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神灵崇拜呈现为多层累结构,具体表现为把自然神灵崇拜例如黑神、火神、树神、石神、花神等与祖先神灵崇拜、道教神灵崇拜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为神庙的建造、在神庙举行的活动、安花仪式活动以及抹黑、画脸、巫傩等活动。  相似文献   

2.
母亲—女神的崇拜很早就流传于古印度达罗毗茶人中。到了近现代,印度逐渐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逐渐流行。一些先行者一方面扎根于印度本土文明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西方民族民主思想,于是他们借助于母亲一女神这一古老的神灵崇拜来宣扬民族民主思想,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3.
庙会是民众为祈求、酬报神灵而周期性举办的宗教集会。皖西地区的庙会主要有佛教类、道教类、行业神类和其它类四种。本区庙会的内容主要是娱乐赛神和物资交流,具有祈求子嗣的生殖崇拜、祈望超生的灵魂崇拜和祛灾求吉的神灵崇拜信仰功能,以及文化娱乐、经济贸易和社会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龙崇拜最初是对水的崇拜。昙华山彝族俚濮对水的崇拜,最早应该是起源于对水的依赖和恐惧,最原始的功利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繁衍,核心内容是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并由此引发的对掌管水(包括雨、雪、冰雹、霜等)的神灵的崇拜。龙神是水神的变异。明、清以后随着汉族大量进入彝区,中原汉族龙崇拜的思想观念对彝族的影响,使彝族水崇拜与龙崇拜结合在一起,加之明清以后彝族地区多数逐渐由旱作转变为稻作农耕,水在稻作生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龙神观念逐渐为彝族民间所接受,转变成为彝族信仰的神灵,产生了各种相关的祭龙求雨的习俗活动,形成了昙华山彝族俚濮复杂多元的水崇拜和龙崇拜民俗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石头崇拜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了国人潜在的依赖自然、崇拜生育、敬仰神灵、迷信巫术、向往永恒、注重修身和坚守个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祖先崇拜是在人类关于灵魂的观念不断复杂化以及灵魂崇拜逐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其主要内容是定时祭享祖先的神灵,祈求祖先神灵佑福祛灾;其要义在于明确和巩固父系的血统,保证宗族、家族和家庭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物质财富方面的正常继承  相似文献   

7.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大量描写清官依靠鬼魂告状、神灵托梦、实物暗示指点等种种神秘手段破案。这种超人力因素根据来源和职能,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由自然崇拜而演化成的自然神,由灵魂崇拜而演化成的人鬼、人神,由社会力量崇拜而演化成的社会神。  相似文献   

8.
“火崇拜”初探张丽霞在远古时代,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因而对自然界一些事物产生了崇拜。其中,火,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力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把火当成一种法力无边的神灵,并形成相应的崇拜仪式,就叫火...  相似文献   

9.
罗平布依族是一个内心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民族,在他们口耳相传的民间学中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它的特点是:(1)崇拜与恐惧神灵并行不悖;(2)幽默、诙谐生存的状态;(3)充分展示人性的优缺点;(3)外柔内刚。只有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解读布依族男人、女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10.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凉山彝族诞生礼中求子礼、孕期禁忌、出生礼等仪式进行描述和解读,管窥凉山彝族诞生礼所承载的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神灵崇拜为核心的文化观及所反映的凉山彝族驱邪除秽,禳灾除害,祈福人丁兴旺,家族强盛的思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离乡背井的福建人在移居地兴建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宫馆空间最初往往合二为一。闽人在宫馆中进行祀神、议事等社会生活,帮助其完成身份认同,塑造族群共同体,更顺利地适应环境,谋求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的空间关系呈现出从合一走向分离的趋势,其文化传承的空间意义愈加凸显。从再造原乡到文化传承,妈祖宫庙与福建会馆不仅是地理的、物质的空间,也是社会文化的空间,既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媒介、载体,又是凝聚“海丝”沿线全体闽人及至华人的纽带、桥梁。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的连续性文明,其文明演进是建立在对一项或几项战略性资源及其空间的控制基础上的.从编码理论角度,玉器时代的纪念碑性编码由玉钺—玉璧—玉琮来完成,它们既是世俗财富的象征性资产,又是大传统编码中的纪念碑性玉器,同时也是先民祭祀时圣都神圣地理空间的替代物.典籍中零碎的玉石神话叙事蕴含了“玉石之路”战略性资产转变为纪念碑性玉器和拜玉教信仰的扩散和神圣地理空间之间的互动生发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甘肃的夏河县和舟曲县分别流行着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藏族传统节日——香浪节和采花节。无论是节日的仪式内容,还是节日歌舞的音乐风格、表演方式,舟曲藏族采花节和夏河香浪节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展现了藏族文化的风采,但是它们所展现的藏族文化又不同于牧区和其他藏区。舟曲采花节展示了长江流域独具特色的藏文化的奇风异俗;夏河香浪节则带有河湟文化或者说黄河文化的古风今韵。尽管二者都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空内的传统节日,但在最终目的上却是一致的,即敬神供神、祈福求吉、人神共娱。  相似文献   

14.
阐述船舶避难场所制度对海洋环境、周边居民的安全、沿岸国经济和社会利益产生的潜在影响,介绍中国针对该制度在立法和管理框架上的现状,给出一系列针对船舶避难场所制度的建议,包括建立一个综合的海事机构,修改现行法律,建立损害赔偿基金,预先指定避难场所,建立国家层面的海事数据库,引入海事交通控制图像监控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的行业神之一“十二音神”,其组成人员的籍贯事迹及得名迄今尚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音神”一词可能与佛教香音神存在因缘关系,而根据对十二音神生平和道教文献的查考,十二音神的组成与形成则可能受道教经典中所阐发的“黄帝制十二音律”及道教之十二月将之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语料库对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地点、宫殿城堡、武器铠甲、生活用具、氏族部落、诸神祇以及各种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一一剥离了史诗的构成要素,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格萨尔史诗的故事结构和生活场景。分析发现,《霍岭》分部的史诗人物超过了1000人,场景或故事地点达800多个,生活用具1000多种,武器铠甲等400多种,甚至战马名称也多达140多个,战神等神祇更是多达400多个,这样庞杂的故事却在史诗里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也从侧面体现了史诗的非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17.
殷墟甲骨卜辞是殷人卜祭诸神的实录,祭祀对象涉及殷代所有神灵。殷人所构筑的天神系统、地祇系统和人鬼系统,生动呈现了上古社会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奠定了中国传统宗教鬼神世界的基本模式,其造神特征和对自然神祇的尊卑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煨桑是藏族人的一种仪式,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一种净化仪式。如今“桑”的主要功能是向神灵进献供品,人们通过焚烧供品进献神灵以求得到神灵的眷顾。其中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煨桑这种仪式的内涵如今也是多元的,不但是祭祀仪式,还有净化、迎神等意。文章试图通过解读《狐狸烟祭》这篇仪轨经文,来说明煨桑这种仪式所具有的强大的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丽江壁画始创于明代并存留至今,它展现的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所崇奉的释道众神形象,而寓言性的附加意义则蕴藏于图像表层之下——白沙壁画是木氏土司集体性心理图式和王朝观的视觉呈现,是由图像符号讲述的神话,壁画的视觉形式之中寄寓了西南边疆政权的上层政治精英对国家、地方和族群的文化想象。身处汉藏夹缝之中的纳西族木氏历时数代经营宫室壁画,凭借图像来进行叙事,界定族群身份,并表述帝国、边疆、华夏夷狄的族群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闽西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台湾民间信仰中诸多神灵都是早期赴台的闽西客家人从原乡携去的.但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发生明显的变异.本文试图探讨闽西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关系及其发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