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显示出诗歌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比如"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对深化主题、渲染气氛起到的重要作用等等。而人物形象塑造作为《诗经》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研究史上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诗经》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塑造的种类繁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国风》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人物形象群体,也是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艺术体现。体现了周代婚姻作为礼之本,不仅是关乎家庭的大事,更是关乎王朝基业的大事,有着深刻的周代礼乐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研究周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乐器名称分类和分布的统计,对音乐活动在周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庄点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1):122-124
周代是我国乐舞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西周的雅乐,东周的俗乐。西周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到了东周“礼崩乐坏”已成大势。西周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章认为从美学的角度讲,东周才是中国历史上乐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西周只是一个过渡期。对于我国来说东周也才是真正意义上舞蹈艺术的开端。东周的乐舞艺术审美价值远远高于西周。  相似文献   

4.
我国几部重要的词典都没有“旅游”词条。有人说,它是现代汉语中旅行与游览的并称。“旅”从甲骨文看,为旗下两人为伍在行进(见附图一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那时可凭车代步了(见附图——②③),但无论徒步或乘车都与行走、外出有关。《易·旅疏》云:“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为旅。”“游”从甲骨文看,其形象为旗下有人张臂跳跃(见附图二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人的形象都有自由挥臂的活跃姿态,活动是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温艳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05-108
史书上的刘禅是一个有道之君,他能任贤相良臣,被史家评为"不亦卓乎",而小说或民间中的刘禅却是一位庸主,是扶不起的阿斗。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刘禅形象的嬗变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作者罗贯中依据小说主题和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个由意识形态所主导,并始终围绕着国家核心利益服务而展开的过程。当代中国建构"国家形象",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和新特点,以明确"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意识形态指向。努力向世界展示、传播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崛起和刚健有为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李允超 《新余高专学报》2013,18(1):30-31,67
当代社会被广告信息包围,广告信息由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广告形象承载和传递。广告形象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最受受众青睐的。以性别批评中的男性凝视理论,对我国广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反映当前社会生活和如何影响受众的主体建构的。  相似文献   

8.
(《全宋词》这部著作出版至今已有几十载,但是目前没有人系统研究过,全宋词中与杜甫相关的资料有多少,在宋代词中杜甫是怎样一个形象,宋代词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将《全宋词》中的明显与杜甫相关的词作进行研究,阐释杜甫在两宋词人、词作中的形象。杜甫是一个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的隐者形象;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民胞物与思想的致君尧舜的儒家士大夫形象;是一个仕途失意,骑驴作诗苦的诗人形象;是一个诗酒飘零、嗜酒如命而诗无敌的老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针对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种种不同意见 ,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宗法制度的起源、本质、表现形态和发展阶段 ;并对所谓宗法为周公创立 ,周代以前、以后不存在宗法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存在的标志 ,《礼记》的大小宗理论就是周代的宗法等不符合史实的观点 ,以及当前宗法的改造和村治等问题 ,提出自己的新见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虽然不像中国文学那样络绎不绝,但也不约而同地出现,这是社会发展历程和男女不平等类似的结果.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与中国文学中的弃妇形象呈截然相异的走向特点:一是不平衡和淡化的趋向,甚或时而出现"缺失"现象;二是弃妇形象从反叛型走向主体型.这种走向特点是由其思想文化的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文博院收藏了一组编号为WYSD02的铭文石鼎,数量为9个,规模依次递减,当为周代最高统治者所使用的一种列鼎。这组有铭文石质鼎的面世,对于研究鼎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周代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君统和宗统是并存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大社会系统。从它们定型的时期来看,它们就已具备了系统观念的条件和职能。我们这里所讲的“统”,并不是一如历代儒生们所单指的“继统法”,而是指一整套彼此牵连,具有层次结构的社会构成体。“君统”是指以政治关系,政治级等为基础的统治体系;“宗统”是指以血缘关系、亲疏等级为基础的家族体系。前者的体现是君主政治,后者的体现是宗法制度。周代是这两种完整体系并存的开端,它们都已达到制度化和社化会的程度。随着社会的进展,周代的君统和宗统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两种并行的社会系统出现了交织和渗透,最终转变为战国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和家族制。了解这一发展过程,从中找到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对于周代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楚服饰在先秦时代的存在不仅仅是先秦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它鲜明的楚地特色与创造的精神影响到秦汉服饰。楚国服饰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是其余列国所不及的。在具体的服饰形制上,楚式衣裳、楚式冠制和楚式衣袍都表现出对周代正统的变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学的六书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六书汉代说"认为六书是汉代学者根据秦篆体系总结出来的。此说与史料多有不符。从文献学看,最早记载六书的《周礼》明确指出六书是周代保氏教国子的基本课程,汉代学者亦明确指出六书来源于周代。从文字学看,最能充分体现六书原理的绝不是周以后的籀篆隶楷,而是商周甲骨金文。所以,六书至少是周代巫史根据甲骨金文总结出来的造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牛魔王形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牛魔王形象的分析,认为牛魔王在《西游记》中虽然是一个配角,但却是一个鲜活的形象。他那亦正亦邪的性格,超群的本领,都和孙悟空有类似之处,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映衬作用。明确了他在《西游记》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建鑫  张海青 《科技信息》2011,(18):I0013-I0013,I0016
周代可以说是我国整个古代城市发展史的浓缩,城市在约800年的短时期内完成了自身的进化过程。本文分析了其中分封制的政治制度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是周代早期城市数量勃兴的主要动力,这时期的城市一出现就带着多功能性城市职能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地区间的竞争,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统治方式的转变,由此引起的城市从政治统治城堡到区域中心的转化是城市发展质的提高的关键。城市发展质与量的双重提高是由不同的发展动力驱动的。提出我国城市的起源是以城镇体系的全体面貌在短时期内大量涌现的,并且在体系中逐渐稳定发展完善从而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不同形象塑造和编码方式,往往真切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基准,希望通过对影像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构建中,梳理出“她们”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自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下,军队形象的自我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目前。我军如何构建一个“正义之师、和平之师和威武之师”的军队形象,未来如何建立一个符合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有利于军队建设和顺应军事变革的军队形象,都是我军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文中以海军亚丁湾护航为新闻选材,以中国军网(英文版)作为军内主流媒体的代表,运用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开展此项实证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对外宣传工作中军队形象的自我构建策略,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完善我军形象的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19.
周代宗法制何时形成的问题,史学界历来歧义纷纭。本文以为周代宗法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形成,它与“领主分封”互为补充,是为统治全国而采取的一项相应措施,它的形成发展是在统治者巩固了全国政权,形成统一的古代国家,周王树立了神权,再加族权的基础上,将父权家长制在全国扩充放大而成的制度,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后的历史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文学形象应当是文艺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文学形象的符号自身、创作主体的创作和接受主体的接受角度对文学形象作一些特征上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