃分相,在稍高于Tg的某一温度热处理时,CaF2晶体首先从玻璃中析出;Ti4+离子对玻璃晶化影响不大,在稍高于Tg的某一温度热处理时,加Ti4+离子和不加Ti4+离子的玻璃首先析出的晶相均是钙长石(CaAl2Si2O8);在CAS系玻璃中同时引入F-离和Ti4+离子时,在稍高于Tg的某一温度热处理后首先析出的晶体是CaF2和钙长石(CaAl2Si2O8),F-离子和Ti4+离子混合使用能更好地促进CAS系玻璃的晶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传统熔体冷却方法确定了高Bi2O3低B2O3含量的PbO-Bi2O3-B2O3系统形成玻璃的最少B2O3引入量;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由Pb3O4,Bi2O3单一氧化物、高Bi2O3含量的PbO-Bi2O3二元系统及高Bi2O3低B2O3含量的PbO-Bi2O3-B2O3三元系统经熔融冷却而获得物质的结构特点,探讨了少量B2O3的引入对该三元系统形成玻璃的作用和形成无定形结构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稀释剂Al_2O_3对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4Al+3TiO_2=3Ti+2Al_2O_3的绝热温度及反应模式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稀释剂Al_2O_3对该SHS反应过程的影响以及对合成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剂Al_2O_3含量增加,SHS反应所必需的预热温度提高,燃烧速率降低,且燃烧不稳定;制备的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致密度下降,但产生裂纹的倾向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EDTA配位滴定和酸碱滴定联合起来,在同一份试样中连续测定了聚合氯化铝的Fe2O3、Al2O3含量和碱化应,方法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Al/TiO_2自蔓延高温反应直接一步合成了极细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粉末和复合材料块。运用X光衍射和电镜扫描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物相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可以制备结构独特的极细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粉末;制备的Ti/Al_2O_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较致密、细小的Al_2O_3粒子分布均匀。最后用燃烧波前沿激冷淬火法结合差热分析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Bi2O3具有较强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被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光催化降解研究。综述了Bi2O3的光催化性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Bi2O3基复合光催化剂、金属掺杂以及量子点修饰可以进一步增强Bi2O3的光催化活性和抗光腐蚀性,适当的金属掺杂能增强Bi2O3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及拉曼散射光谱等多种方法,对添加Cr2O3的PbO—ZnO—B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Cr2O3做为典型的晶核剂,用来诱导和控制晶化过程是最佳选择的结论,探讨了基础玻璃配方、Cr2O3的加入量及热处理制度的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用半经验的MINDO/3方法研究了N_2O_3分子的五种可能结构,结果表明,构型(Ⅰ)最稳定,构型(Ⅱ)次之,其余构型不能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Bi2 O3 ZnO Nb2 O5 (BZN)系复相区陶瓷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及其温度系数的优化 .讨论了不同的预烧工艺以及掺杂不同晶型的TiO2 对所得BZN系陶瓷的相组成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预烧工艺中合理的预烧升温速率的选择 ,对其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有决定性影响 ,锐钛型TiO2 的掺杂可优化温度系数 ,得到介电性能优异的BZN陶瓷 .  相似文献   

16.
以电化学方法研究了ZrO2-Tb2O3.5-Y2O3复合氧化物体系的混合电导和氧渗透性,并从固体缺陷化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组成范围内(Tb含量高达50mol%),试样皆为面心立方萤石结构,其晶格常数随Tb含量增多而线性增大.Tb元素的变价及其随温度和组成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体系的混合电导性质.Tb含量的增多导致电子电导的增大,而Y的掺入对其电性质的改善不明显.氧渗透性决定于材料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的综合作用,氧渗透通量较ZrO2-Y2O3体系提高了1~2个量级.氧渗透过程机制遵循氧离子和电子空穴通过材料膜的体扩散为控制步骤这一模型.  相似文献   

17.
用在掺有Y ̄(3+),Gd ̄(3+)稀土离子的Bi_2O_3基电解质陶瓷样品表面镀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膜,改善电解质的性能。制作了能在中温下工作的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均匀沉淀法,以硫酸钛为前驱体,制备了Bi2O3-TiO2复合纳米粉体材料,利用XPS、XRD、UV-Vis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复合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TiO2的加入阻碍了Bi2O3晶粒的生长,导致复合纳米材料粒径的减小;而光生电子产生于Bi2O3并迁移到TiO2表面,所需的激发光频率变低,从而使复合纳米材料的吸光波长向可见光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活性炭直接还原In2O3粉末的热蒸发法,制得大量直径约40~300 nm的In2O3纳米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EDS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表面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纳米线为In2O3.用荧光光谱仪研究其发光特性,得知所得产物在室温下存在较强的蓝绿发光和紫外发光现象,同时结合实验条件对合成In2O3纳米线的生长机理和光致发光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熔铸Al2O3系耐火材料保温退火过程的机理分析,建立了该过程的数学模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工业过程相吻合,能够用于退火过程温度分布及其内在规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