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峪关关城夯土遗址是嘉峪关明长城中较为典型的遗址,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嘉峪关关城夯土遗址的主要病害是城墙开裂、楼体倾斜、彩饰彩画剥落、墙体渗水等。产生这些病害的原因除与遗址自身因素有密切关系外,还与风沙蚀、雨蚀、温差变化、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嘉峪关关城东闸门城台外部墙面主要由青砖砌筑,内部由黄土夯筑,由于嘉峪关自然气候和关城建筑布局,使得东闸门城台墙体出现墙面返潮泛碱、砖体酥碱碎裂脱落等病害,严重影响了关城的结构稳定性和观赏性.通过监测东闸门城台东南面墙体水分含量,分析墙体水分含量变化规律,进一步了解墙体内水分运移情况;同时结合定点拍摄监测方法,研判病害发育情况,评估墙体酥碱程度,实现了定量和定性的病害监测,也为下一步监测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地区的土遗址主要以夯土构筑物的形式存在,某些地区存在夯土遗址与农田相邻的现象,在农田灌溉的作用下,土遗址墙体易发生坍塌破坏,对土遗址的保护利用产生较大困难.针对此现象开展了室内模拟试验,基于遗址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仿古人夯筑工艺制备模型墙体.观测和记录模型墙体在灌溉过程中的变形过程,结合受力状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  相似文献   

4.
土建筑遗址墙体温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劣化在土遗址老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新疆交河土遗址中,采用人工夯土墙植入硅半导体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温度监测.结果表明在墙体内部靠近西表面处的温度变化比其他墙体内部测点的温度变化更为剧烈。且从墙体表面向墙体中心有明显的温度梯度变化,可以得出环境温度变化影响着土粒的膨胀和收缩变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嘉峪关关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悠久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雷电易对古建筑造成破坏与引发火灾,因此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的雷电防护极为重要。文章在分析嘉峪关气候特点与关城景区雷电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关城关楼的结构特点与古建筑的防雷施工经验,对关楼的雷电防护技术进行相关研究,最后得出:(1)古建筑的防雷设计应在分析雷电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防雷设计;(2)古建筑的防雷材料应充分考虑耐久性与美观性;(3)古建筑的防雷施工应以“保护为主,防护第一”为原则,同时应提高施工工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传统的基于三维激光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精度遗址文物三维点云获取技术.该技术首先设计了基于路径规划的大型遗址点云获取技术,然后阐述了基于地理坐标的大型遗址分区三维点云获取技术,最后针对精细文物提出了多角度文物三维点云获取技术.将该方法用于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核心遗址文物的三维点云后,该文化遗产的三维虚拟展示提供了原始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唐崖土司城遗址包含着丰富的土家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透过唐崖土司城遗址,揭示其所包含的土家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再现当时的土司场景,为唐崖土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文献资料,而且对于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科技》2009,25(20):F0002-F0002,I0001
敦煌研究院是国家设立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和科研的正厅级事业单位。是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甘肃省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存在有大量的土遗址,由于长期受到风吹雨淋及水盐运移导致表面盐分的富集,使表面片状剥离加剧,已经成为土遗址破坏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滴渗和喷洒渗透2种试验,研究了糯米浆液和SH浆液2种新型材料对墙体表面的加固效果,采用检验墙体表面贯入阻力、渗透深度和渗透量的变化检验材料的加固效果.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判断加固后的墙体与原有墙体兼容性.结果表明糯米浆液和SH浆液均能作为新的加固土遗址片状剥离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敦煌研究院是国家设立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和科研的正厅级事业单位。是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甘肃省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切实提高了敦煌石窟的科技保护水平,开创了敦煌石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之路。先后承担了863国家项目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的保存受到风沙和降水侵蚀、植物损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对遗址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调查样方22个,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和4个群系,其中温带荒漠植被型样方16个,温带灌丛植被型样方6个,同时对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锁阳城植物物种单一,多样性低,优势种主导了植物群落,样方内平均物种数为2.7种,平均香农威纳指数为0.52,平均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51;遗址区共有种子植物16科35属40种,中国特有物种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24种,苋科(Amaranthaceae)物种最多,有10属12种;植物区系以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代表的温带成分为主;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系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系为常见群落,骆驼刺大量分布在遗址本体上,引发了裂隙、划伤及根系周边盐碱化等病害,白刺主要分布在遗址周边,可防风固沙,对遗址有保护作用。通过综合量化评估植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判断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制定科学的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科技》2010,9(6):61-61
[科技日报]长城、京杭大运河、楼兰古城、尼雅遗址……这些时空跨度大,涉及众多部门和地方的大遗址如何进行科学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道难题,随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通过结题验收,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大遗址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土遗址加固保护加固材料众多,不同材料各有利弊,为寻求理想的加固材料,加快保护进程,首先对当前常用加固材料水玻璃、丙烯酸树脂和有机硅树脂等从物性特征上分析其加固特点,得出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树脂乳液(硅丙乳液)性能较优良.以榆林明长城土遗址为例评定其加固效果,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耐水和耐盐腐蚀试验等,结果表明硅丙乳液加固土遗址效果良好,可为实地加固保护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始出台,每年主题与定位的不同,显现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改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从专业人士的个别保护到社会公众的全民保护,从被动的专业管理到主动的公众参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走向全民化、大众化。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所辖的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城隍庙和郑州文庙见证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王赟 《科技信息》2011,(25):266-266
本文从土遗址表面剥蚀加固保护,土遗址裂隙、坍塌的裂隙灌浆、锚固加固及夯筑、培筑和建筑砌体的基础加固保护三方面探讨岩土加固技术在土遗址加固保护中的应用,并就加固处理土遗址过程提出两个要注意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遗址在我国分布广泛,形式繁多,随着遗址的暴露时间增长,其力学性能会出现一定的劣化现象.以开封市新郑门遗址土作为研究对象,取暴露时间不同的土样进行直剪实验及室内固结实验,得到了不同暴露时间下遗址土的抗剪强度及压缩模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土体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经分析,开挖引起的土体卸载回弹、环境温度及湿度变化是其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拟合,得出遗址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压缩模量的劣化规律.在开挖的早期时间内,遗址土的力学性能劣化幅度较大,随着暴露时间的进一步增长,其劣化速度有一定减缓.依据实验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考古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及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播,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方法理论分析与国际宪章解读,结合实证举例方法。结果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设计是以旅游产品的主题化与系列化、再现遗址地景观、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旅游功能、提供考古体验旅游产品等为主要开发策略的。结论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遗产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是多样的,核心是遗址文化景观的修复与再现。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遗产旅游产品设计还应强调游客的参与性和产品开发的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18.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我国大疆南北广泛分布,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常见的古建筑有木构建筑、砖石建筑、砖木混合建筑等,这些建筑经历百千年风雨,现存古建筑大多保存状况较差.贵德县玉皇阁为土木混合建筑,现西侧墙体外包砖出现较多裂缝,外包砖外倾,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现象.通过现场探坑调查及地基土含水率试验,发现玉皇阁台明下3.9m处含水率高于土体塑限,是引起墙体外倾开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加固措施,为我国该类古建筑勘察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获取和利用大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中数据,构建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国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流程,建立大遗址保护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方法。以中国京杭运河为例,开发了基于ArcSDE的Geodatabase地理数据模型,相关成果已用于京杭运河全线保护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并可为京杭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提供有力支持。结果表明: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能改善大遗址保护中由于遗址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而带来的信息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唐皇城墙含光门土遗址出现的夯土脱落、变形裂隙、建筑工艺裂隙等病害现状,对该遗址的土体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设计了适宜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遗址的胶木棒锚固锚杆。结果表明:对比其他土遗址类锚杆,采用均匀分布阻力棒的胶木棒锚杆具有抗腐蚀、强度大、韧性好等特点;此胶木棒锚杆性能优异,已成功应用于唐皇城墙含光门土遗址等重要文物的保护工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