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切削用量及刀具几何参数等因素对硬岩切削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择岩石切削加工工艺参数的原则;给出了若干对硬岩切削加工机械及刀具、夹具的设计与使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切削力经验公式。图5,表2,参6。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剃削力的基础上,确定了剃齿测力仪应采用的结构形式,完成了弹性传感器的设计。针对测力仪的力学特性和电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推导,从理论上初估了测力仪的主要性能,并提出了测力仪的补偿措施。最后对测力系统进行了标定,从而判断其在实用中的可靠性。静态标定主要考察了测力仪的直线性和灵敏度,动态标定主要考察了测力仪的固有频率。  相似文献   

3.
根据齿轮与剃齿刀的静态接触实验及剃齿过程的顺序采样实验,证明在剃齿过程中必然存在线外啮合现象,并对剃齿齿形精度产生一定影响;建立了表述剃齿机理的数学模型,指出克服剃齿齿形中凹的简便可行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被剃齿轮齿廊的浙开线有效长度.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剃前插齿刀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软件工程的原则和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ADO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开发剃前插齿刀系统。该系统不但实现了剃前插齿刀设计自动化,而且实现了对剃前插齿刀刀具实例的有效管理,从而全面提高了剃前插齿刀的设计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齿轮在啮合运动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问题,人们通常将齿轮的齿顶加工出修缘、齿根加工出沉割.本文针对加工该类齿轮的刀具——剃前滚刀的触角长度计算,留剃余量及齿顶修缘量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设计该类齿轮刀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普通剃齿时啮合线与齿面直母线的空间垂直关系进行了数学解析证明,以帮助人们对这一关系加深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剃齿啮合理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几何学和运劝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齿向误差形成的原因、特征和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消除措施,以便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根据径向剃齿刀与被剃齿轮间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提出一种加工鼓形齿时径向剃齿刀修形量的计算方法.用抛物线近似表示被剃齿轮的齿向鼓形量,采用一一对应映射方式将被剃齿轮的齿向鼓形量加到径向剃齿刀理论齿向线上各对应点的修形量上,得到加工鼓形齿轮的径向剃齿刀最终齿向修形量.  相似文献   

9.
理论分析证明,剃齿加工中,刀具和齿轮之间齿面相对滑动速度的变化以及同诱导法曲率的变化是引起齿轮齿面产生“中凹”现象的重要原因,剃齿后,工件齿根部的齿形比齿顶部的齿形要低也得到了理论证明。此外,还分析了刀具参数和齿轮参数的变化对齿轮齿形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啮合原理、微分几何和弹性力学等基础理论,对剃齿过程中的切削深度进行分析计算、定量解释并验证了被剃齿面产生的齿形中凹误差,对提高剃齿精度、降低齿轮传动噪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在给定特种回转铣刀回转角速度的前提下,加工等螺距螺旋沟槽的径向进给速度公式,进而给出相应螺旋刃口的设计的通用公式和轴向进给公式,为加工回转铣刀提供了参考,还将这些通式应用到多种具体回转面刀具之中,因而可供这类沟槽的回转铣刀的研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集中探讨了带角圆的柱状螺旋沟铣刀之刃口为等螺距螺旋线时的刃口设计及其NC加工中的几个问题,为这类铣刀的研制提供了全面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对于球面螺旋铣刀、带角圆的螺旋铣刀不宜采用与轴线成定解的定义来设计螺旋刃口,并给出了其数学上严格证明和直观分析,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Kronenberg公式出发,推导出了立铣加工过程的基本切削力教学模型;用Gauss-Legendre数值积分计算式,采用极值探索法,由一系列实验值确定出切削力模型中的系数与指数项常数。  相似文献   

15.
磁力轴承的电磁力分析及刚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首次考虑了磁力轴承控制电流中位移反馈成分对磁力的影响,分析了稳定性对磁力的要求,通过求解控制电流方程,首次给出了磁力轴承的刚度估计及设计公式,并讨论了磁力轴承特征参数对轴承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型试验方法,研究钻井船桩腿受力,得到桩腿重返就位时的压桩力水平力及变形随深度变化的规律,给出整体滑移试试验结果,对解决桩腿受力问题的几种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建议采用水冲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了数学美的根源、分类与表现。揭示了数学美是数学创造中最深层的动力。阐述了数学美与真、善的统一性,进而说明这种真、善、美的统一就是未来数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