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及总结,对当前西藏主要农田的低产田类型、分布范围、主要限制因素及改良措施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分析,并对9种低产农田类型的改造提出了操作性强、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2.
农田中富含氮、磷元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该文在某农田基地布设实验进行农田地下水氮磷元素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监测与分析,得到结论: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消长主要与土壤水分有关,同时施氮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重要因子,并对解决这一污染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分异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基于200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定量分析晋中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有效途径。结果表明:晋中市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组成结构以林、草、田为主,林、草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山地区,农田主要集中于西部汾河谷地一带。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主要表现为农田类型的大幅度缩减和建设用地的显著扩张;2010~2018年在集约内涵式发展理念指引下,这种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前期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转移面积大,高于10 000 km2的转移类型有农田转向建设用地、农田转向草地和草地转向建设用地;后期结构稳定,转移面积小,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转为农田和草地转为建设用地较为明显,但均低于5 000 km2。因此,继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进林、草、水等生态用地的建设,是今后晋中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1年4—9月对新疆尼勒克县苏布台乡黑土、黑钙土、风沙土及盐碱土等4种类型农田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4 340只,隶属于3门9纲16目(18类),其中真螨目、膜翅目、弹尾目、寄螨目和鞘翅目幼虫等5类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69.55%.直翅目幼虫、等足目、双尾目、正蚓目、垫刃目、鞘翅目成虫、半翅目、蜘蛛目及直翅目成虫9类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的27.30%.倍足目、革翅目、蜈蚣目、盲蛛目4类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3.13%.4种土壤类型农田中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个体数在秋季最多、夏季次之、春季最小.土壤类型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影响很大,4种农田土壤类型的土壤动物数量依次为黑土、黑钙土、风沙土、盐碱土.土壤含水率、pH值及地温对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及群落组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四川农田维管植物杂草分布区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记载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农田常见杂草中维管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农田杂草有维管植物81科332属651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外来入侵杂草48种.科的分布区类型分属5个类型4个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隶属于15个类型11个变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本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为杂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表现出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世界分布的科属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科属构成了四川农田杂草的主体;热带亚热带起源的植物较易入侵四川.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丘陵区的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自然边坡的自然边坡土、铁路切挖边坡的岩石源植生土、铁路切挖边坡的农田源植生土3种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为对象,对不同类型边坡土壤的团聚体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源植生土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土壤结构破坏率表现为岩石源植生土>自然边坡土>农田源植生土.岩石源植生土、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605,2.700和2.706,岩石源植生土的分形维数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而农田源植生土与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在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岩石源植生土>自然边坡土>农田源植生土.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丘陵区的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自然边坡的自然边坡土、铁路切挖边坡的岩石源植生土、铁路切挖边坡的农田源植生土3种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为对象,对不同类型边坡土壤的团聚体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源植生土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土壤结构破坏率表现为岩石源植生土〉自然边坡土〉农田源植生土.岩石源植生土、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605,2.700和2.706,岩石源植生土的分形维数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而农田源植生土与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在不同类型边坡土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岩石源植生土〉自然边坡土〉农田源植生土.  相似文献   

8.
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我国北方疆域生态安全防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Path-Row=130-27的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CI、Erdas、ArcGIS等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近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非监督分类及目视解译,得到调查区林地、草地、灌木林、湿地、农田、水体、城镇七大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草地占据主要类型,面积为44.8%,城镇、工矿用地占极小比例,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9.
分形理论是研究地学不规则现象的一种崭新方法.本文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分形理论对天目山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形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及居民地的斑块结构比较简单,处于较稳定状态;其它类型斑块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多变,人为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释放CO2的速率.分别对新开垦农田、多年耕种农田、退耕还草草地、多年生草地4种利用类型的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图像呈单峰性曲线,其中草地平均呼吸速率最大,为0.85g·m-2·d-1.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新开垦农田变化明显,K值最高,达到0.045.从整个生长季来看,4种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新开农田>草地>还草草地>农田,分别为0.97g·m-2·d-1、0.85g·m-2·d-1、0.77g·m-2·d-1和0.56g·m-2·d-1.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与土壤呼吸速率基本吻合.试验表明不论对草地进行开垦还是对农田进行退耕还草都会增加土壤CO2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氮素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农田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由氮素造成的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综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造成农田施肥后的氨挥发、地表径流、淋溶和硝化-反硝化等氮损失4个主要途径,探讨了影响氮损失量及强度的因素,生态防护林对农田氮素在地表径流、淋溶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防护林生态效能的因素。综合认为,防护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面源氮素造成的水体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防护林减轻农田施肥氮损失的研究领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生态学的分类方法对地表覆盖数据进行解译,从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江西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2)研究期内,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明显,而森林、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3)生态系统转换特征主要表现为农田生态系统转为城镇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的波动性前5年大于后5年,南昌市和新余市是江西省生态系统变化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取样、试验及遥感影像分析,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主要地表类型颗粒组成,估算了各地表类型表层土壤潜在尘源总量,分析了潜在尘源与2005年7月17日沙尘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洲耕作区易起尘颗粒百分含量最高,戈壁、灌丛、退化草原潜在尘源总量最大,农田次之、沙漠最少;该地区西部、西北部的沙尘源为7月17日沙尘暴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加上述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可减轻当地沙尘暴危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1994年、2002年徐州市的土地利用图为主要信息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剖析了近八年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徐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从自然、半自然景观用地向人工景观用地转变的趋势;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了城市整体生态效应的下降;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对城市整体生态效应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流域农田生态沟渠杂草氮磷富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滇池柴河流域不同时期农田近自然生态沟渠杂草对农田径流水及土壤有效氮磷的富集效应和测算杂草生物量及植株氮磷比值等,进行杂草去除氮、磷效果测算及物种去除氮、磷效果量化,以期为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在不同时期,各杂草种间氮磷富集差异较大;②近自然杂草植株体对氮磷的富集主要表现为氮限制类型(N〖DK〗∶P<14);③农田生态沟渠近自然杂草生物量与氮磷养分吸收呈正相关关系,全年流域氮、磷富集总量为(37.86±9.9) kg/hm2和(4.27±1.19) kg/hm2,远远小于滇池流域氮最大流失量113.16 kg/hm2和磷最大流失量10.14 kg/hm2.  相似文献   

16.
陕南山区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河谷盆地之中,洛南盆地作为一个典型,是秦岭山区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本文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用力能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洛南县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并对不同类型的系统功能进行了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7.
步甲作为地表重要的捕食性天敌类群,研究其群落结构对环境扰动和气候变暖的响应特点,对于预测害虫发生趋势意义重大。本研究取样点选在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寒地黑土区纬度相差1°左右的3个市的林地和玉米地,利用陷阱法取样,并对步甲和直翅目等昆虫类群进行鉴定和计数,计算多样性指数,研究了纬度和土地类型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分析了步甲与其他相关节肢动物类群的丰度关系。共采集步甲1 527头,鉴定为36种。①其中淡鞘婪步甲、蠋步甲、直角通缘步甲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类。②对步甲的种类数和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步甲的种类数和个体数量显著正相关。③不同的纬度、土地利用类型下,步甲的群落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3个纬度地区的步甲个体数为长春哈尔滨绥化,林地和玉米田的步甲个体数相比杨树林玉米田。而不同的纬度、土地利用类型下步甲的种类数差异不显著。④蠋步甲与直角通缘步甲和相似松步甲活动密度显著正相关,且3种体型较大的步甲都与直翅目昆虫或特定种类的直翅目昆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⑤选择数量最多的7种步甲进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淡鞘婪步甲在纬度较高的绥化农田的数量要显著多于林地;蠋步甲在哈尔滨农田的数量显著多于林地,也多于长春农田;相似松步甲在绥化农田数量显著多于长春农田。纬度较高地区步甲总数均多于纬度较低地区,纬度最低的长春农田步甲总体的数量要显著少于绥化农田与哈尔滨农田,绥化的农田和林地步甲的总数差异显著;长春农田步甲种类数显著少于其他两个纬度样点的农田,农田和林地种类数也无显著差异;哈尔滨农田步甲多样性指数要显著高于长春,哈尔滨农田步甲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林地。不同纬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在作物生长季节,低纬度地区步甲的活动密度要低于高纬度地区,农田步甲的活动密度要多于林地步甲的数量。由此推测:随着气候变暖,步甲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类型由林地转变为农田,步甲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另外,推测蠋步甲与直角通缘步甲及相似松步甲在取食范围上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丘陵地区农田氮素渗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氮肥的淋失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南方丘陵地区选择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6个农田地块进行为期1年的氮素渗漏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硝氮浓度变化趋势为春季种植季节后逐渐升高,在7-8月份达到最高,然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氨氮浓度与硝氮浓度的消长规律相似,但变化规律不如硝氮浓度明显,时有起伏.(2)土壤中氮素渗漏的基本形态是硝氮,农田氮素的渗漏主要发生在4-8月份.(3)施肥对氮素渗漏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施肥量和施肥种类的不同,导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浅层地下水的硝氮和氨氮浓度差异较大.施肥量越大,其渗漏量也越大.主要施用碳氨品种化肥的土地利用,其渗漏水中硝氮浓度相对较高,氨氮浓度比较低,而施粗制有机肥的土地利用氨氮浓度表现较高.(4)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地利用农田渗漏水中氨氮浓度相对较高.适当的化肥施用量可以减少氮素淋失.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IS/MOD17A3数据集,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运用距平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安徽省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田以水田为主;研究时段内,安徽省农田年NPP均值及年NPP总量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中产农田面积最大,低产农田次之,高产农田面积最小;农田NPP空间分异显著,呈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中低产水田和旱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高产水田和旱地分布于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与水田和旱地NPP均值呈弱负相关关系,温度与水田和旱地NPP均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影响安徽省农田生产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20.
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全面分析了精河流域1990年~2001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2年来流域315972.99hm^2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占全流域土地利用面积的33.44%。(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草地、农田向荒漠的转化,农田、荒漠向高密度草地的转化,以及荒漠向农田的转化。(3)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土地利用的方式,人文因素则是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