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家知行观的总体特征是强调知与行的协调一致,以道德践履作为知行观的主要内容,而疏于思辨认知.自春秋孔儒传统传至唐代,知行观强调的是知易行难,行重于知.宋代理学知行观对传统知行观有所突破,程朱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王守仁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知与行的关系认识又带进一个新阶段.首先,王守仁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王氏认为朱学的错误在其把形而上本体论世界与现象形而下形器世界分为二,割裂了先验本体理与感性现实世界的联系,反映到知行观上是二分的,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发生冲突.从学习学的视角看,王学矫正朱学轻视"自心自性"的粗略,改变了朱门后学支离繁琐、帖括拘泥的学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法,把宋元的学习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学习思想史上开辟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观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创新教育中的教师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应该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研究创新的学者;不再处于知识传播的主体地位和家长角色,而应该是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创新知识的提供者;不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人物和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学习者或学习者群体智力交流活动的指导者与协调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学习者品德形式过程的示范者、学生创新活动的欣赏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4.
试论柳宗元周敦颐教育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周敦颐都是古代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些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教育宗旨上,都重视对人的教育,柳宗元是重在成“君子”,周敦颐则更多地侧重于普通人能为“善人”;在教育内容上,都以六经为主,杂以各家学说,但柳宗元主张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决科求仕”,周敦颐则是对人的素质教育,以诚信立志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方法上,柳宗元是“顺天致性”,周敦颐是“思”“内省”探疑;在师道观上,都强调尊师重道,柳宗元主张“交以为师”,周敦颐是“先觉觉后觉”。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教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个性挖掘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一种面向个性化网络学习的学习者个性挖掘方法,以实现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个性特征的自动获取.该方法首先通过对样本学习者的个性属性归并,去除冗余的个性属性;进而通过对学习者行为模式与个性特征的定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两者间的关联规则;最终据此规则对后续学习者的行为模式进行推理,获取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此方法不仅解决了个性化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个性特征的自动获取问题,而且还可表现出个性与行为间的关系.该方法已在计算机教学管理示范系统中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可能掌握了某些知识点,但自身的知识状态并未改变,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并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评估,在知识点网络下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讨论如何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评估和学习路径选择问题.首先,给出了知识点网络的构造方法、有效知识点组合的概念及知识点网络下题库的构造方法;其次,通过知识点网络诱导知识点背景,在已知学习者知识状态的情况下对学习者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评估,并给出知识点网络下的学习路径图及其算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提出的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发现,由知识点网络诱导的知识点背景确定的知识点结构满足良级性.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的学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生观主要包括——学生是教师意识的中心;对学生地位的认识;对学生一般特点的认识:发展性、主体性、独特性、情感主体、责权主体等;对学生作为学习者特点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努力改善自己的学生观,建立现代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8.
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通常包括三方面: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学习者情感态度;学习者一般性因素。目前对情感态度的研究通常是从学习者一般性因素的角度入手,对于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却研究较少,然而,外语学习焦虑作为情感态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却正在于此。外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乌托邦式的学习目标与学他们实际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语言公差”,它应是外语学习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客观的语言学习目标,辅之以相关学习策略才能根本解决外语学习焦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西学观分别代表了中国人西学观的发展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承认西学中的长处,都主张学习西学。但他们的西学观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西学的途径上,洋务派主张以中学为主体,在中学的基础上附加西学中的部分内容,维新派则主张将中学与西学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学习归因是指学习者对影响自己学业成绩的因素进行分析,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的不同归因将会影响学习的动力,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研究学习归因的特点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性特征,以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对学习的归因是具有差异的,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进人初中后,学生对“努力”的价值的认可度逐渐降低,他们愈来愈感到“努力”会表明自己能力低下,这种感觉与年俱…  相似文献   

11.
宗宝本《坛经·行由第一》记录了惠能应对惠明夺衣拜师、印宗请衣拜师两事,人物叙事对比有情节,有转机。惠明是由惠能的反对者转化为帮助者,接受的指令先后发生改变,印宗始终是惠能的帮助者,接受的还不能称为指令,接受的是信息。前事惠明与惠能有对比,后事惠能与印宗有对比。两事人物叙事也可以作对比,有异有同,如惠能与衣、法就构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事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初叶竺可桢先生率先对《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进行研究与应用以来,《笔谈》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不同领域的人士从各自专业角度,对《笔谈》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范围涉及《笔谈》的作者、版本、校订、注疏、译述、条目属性、《笔谈》在众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应用价值等,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对《笔谈》研究的内容与成果进行综述,有助于把握《笔谈》研究的总体情况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谭仲池的长篇小说《曾经沧海》继承并张扬了一种明晰的诗史意识,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而通过刻画入微、精雕细琢来创造雄浑阔大的意境,这正是谭仲池小说高人一等之处。在灵与肉、仕与隐的较量和抉择中,谭仲池彰显了一种本色回归的全新的政治文化理念,标志着他长篇小说创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余靖是北宋一位内涵丰富、学养很高的文化名人.近二三十年以来,学界对他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余靖生平事迹研究、余靖思想研究、余靖撰述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余靖其人和其撰述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有助于余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17.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研究了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功能,指出了甘井子区生态环境构建决定了大连市城市空间必然向外扩展,并提出了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与措施:①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②合理构建综合治理城市生态环境;③加强教育,提高公众保护城市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行动;④城市扩展与环境相协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韵镜》版本众多,且大多流传于东瀛日本。中国学者对此鲜有介绍。日本学者对此有介绍者,然所作皆为日文,不便中国学者了解。通过对目前所见《韵镜》各版本的考述,有助于提高学界对《韵镜》的认识,推动《韵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周易》"井"卦中的"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应该标点为:"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而不是"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井"卦九五"井冽寒泉食",当标点为:"井冽,寒泉食。"而不是"井冽寒泉,食。"或"井冽寒泉食。"篇章语法的一些理论可用来判定这些句子的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