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宫体诗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诗歌形式之一,有其充分的理由,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他们的创作者在其中深入地表达了人类对自己生命的强烈关注这一共同的主题,这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多哀思",表达了人们感于生命短暂、痛苦而产生的沉重的忧生之嗟感于生命易逝之悲;以及感于生命价值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浓烈的生命之哀,与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最终走向毁灭的幻灭之悲.  相似文献   

2.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伏晓姝 《科技信息》2010,(33):121-121
石涛“不似之似似之”形神观念,强调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强调生命语境,表达作者的感情,对于后世的齐白石等大师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也是一种理;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又有死亡人物的悉苦之悲;既有庸众之悲,又有孤独之悲;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泻染得阴冷而可怖,道出腐配的封建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同时在小说里,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是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个剧本,现今流传于世的向十八个,从十八个剧本中可以看出关汉卿具有以下的美学思想.这就是:悲与喜的结合、应与实的结合、美与善的结合、中和之类、阳刚之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一、悲与喜的结合关汉卿的悲剧,不同于西方以剧中主人公的死亡终场的悲剧;地的喜剧,也不同于西方以滑稽、讽刺为主的喜剧,而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或以悲为主!和插以喜剧成分,或以喜为主间插以悲剧色彩。』急之是把喜怒良乐各种感情熔于一炉,形成了悲喜结合的艺术特色。先来看看他的悲剧创作《鲁斋郎》中…  相似文献   

7.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8.
“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所生的忧叹,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有着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符合人性要求的美好情感生活的热切向往与不懈追求以及由于社会现实的严酷性所带来的对美好爱情愿望难以实现的怨怒与哀伤,体现了作者的家国命运之悲,以及他们怀才不遇、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相似文献   

10.
“慷慨悲歌”的重心不在“悲”而在“慷慨”,“悲”的真正含义是“悲壮”而不是“悲伤”,“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反映了北方汉族人在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侠义精神,近百年来,经过时代变迁和化碰撞,又发展成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官府,它的作用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本文所论及的是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意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丹东晓程 《科技智囊》2011,(5):I0019-I0021
“莫谈国车”引发的话题,让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话题的悲壮色彩,表现了中国公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毋庸讳言,中国自主品牌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在日、美、德、韩、法等汽车强国的四面围攻的夹缝中苦苦求索、奋力挣扎,艰难行进,悲而又壮。而世界各大车系也确有其立足世界之林的资本,产品优势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陈清云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4):18-21,24
白居易集里的110多首咏花诗反映了他对花的喜爱。白居易咏花诗大部分表达惜花之情。落花促使白居易对命运、生命、人生终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求。儒佛道互补的思想,使他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超越。白居易咏花诗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用美人喻花,把眼花与自然界的花相对比,还首创了“别花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4.
浅析盛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的黄昏意象表达了盛唐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盛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俗世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盛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壮之情 ,展现了盛唐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体的50%到60%的重量是水份,儿童体内水份多达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而这3%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会产生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  相似文献   

16.
阮籍五言《咏怀》诗充满感伤,其内涵包括时代政治之压抑,个人处境之艰难,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忧生惧死,孤独渺小的无奈和深沉的绝望,这与建安文学之悲慨有着极大的区别,它主要源于人生之短暂,祸福穷达之无常。这种人生固有的痛苦为何在阮籍《咏怀》诗里表现得格外突出,其原因除了时代政治、个人处境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生死观和天命观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生之惑”、“生之艰”、“生之悲”三个部分,从“侠客”的“缺父”特征、“侠客”血缘关系的不确定性、“侠客”行为的局限性、“侠客”生存的“进退两难”、“侠客”结局的悲剧性等五个方面详细考察了金庸小说人物的动态生命进程,认为由于独特的人生际遇,金庸产生了“远离中国文化母体中心”,“丧失自身文化根基”的危机感,同时,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也对生活在香港的金庸形成强烈的文化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借助其小说,展现了独特的生命意识,即“生命的本质是荒诞的,人生充满无穷无尽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个热血汉子,从军18年,在康巴高原上,投身消防工作13年,在“生命禁区”石渠县工作生活了7年。她是一个纤弱执着的女子.正值青春年华,成长在秦淮古都南京。他刚过35岁,却尝尽了人世间无法言语的悲与痛:爱子1岁多时突然失踪,2003年7月,父亲去世,8月妻子与其离婚,10月母亲又撒手人寰。他的世界一片漆黑。此时,她突然出现在他的生命里,给了他阳光和慰藉,给了他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19.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饮,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