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的砖混结构楼房,从关键部位的砌体入手,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案,采用砖砌体钢筋砼板墙加固法进行施工应用,使原有结构与后置结构能有效地组合为一体,增强了工程加固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的砖混结构楼房,从关键部位的砌体入手,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案,采用砖砌体钢筋砼板墙加固法进行施工应用,使原有结构与后置结构能有效地组合为一体,增强了工程加固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的砖混结构楼房,从关键部位的砌体入手,选择适宜的加固方案,采用砖砌体钢筋砼板墙加固法进行施工应用,使原有结构与后置结构能有效地组合为一体,增强了工程加固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4.
砌体结构墙体在地震中破坏严重,但部分结构经加固后仍可继续使用.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方法对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式.文章结合汶川地震中出现裂缝的某教学楼,介绍砌体结构墙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方法进行加固设计的内容和施工方法,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承载能力,保证结构加固后安全使用,为砌体结构墙体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建筑结构加固对于保障建筑的稳定可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对建筑加固方案设计展开了分析探讨,首先简单介绍了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和方案选择设计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混凝土梁、板和混凝土柱的加固设计方案及其主要施工方法技术,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筑结构加固对于保障建筑的稳定可靠、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对建筑加固方案设计展开了分析探讨,首先简单介绍了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和方案选择设计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混凝土梁、板和混凝土柱的加固设计方案及其主要施工方法技术,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阐述了粘钢加固施工工艺在建筑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粘钢加固施工工艺的施工方案及施工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管理等,并总结了粘钢加固施工工艺的优点和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姜锋 《科学之友》2010,(8):9-9,11
通过对某工业厂房的改造加固工程,对钢筋混凝土各种加固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择更适合本工程结构体系的加固改造方案,提高厂房的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抗震房屋结构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体系的选择要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几条基本原则。主要的抗震结构体系1.多层砌体房屋以砌体(无筋砌体或配筋砌体)抗震墙为抗震结构体系,其中以横墙承重为主的结构体系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砌体结构构造中需注意问题的阐述,介绍了砌体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根据对规范的理解提出主要抗震构造措施和解决方案,为砌体结构房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地震作用下,平面布置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复杂,为保证结构安全,结构的动力反应不能超过一些限定值。文章在对平面不规则结构的类别和与抗震设计有关的概念的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不规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特点,总结出设计平面不规则结构的一些方法。并引入动力规则性的概念和判别标准。以对结构设计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中观察到,在激波作用下非晶合金晶化成纳米晶体。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给出初步的理论上的解释。非晶合金内部微观不均匀,分布着大量微小有序原子集团(cluster)和位错。在激波作用下,位错运动,而cluster阻碍激波的传播,使位错堆积于cluster周围。激波与cluster周围局域应力场相互作用使得cluster旋转,而cluster周围的高应力应变能使类液区(intercluster)原子切变沉积于cluster上,cluster长大成为微晶,非晶合金晶化。  相似文献   

14.
李正道  张亦刚 《科学之友》2008,(10):152-153
文章对房屋抗震设计应根据房屋材料、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不同进行了分析,并对隔震和消能减震两种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绕日的椭圆轨道,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对几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七级以上的大地震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地震经度基本符合,这说明地震与天文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介绍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近海的M9.0特大地震的震后研究情况,日本列岛M8.0以上大地震发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理环境,大地震在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关东地区、东海道地区的活动历史以及对下一次东海地震发生时间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地震中长期预测的现状及相关基础研究应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在工程应用研究中应该避免的错误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龙门山地区2008年9月和2010年8月发生的大规模的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实地考察,并在详细分析龙门山北段平通河地震前后输沙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对龙门山地区2008年汶川地震驱动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情况、龙门山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龙门山地区降水空间分布情况作对比分析,获得以下认识:①汶川地震对该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将是持续的,震后地质灾害形成的松散物源将以河流为载体,被输送到下游,并对下游水利建设、防洪防涝等产生较大影响;②构造因素(汶川地震)和地形地貌因素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气候(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则为直接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强烈的地震灾害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对抗自然灾害,尽可能地避免地震灾害造成的问题,文章针对桥梁抗震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桥梁抗震设计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汶川8级地震的形成机制与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自然杂志》2008,30(3):125-127
此文概略介绍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介绍了余震的情况,讨论了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笔者认为,以历史地震资料为依据的中长期预报是比较可信的,临震预报的难度较大,目前尚未获得满意的成果。根据近百年来中国地震活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可能分布特点。根据上千年的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华北地区未来相当于唐山地震的强震活动可能将在240年以后、300年以前的期间发生。  相似文献   

20.
就我国看近十几年来的强烈地震震害表明,分析了底层框剪彻体房屋的震害特点,提出了防抗震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并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