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鼓楼探源     
鼓楼是侗族人民集会和娱乐的公共场所。在侗族的聚居区,古代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座或几座。造型优美,雄伟壮观,具有侗族典型的建筑风格,是侗族古代文化的结晶。根据1987——1989年文物普查统计、仅广西三江县就有大小鼓楼158座。由于寨火不断发生,明代以前的鼓楼已不存在了,目前保存较古老的鼓楼只有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著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马胖鼓楼为民国年间重建。  相似文献   

2.
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和高度的建筑才能。当你走进侗族地区,你将到处看到一个个由木楼、鼓楼、门楼、箭楼、井亭、风雨亭、风雨桥等木材建筑构成的侗寨。侗寨的建筑规模和造型格式,十分独特,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侗寨显得格外的威严宏伟和美丽,其民族特色也显得格外的浓厚、鲜明。侗族集体迁徙到湘黔桂边区后,自隋唐五代、历宋、元、明、清,近一千四百年,面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歧视、奴役和压迫政策,曾进行过多次轰轰烈烈、前扑后继的武装反抗和起义。正是这些原因,过  相似文献   

3.
侗乡山峦逶逦,奇峰竞秀,溪水潋滟,层林环绕。侗寨除有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高耸入云的鼓楼了。鼓楼和花桥是侗寨的标志和象征,是造型美观、独具风格的民族建筑物。侗寨大多由几个家族或几个姓氏组成,聚族而居,一般每个姓氏建一座鼓楼。鼓楼的建筑颇具匠心,整体全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一铆,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并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每层檐口采用人字  相似文献   

4.
探讨黔东南堂安侗寨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为侗族村寨传统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选取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区域等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堂安侗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显示:堂安侗寨形成依山就势的整体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分为公共、生活和生产3大功能空间;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向心性建筑外部空间布局意象;村寨由寨门、风雨桥等形成明显的界域;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村寨典型的"点-线-面"建筑外部空间布局形态。提出保护与传承侗族村寨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歌班是侗族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小黄侗寨地处黔东南地区,该寨的歌班组织具有同寨(鼓楼)组合、同性组合和同龄组合的基本特征,活动内容涉及侗歌学习、社会交往、互助活动和公益活动等方面,具有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教育、集体娱乐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 ,具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探讨鼓楼的象征意义与认同仪式 ,可对侗族村寨沉积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鼓楼、领略鼓楼艺术风采、体会侗族的人文景观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侗族村寨保存着诸多尊老敬老的良风美俗,在此社会风俗影响下,侗寨老人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在各自的鼓楼等公共空间进行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活动,发挥热心公益和爱好文艺的余热,从而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侗族老人居家社区养老生活幸福指数高的表现和原因,为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荟     
侗族族称族源的讨论《民族研究》八一年第五期刊登了陈维刚同志《侗族名称考》的文章,文章认为:侗族名称是因住居的自然环境和古代行政区划称谓而得名.张寿祺同志在今年《民族研究》第三期发表了《关于侗族名称的来源问题》,他觉得侗族之所以被别的民族称为"?人",乃与其历来选择较平的地点聚居这一事实有关.有些同志认为因侗族祖先曾在山洞里居住而称"侗族",是望文生义,是根据"岗、峒、洞、?"这些字的平常读音和解释产生的设想,他还认为,有的同志说古代泛称少数民族地区为溪峒或州?,最后方成为侗  相似文献   

9.
鼓楼,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不但是我国民族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创造。它辐射侗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鼓楼为中心所进行的所有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所谓的"鼓楼文化"。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歌约定俗成的场所,鼓楼与大歌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鼓楼大歌,鼓楼大歌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着重分析了鼓楼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分别从旋法、音阶调式和曲式结构三个方面作了分析论述,展示了鼓楼大歌与所有多声歌的共性与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老旧古代建筑的修葺与维护成本造价关系到对文化的保存,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以侗族鼓楼建筑的修葺为例,提出一种适用于古代建筑的修葺成本造价模型,设计了模型的参数,力争对这种特殊建筑修葺过程的造价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侗族鼓楼建筑修葺的成本造价为实例,进行以下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九潮镇高寅侗寨为典型案例,从农户宅基地利用视角,对侗族村寨用地规模及其内部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高寅侗寨宅基地扩张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以上,户均宅基地面积维持在170m2左右,高寅侗寨宅基地扩张具有加速蔓延趋势且新修房屋正逐步放弃传统木瓦结构,偏好砖混结构;农户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在不断加强,而生产功能(主要是圈舍养殖等)正逐步趋于弱化,内部结构正趋于简单化、集约化;近三十多年高寅侗寨用地存在着先沿"歌堂"内向"填充",后向"风雨桥"外向扩展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侗族村民依山傍水的建房理念.  相似文献   

12.
侗族鼓楼结构及其建造技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物,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鼓楼实地考察、测量,分析它的几何结构、建造技艺的几何变换及其相关的计算,鼓楼翘檐结构及计算公式。探讨鼓楼建造技术中的比例关系,鼓楼建筑及其装饰结构中等差数列的运用,鼓楼建造中的估算及公式。发掘鼓楼结构中的对应关系、墨线的分割思想,笛卡尔集思想的实现以及蕴含的黄金分割美。  相似文献   

13.
侗族木结构鼓楼是黔东南地区广泛存在的特色民族建筑,鼓楼因大风而垮塌的事故时有发生,说明该类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对一已垮塌的木结构鼓楼,建立与实际吻合度较高的有限元模型,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当日风速记录,并考虑事发地的地形地貌特点,设计了多种荷载组合工况,对结构的整体稳定、薄弱位置的内力和强度做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抗...  相似文献   

14.
侗族琵琶歌     
逢年过节,或者喜庆日子的晚上,你走到侗族聚居的地方,常常会看到一群人围坐在火塘边,鼓楼中,或者草坪上,静听一位手持琵琶的歌手在弹唱。随着弹唱内容的变化,听众们有时低声啜泣,有时磨拳擦掌,有时又发出朗朗的笑声……直至东方发白,他们还舍不得离去。这便是侗族人民在聆听他们心爱的琵琶歌,在进行最愉快的艺术享受。如果你要问他们对琵琶的评价,他们会向你啧啧称赞说:“劳辣。”  相似文献   

15.
三江是个县名,全称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属广西柳州市管辖。侗族的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与其他少数民族占山而居、依山建房不同。侗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临水而居。因此,凡有侗族聚居的地方就必然有桥,许多桥上还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走马,又可避风挡雨,所以又称风雨桥。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华夏民族 侗族 东乡族 哈尼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 251.401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 (区)交界地区。  相似文献   

18.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著《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已于2020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化生成空间和空间塑造文化的基本规律出发,探讨侗族村寨空间(村寨内部、村寨之间)的生成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村寨内部文化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