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兹华斯在英国享有湖畔派诗人的美誉,在作品中写出了亲近和热爱自然的性情,而且将自然当成了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分析了大自然对华兹华斯在诗歌创作中的巨大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反应以及诗人借助自然来探索人类心灵和灵魂的开拓性进步.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一生创作了大量讴歌自然的诗歌作品。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讴歌大自然,咏赞自然界的光景声色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的自然观在诗歌《丁登寺》中体现为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自然与人本为一体,在对大自然的复归中,人性才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大多数诗歌都是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名篇,《咏水仙》更是其诗歌中的精品。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韵律整齐,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本文试运用文体学知识来重新解读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许辉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63-66
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华兹华斯被称作“湖畔派”之魂,二者都是各自所在时代自然诗人的杰出代表。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王维与华兹华斯都返回到自然之中,都到宗教之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自然与宗教成为两位诗人解脱苦难的途径,这是相似之处。但王维与华兹华斯由于受到中西方不同宗教的影响,二者的自然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境界,即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空灵之神韵;华兹华斯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神性之意味。 相似文献
5.
王茜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4-129
在华兹华斯《序曲》第五卷的“阿拉伯之梦”中,大海的崇高审美风格烘托着梦境的崇高精神气质,而梦境的崇高感又是诗人崇高心灵世界的表现。“阿拉伯之梦”作为全诗中“最崇高的部分”体现了自然审美经验与诗人精神气质的彼此渗透。它一方面联系着自然对诗人的“教化”,自然的教化塑造了诗人对待知识和人生的通达气质和良好直感;另~方面也联系着人文世界对自然的影响,展示出自然的精神内涵由于诗人的生命介入而逐渐丰满的过程,是理解诗歌中诗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关系的极佳切人点。“在大自然中读好书”既是诗歌中,也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共在”的一道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6.
7.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8-22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凭借葛浩文的翻译,走向世界,深受读者好评。小说的语言除了延续莫言作品中独有的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外,还出现了点睛之笔的歌谣片段。小说每章开始及部分章节内部均有歌谣唱段,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拉动着观众的心理感官,也奠定了全书的悲情基调。葛浩文先生以其对原小说的深入理解,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准确把握,在译本中再现了作品中的歌谣片段。本文拟用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分析葛浩文对《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谣的英译。经分析发现,葛浩文先生的唱词译本语言简洁却不乏生动,同时采用等化、深化、浅化的手法再现了原唱段的意境之美;采用尾韵、头韵、元音韵等手法还原了原唱段的音韵之美;唱词译本与原文行数相等,对仗基本工整,体现了原唱词的形式之美,葛浩文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相似文献
8.
皎然,字昼清,是谢灵运十世孙。从小出家为僧,常有诗歌唱和,被时人称作江东名僧。本文从齐梁诗风的复兴、诗与禅的结合、齐梁诗风的复兴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创作的《诗式》对中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雪村友梅是日本五山汉文学时期一位杰出的诗僧,曾跟随一山一宁潜学并入元深造。在元期间,后因元日关系恶化而遭受牢狱之灾,并在死刑之际大声诵读《临剑颂》,竟幸免于难。拙文试图考察让雪村免难的《临剑颂》的玄机,并以此浅论雪村友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充分发挥了音乐的特性,用各种音乐创作技法,使得音乐与诗词在意境、人物形象、心理刻画等方面都做到了堪称典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庞德的译作《神州集》,剖析了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的明确的翻译目的,及由其明确的翻译目的而决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追溯庞德翻译时的思维过程,进而探索《神州集》因其不忠、误译、漏译等饱受中国学者的非议,却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读者的赞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全新的英语世界获得第一次成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目的论为一些违反某些现在翻译标准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宋代韶州曲江人余靖的《武溪集》前两卷中 ,收录了余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 ,黄志辉先生对此作了一些校勘与笺释 ,但仍有遗漏和误解。为此 ,以一些新史料对部分作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4.
过去注家解释《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句字面意义基本准确。但是不能定为何人何事,仍是不得其解,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历史文献考证,可以确定为周公故事。 相似文献
15.
16.
谢文乾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54-59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7.
周蒙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它是为了建立、维护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将物品奉献给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诗经》全部作品中,祭歌占有很大的比重。“祭必有尸”。“尸”在古代祭礼中,扮演着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诗经》中的“尸”,是活人装扮的作为死者或鬼神的替身,即亡灵或鬼神附“尸”之体,借“尸”还魂,由其享用祭品,使献祭者信以为真。祀典中的“尸女”,在《诗经》时代是充作祭品的活人,而在原始时代当为祭典被杀的“人牺”。到战国时代,“祭必有尸”的古法才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马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3):49-52
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文章关注昌耀写于1962年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创作于早期、并不太著名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 相似文献
19.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20.
"义"是兼容古代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水浒传>的灵魂.<水浒传>中"义"的正面价值和局限性都很明显,它既包含以义揽才以义待才的较合理的用人观念、保持集团内部稳固与平衡的组织优势、辅国安民的崇高目标等正面价值因素,同时也存在界限模糊易变质、忠义两全牺牲义、孕育变相的不平等的局限性.因此,在和谐社会视角下,认识<水浒传>中"义"之实质,构建新型"义"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