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鉴于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的现实并针对利率的波动特征,本文选用带跳的Feller过程模拟死亡强度,选用Cox-Ingersoll-Ross(CIR)模型刻画利率期限结构,进而建立了死亡率和利率均随机变化的退休年金定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生命表数据并配合参数敏感度测试,估算模型参数及预测我国未来人口死亡率,进而着力分析了生存概率的改善对退休年金精算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金融风险均可实施有效对冲的情况下,长寿风险会使退休年金成本显著增加,严重威胁着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这意味着寿险公司需要格外关注退休年金的设计和长寿风险的对冲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机利率下的生存年金组合精算现值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长林  陈敏  周勇 《系统工程》2007,25(7):116-118
对随机利率做了相关分析,然后在假定市场上存在多种相互独立的随机投资利率的条件下,利用时间序列得到一种推广的随机利率模型,最后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得出企业年金保险中多种生存年金组合的精算现值模型。  相似文献   

3.
随机利率下的生存年金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进了在传统保险精算学中假设利率为一个固定常数的情况下计算生存年金模型 ,讨论了随机利率下的生存年金的期望现值问题 ,分别给出了各年利率在相互独立和具有相关关系情况下计算生存年金期望现值的模型 .  相似文献   

4.
利用时间序列将投资利率为条件稳定AR(l)模型推广为条件稳定AR(p)模型和广义条件AR(p)模型,并根据生存年金理论得到缴费预定型企业年金保险中相应利率下的生存年金精算现值模型,这对解决企业合理发放养老金,避免企业养老基金出现赤字等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传统单因子Lee-Carter模型中死亡率的改善呈常数速率的明显弊端,利用贝叶斯MCMC方法和中国实际人口死亡率数据,考察对比了双因子Lee-Carter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双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和离差信息准则DIC明显优于单因子模型,较好地抓住了死亡率随时间演进的波动性.文章还进一步比较了基于两种模型预测结果的年金的定价、统计特征、风险度量和资本要求.结果表明双因子模型下,年金价格核密度图的尖峰厚尾现象较为突出,宜考虑TVaR风险度量来弥补SolvencyⅡ中基于VaR的资本额度计算方法的不足,以因应年金产品中死亡率超预期改善的长寿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企业合理发放养老金,避免企业养老基金出现赤字,利用时间序列和矩阵理论将投资利率为可逆MA(1),MA(2)模型推广为MA(q)模型和条件ARMA(q)模型,得到缴费预定型企业年金保险中相应利率下的生存年金的1阶矩和2阶矩,由此可确定发放企业养老金的均值和方差.  相似文献   

7.
MA(q)利率下企业生存年金精算现值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时间序列理论,将可逆MA(1),MA(2)随机利率模型推广为可逆MA(q)和一般MA(q)模型,并给出判定MA(q)模型中q阶数的计算步骤.根据缴费预定型养老金精算现值理论,分别得到可逆MA(q)和一般MA(q)随机利率模型下退休职工一单位元生存年金的精算现值模型.利用中国城镇职工从业生命表和相应精算现值模型,可计算给付企业年金的期望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建伟  丁克诠 《系统工程》2004,22(11):74-78
利用时间序列理论将利息力为可逆MA(1)、MA(2)模型推广为可逆MA(q)模型和一般MA(q)模型,得到在一般MA(q)利息力下计算预期利率的期望和方差。在推广的利息力模型下,分别给出了缴费预定型企业年金保险中生存年金的精算现值和二阶矩模型,这对解决企业合理发放养老金,避免企业养老基金出现赤字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率模型为MA(q)时的生存年金精算现值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进了在传统保险精算学中假设利率为一个固定常数的情况下研究生存年金问题 ,讨论了随机利率下的生存年金的精算现值问题 ,分别给出了各年利息力在相互独立、同分布和非独立情况下计算生存年金精算现值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以资产组合月利息收入最大为目标函数,以Nelson-Siegel久期向量零缺口、满足法律法规及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求为约束条件,建立资产负债组合优化模型。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基于Nelson-Siegel模型,将利率的变化分解为水平、斜率和曲率因子的变动,更准确地把握利率变化的结构特征,通过Nelson-Siegel久期向量零缺口,能免疫利率期限结构非平行移动产生的风险,比传统久期更具广泛性;二是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从资产分配分散化、月度收益和银行净值变化三个方面,证实Nelson-Siegel久期向量模型相比传统久期-凸度模型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上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认知风险价值的行为证券组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利用价值函数描述了投资者的认知风险;以Copula联结函数、混合分布和Jacob矩阵,建立了多心理账户条件下证券组合决策的联合概率分布和关联结构;在Shefrin和Statman行为证券组合理论体系下,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风险价值的行为证券组合模型;算法释例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行为证券组合理论,该模型更为逼近证券组合决策的实际情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下半方差的债券投资组合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下半方差作为风险度量构建了债券投资组合模型,研究投资者的债券投资问题。在理论上分析了模型最优解的存在性,并且证明了模型具有全局最优解。为了得到最优债券投资组合策略,依据模型的随机属性,构造了求解模型的蒙特卡罗罚函数算法,并且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给出了相应的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隶属于不同行业的各债券发行公司,不仅受系统风险影响,而且还需承受其行业特有的风险。将债券按发行公司所属行业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分组t关联函数研究债券组合的信用风险。实证结果表明:相比t关联函数而言,利用分组t关联函数刻画债券组合信用风险相关性能得到更大的VaR和ES值。这说明当债券的异质性程度大时,分组t关联函数比t关联函数能更好地刻画债券组合的极端风险。  相似文献   

14.
动态投资组合风险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股市上采集的大量股票收益率数据表明,前后相邻的股票收益率数据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依赖关系,即前期收益率呈现出大的波动幅度,紧接着后期收益率也呈现出大的波动幅度,这样的波动特点被称之为"波动聚集性","风险传染性",在金融计量上,通常用收益率的方差来定量刻画收益率的波动幅度的大小和相应收益率风险的大小,因此本文选用能准确拟合金融资产收益率方差的GARCH模型来刻画金融资产收益率的这种"风险传染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协同持续思想构建了投资组合的风险优化控制模型,并求得了相应最优投资组合权重.选取6支股票作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按该模型配王的投资组合收益率长期被控制在较小的风险范围,在统计上亦表现出较高的夏普比.  相似文献   

15.
考虑了信用风险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范辛亭“随机利率条件下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经验检验”一文提出可转换债券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不一致是由于可转换债券定价中没有考虑信用风险(非恶意和恶意违约风险)所至;进而阐述转债定价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单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信用风险模型;最后在没有考虑信用风险的转债定价模型与风险债券定价模型基础上推导出具有信用风险(非恶意和恶意违约风险)的转债定价模型的PDE及其约束,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回归方程的流通企业破产风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所处行业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其与生产企业破产风险的差异。对企业破产风险的估计,目前流行两种模型:一种是F.Lundberg提出的专门研究保险企业破产风险的古典模型,另一种是A ltm an提出的Z值模型。该两种模型预测企业破产风险非常有效,但它们只预测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破产风险。法律意义上的破产风险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破产风险,它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国家法律的规定。中国破产法规定企业破产的原因有两个:支付不能和资不抵债。本文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法律意义上的流通企业破产风险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最后对与模型相关的问题和改良思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基于Copula-SV模型的金融投资组合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正态Copula函数和SV模型,建立了正态Copula-SV模型,将其应用到金融投资组合风险分析,并与Copula-GARCH模型对金融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边缘分布的选择对变量的联合分布具有重要作用,Copula-SV模型比Copula-GARCH模型在刻画组合风险VaR值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随机合作博弈模型的PPP项目风险分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风险分担是PPP项目融资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合理的风险分担不仅增加投资成本,甚至将造成项目融资的失败。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政府与私人集团的最优合作博弈模型。该模型在考虑参与方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实现了风险在双方之间的转移。数值分析表明,该模型既可以确定双方最优风险分担的比例,又可以使经过风险转移后的项目总风险有明显下降,实现了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