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语的谓词修饰语有状语,补语两大类,状语在谓词前,补语在谓词后,在语义上,状语和补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有疏密之不同,状误和补语与谓词的语序与时间顺序有关;在句子最末的补语在句中的地位比状语重要。  相似文献   

2.
动词与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包括部分介词短语和副词由动词后演变为动词前,以及状语后移为补语、补语由原来的距离动词较远演变为紧邻谓语动词等几种情况.其演变动因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补语的产生是状语语序演变的动力;状语位置的改变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状语、补语语序演变是汉语内部结构的自动调节;补语语序演变是语义表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早"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有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两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本文从形式、语义、语用的角度区分"早"作结果补语、状态补语、状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值得研究归纳,还有可补之处.本文主要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5.
汉英机器翻译中趋向动词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对趋向动词的用法和上下文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到了趋向动词在谓词后面作趋向补语的概率、小概率作趋向补语(即趋向动词在谓词后面作补语的概率介于两个阈值之间)时的上下文信息;建立了一个基于趋向动词在谓词后面作趋向补语的概率统计模型来识别趋向动词用法,同时,根据趋向动词与谓词搭配后词义变化情况,对词典进行了补充.封闭测试识别精确率达99.01%,召回率达96.67%;开放测试识别精确率达98.14%,召回率达96.19%.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在使用中,程度义不断弱化.把前置状语后移到补语位置上,可弥补程度副词弱化的不足;作补语的程度副词都具有谓词性.从意义、形式、语体、量级四个方面探究了不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得”字句的状语,着重描写了“得”字句里谓词前作状语的词语的词类性质,认为作状语的词语主要有:副词、助动词、形容词、状词、固定短语、介词短语、表时间和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简要地说明了各类词语在作状语时的作用及其移位能力。此外,还分析了“得”字句谓词前有多个不同词语作状语的情形,指出这是增加信息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平衡的现象:拟声词作补语的现象基本消失,作状语的功能却大大增加。拟声词从补语到状语地位的转变是由汉民族具象性思维决定的,而在此之前拟声词作补语现象的大量存在,是为了适应诗歌韵律的要求而作出的调整,是汉民族整体思维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中对甲骨,金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作《甲骨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此对西周金“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0.
李哲  李亚群 《科技信息》2012,(10):190-190,192
俄罗斯民族使用俄语的规则均体现在他们交际时使用的句子之中,俄语中共有5套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定语、补语、状语,与汉语不同的是,汉语中有6套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汉语中的宾语大体上相当于俄语中的补语,但是在使用方面又存在一定差别。本文就俄汉此方面的差异做一些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同位语等,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中文有明显差别,在翻译练习中应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中修饰成分的顺序,避免出现语序非正常倒置现象,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语法上的插入语指“插入的句子片断”,而不指其在宿主句(饰句)中所承担的语法功能,因而它不是语法术语.为全面分析插入语,宏观上把插入语分为典型和扩展两类.从认知语法角度分析,插入语不是结构独立成分,语义上依存于自足的宿主句,对宿主句的语义进行细化,语法上做宿主句的“非限定性”状语、定语、同位语和呼格,但不做补语,而且“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插入语能改变“组合句”的语法结构.从语义到语法的认知研究思路使语言现象的解释更具充分性和理据性.  相似文献   

13.
句首“N时的NP”结构是由于时间状语和受事宾语话题化后和主语NP或受事NP发生句法重组而形成定中关系。非典型的“N时的NP”定中结构增强了NP的话题功能并蕴含对比功能。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里形容词前的"之",就词性、意义和作用看,学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依据文献中的用例并结合现代言语交际事实,分析说明放在形容词前的"之"字仍然是指示代词,其处于状语或补语的位置,用以表达程度副词"甚"、"很"所表达的语法内容,语义上是"这么"或"那么"的意思,具有指示和强调事物性状或程度的语法功用.  相似文献   

15.
卢海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42-144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表语气的过程。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相似文献   

16.
余江话中的特殊副词,其特殊主要表现在词形上(当然也表现在读音上),其意义和用法或与普通话中某几个相关副词相当,如□рīаu31;或与普通话中的某个副词的意义大致相当,用法截然不同,如"起"和"凑";或与普通话中的某个副词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如"mаu11、恶、晓得几、扑闪下、□ken554、难话uа24、好在"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依然"与"仍然"在句法特征、句式语义和固定格式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在句法上,两者都能做状语,而"依然"还可以做谓语;做状语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替换。在语义和格式上,"依然"侧重于对静态持续态的修饰,有成词的固定格式;"仍然"可以表动作的间隔重复,并具有更重的转折意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诸家认定的甲骨卜辞各个形容词的考,发其为十大类,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形容词只有三类,共有24个,其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其次是状语和谓语,其中“宁、吉”后面不跟一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副词+名词”的结构形式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超常规搭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副词+名词”结构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可以在旬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语法成分。副词和名词结合以后名词的表义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指称意义丧失,语义抽象和泛化,细节意义显现。同时这种搭配格式之所以会有如此旺盛的发展能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超常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