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水污染物NaF和致癌诱变剂NaN_3诱发鲫鱼外周血红细胞无丝分裂率的初步结果。表明NaF和NaN_3都能诱发鲫鱼外周血红细胞无丝分裂,并给出了诱发药物NaN_3剂量的有效范围。在有效范围内,NaN_3的诱发率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镉离子对红鲫鱼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镉对鲫鱼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会对鲫鱼的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铬离子对鲫鱼的毒害性,结果显示铬离子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及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数指标都比对照组高,而且在较高浓度时影响更大;并发现铬对鲫鱼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数的影响比对微核率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4.
月鳢、乌鳢和斑鳢血液指标、血细胞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月鳢、乌鳢和斑鳢3种鱼的血液指标(血细胞数、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血红细胞大小(红细胞和细胞核的长、短径值)及其外周血红细胞周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血细胞数量依次为斑鳢>乌鳢>月鳢;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依次为月鳢>乌鳢>斑鳢;红细胞大小依次为月鳢>乌鳢>斑鳢。并且这3种鱼外周血细胞都有处于DNA合成期(S)、DNA合成后期(G2)和分裂期(M)的细胞,表明这3种鱼类的外周血红细胞没有失去分裂能力的特化细胞群,表现出了较强的细胞周期现象;在红细胞分裂能力上,其分裂能力依次为乌鳢>斑鳢>月鳢。  相似文献   

5.
除草剂"草甘膦"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草甘膦”染毒鲫鱼,以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为指标,研究了“草甘膦”对鲫鱼的毒性。结果显示:“草甘膦”对鲫鱼具有一定的毒性;但不具有剂量效应;与染毒时间的长短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乙酸铜对黄鳝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晓薇 《江西科学》2004,22(5):331-333
以黄鳝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乙酸铜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方法,以0.25、1.00、3.00、9.00、15.00、30.00mg/kg不同剂量乙酸铜处理黄鳝,测定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结果发现: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乙酸铜剂量的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逐渐增加;至3.00mg/kg剂量时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均达最大值;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反而下降。其结果说明。一定剂量乙酸铜能明显影响黄鳝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且乙酸铜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星”对鲫鱼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精克草星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加药组的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都上升;所有加药组均能影响鲫鱼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而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加长,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大都随之下降,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而白细胞数则随着毒物浓度的上升及处理时间的加长而上升,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泽蛙为实验动物,分别以0.000 3、0.001 5、0.007 5、0.037 5 g/L不同浓度的除草剂精克草星溶液为实验药物,研究了泽蛙在精克草星溶液的胁迫下,外周血中血红细胞数、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的变化,同时,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精克草星会使泽蛙的血红细胞数减少,而且当精克草星浓度高于0.007 5 g/L时,所有染毒组的血红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或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精克草星能使泽蛙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的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或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  相似文献   

9.
除草剂盖草能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除草剂盖草能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盖草能处理1/2,1,2和4d时不会明显引起黄鳝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上升,处理8d时会明显引起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上升。说明盖草能长时间处理对黄鳝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低毒除草剂“草甘膦”对蟾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分别统计了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异常率和核异常率,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甘膦处理3天和5天后,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蟾蜍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用不同黉度药物处理后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虽有差异,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1.
镉对黄鳝红细胞微核率和肝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注射染毒法和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Cd2+对黄鳝红细胞微核率和肝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在浓度1.0,1.5,2.0,2.5,3.0mg/kg的剂量范围内,能诱发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发生微核,微核率与染毒剂量有明显的正相关,肝细胞核形态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12.
报道利用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微核技术监测黄石市青山湖水的水质污染情况,通过对备水样点的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山湖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胭脂红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的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测试法,研究胭脂红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影响。泥鳅在胭脂红试验液中染毒24h后,采血制片。三种胭脂红均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这种致变效应与胭脂红的浓度及种类有关,各种胭脂红在其半致死浓度时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胭脂红对泥鳅红细胞具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外周血红细胞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和数学形态学中高(低)帽组合算法预处理操作;再通过区域填充,将环状区域复原为完整红细胞形状;最后通过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使粘连细胞进行有效分离,并且可以得到精确且封闭的区域轮廓线.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测定了常州市主要工业废水和两种有机毒物对罗鱼非(Tilapia massambica Peter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效应。测定结果,1.68%和1.28%的染料废水的微核率分别为1.00‰和0.50‰;17.8%和15.0%的印染废水的徽核率均为0.53‰,18.2%和10.4%的石油化工废水的微核率分别为0.50‰和0.53‰;43%和37%的化工厂有机废水的微核率分别为0.55‰和0.60‰。由此表明,常州市主要工业废水可能具有细胞的诱变作用。两种有机毒物的微核测定结果无重现性,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单个红细胞的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物种的血红细胞的拉曼光谱,采用一个波长为785nm的半导体激光束来囚禁血红细胞和激发血红细胞的拉曼光谱。结果显示不同物种血红细胞的拉曼光谱在1603cm^-1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C=C平行振动模及1616cm^-1酪氨酸和色氨酸的C=C拉伸模有明显的差异,这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种血红细胞鉴定的特征标记。表明激光镊子拉曼光谱技术可以成为血红细胞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除草剂精克草能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核异常的诱发作用。结果表明,处理7d后,不同体积分数的精克草能水溶液对黄鳝的微核细胞率等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的体积分数下各指标有高峰期,说明该药物对黄鳝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同时通过研究发现,维生素C、维生素B2、β-胡萝卜素与精草克能共同作用时,均能显降低除草剂精草克能的遗传毒性,对鱼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对斑腿泛树蛙蝌蚪遗传毒性的影响,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 (SCGE)检测在不同质量浓度伊维菌素溶液(0.000 5,0.004 0,0.007 5,0.011 0,0.014 5 mg·L-1)中处理48 h和96 h后斑腿泛树蛙蝌蚪血红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伊维菌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血红细胞的DNA损伤率和DNA的总体损伤程度随之增加.在质量浓度为0.000 5 mg·L-1的伊维菌素溶液中处理48 h后,蝌蚪血红细胞的DNA损伤率出现极显著的提高;当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达到0.007 5 mg·L-1时,蝌蚪血红细胞的DNA损伤率和DNA总体损伤程度均出现极显著的提高;在同一处理时间内,伊维菌素质量浓度与DNA总体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表明,伊维菌素对两栖动物蝌蚪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存在着影响水生态平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在光镜水平上研究了鲫鱼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在鲫鱼外周血中可看到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下的形态和显微结构。污染后鱼体中淋巴细胞的显著增加,单核细胞增多,伴随着血栓细胞和嗜中性细胞的显著减少是鱼体短期(96h)接触Cu~(2+)后变化的一个指示。这个研究结果同时也被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特征所证实,即白细胞在通常的温度污染条件下增多,以抵抗可能由Cu~(2+)所引起的机体感染,从而来保护机体。  相似文献   

20.
二种蕨类植物凝集素的细胞凝集和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分别从狗脊蕨、扇叶铁线蕨叶片组织中提取得到的凝集素进行细胞凝集和抑菌活性比较.采用倍比稀释法在"V"型微量血凝板上进行凝集活性测定,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定抑菌效果.结果发现二种凝集素均能有选择地凝集不同来源的动物血红细胞.狗脊蕨凝集素对鲫鱼红细胞的凝集活性最高达到29,扇叶铁线蕨凝集素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活性最高达到210,对微藻细胞、细菌、酵母菌和肿瘤细胞的凝集具有特异性,对二种植物病原菌及细菌的抑制活性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