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从能量角度分析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系统的振动响应和主动控制力系数表达式.通过算例,分别绘出了主动控制力系数、主动控制力、结构振幅与外激励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控制频带范围较宽,主动控制的能量转移对控制结构振动效果较明显,且系统转移的能量随主动控制力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主质量和动力吸振器组成的力学模型及大量的数值计算,用优化设计的方法获得最佳吸振效果的吸振器的安装位置和质量、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的变化范围.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求得系统受随机激励时的结构响应和频率分量,建立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式磁流变液阻尼动力吸振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主质量和动力吸振器组成的力学模型及大量的数值计算,用优化设计的方法获得最佳吸振效果的吸振器的安装位置和质量、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的变化范围.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求得系统受随机激励时的结构响应和频率分量,建立主动式动力吸振器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Hypermesh建立了某动力吸振器的有限元模型,用Abaqus对动力吸振器的静刚度进行了分析,从而验证此结构是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矩阵复指数算法推导正弦激励力作用下二自由度系统主质量位移振幅的解析解,对所有幅频特性曲线都交于2个固定点进行了严格证明,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和悬臂梁振动试验进行解析解的验证。结果表明:当阻尼比等于零时,主系统幅频特性曲线有2个开口向上峰,当阻尼比趋近于无穷大时,主系统幅频特性曲线只有1个开口向上峰;2个固定点均具有极大值但非最大值;数值仿真与悬臂梁的振动试验结果非常接近,相对误差为-3.864%~5.729%,验证了所推导的一系列解析解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7.
对主振动系统分别受外力激励和基础激励的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进行分析比较,以主质量位移方差最小作,邮两类基于随机振动的动力吸振器最优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分析,吸振效果明显,证明所给公式是有效的,这对动力吸振器的设计计算和使用选择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True-Basic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在PC微型计算机上模拟有阻尼动力吸振器的调频过程和参数的优化,同时在程序中增设了屏幕界面和用图形动态地显示最佳阻尼曲线的各种特性状态,对有阻尼动力吸振器的设计及辅助教学是一种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汪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对动力吸振器用于抑制两类不同振动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一种抑制随机振动的动力吸振器的最佳参数的计算公式。两类不同振动下的动力吸振器@汪军... 相似文献
10.
装有动力吸振器的主动悬架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带有动力吸振器的被动悬架只能改善车辆在高频段的性能,不能提高汽车在低频段的平顺性与轮胎接地性,因而在主动悬架上设计一个质量块作为动力吸振器.用最优控制规律控制主动悬架,同时用状态变量法分析主动悬架的幅频特性和时域性能.结果表明装有动力吸振器的主动悬架不仅可较好地在低频段改善车身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安全性,同时也能降低高频段汽车的振动. 相似文献
11.
12.
装有动力吸振器的汽车悬架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普通被动悬架提高平顺性与提高轮胎接地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引入装有动力吸振器的悬架给出了动力吸振器参数选择的方法,分析了装有动力吸振器汽车悬架的幅频特性和时域性能,并与不装动力吸振器的普通被动悬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装有动力吸振器的汽车可以较好地改善在高频段车身的剧烈振动和轮胎的接地性. 相似文献
13.
船体梁与动力吸振器的耦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船体梁与动力吸振器的数学模型,采用单元模拟船体(包括船舶艉部),采用质量-弹簧-阻尼系模拟动力吸振器,并说明了两者之间耦合处理与程序实现的简要流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负刚度的高速动车组二维动力吸振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6):0854
研究基于加速度的二维动力吸振器的理论模型,提出基于车体刚性振动的二维动力吸振器控制方法,设计同时吸收车体点头、浮沉振动的二维动力吸振器.针对二维动力吸振器安装所需低动刚度要求,利用碟形弹簧的负刚度特性,设计了用于安装二维动力吸振器的高静刚度低动刚度减振元件.建立高速动车组垂向动力学非线性模型,分析二维动力吸振器对车体振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二维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抑制车体浮沉、点头振动,提高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橡胶元件的动刚度与激振振幅和激振频率有关,研究了不同激振形式下不同激励频率和激振幅值对橡胶阻尼式动力吸振器固有频率测试结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的测试只考虑频率相关性,忽略了幅值相关性.文中分别采用恒振幅激振、恒加速度激振、随机加速度激振、脉冲激振和力锤敲击激振,对一橡胶阻尼式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给出了不同激振形式下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的测试值.结果表明:激振幅值对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的测试结果影响很大,目前一些企业采用的用力锤激振方法测试得到的橡胶阻尼式吸振器的固有频率并不能很好地表征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文中结果为在真实振动工况下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舰船的艉部振动与动力吸振器减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舰船艉部振动的特点与动力吸振器的应用;讨论了经典动力吸振器和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理论,并将其扩展到弹性系统和多频、多模态动力吸振的可能性。应用实例表明其在舰船尾部振动减振应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针对参数的随机变化对动力吸振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的动力学参数中,主系统和动力吸振器质量系数的变异对动力吸振系统的动态性能影响最大,变异的增大会使动力放大系数峰值前移,即在较低的激振频率下便产生共振,产生共振的激励频率的带宽大幅增加.随刚度变异的增加,且多倍放大系数的频率范围也明显扩大.而阻尼参数的变异对动力吸振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参数耦合变异时,P和Q两个峰值拐点逐渐消退,并逐渐出现新的峰值,动力吸振器的动态性能已远离最优状态.比较发现,优化后动力吸振系统的动态性能有较大改善,不仅在振幅上有所减小,而且能适应更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用电磁动力吸振器可实现对转子振动的在线控制。但是,当系统受到外部激励时,系统可能处于大幅度运动状态,致使转子与吸振器相接触而失控,因而对这类系统采用非线性控制便显得十分必要。在对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实行线性控制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补偿控制。数字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补偿控制可使转子-电磁动力吸振器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大型复杂结构动力吸震器设计的高效方法,首先建立了车辆结构和车内声场的有限元模型,用声-固耦合的模态综合法预估了车内声场的声压级,之后,设计了一个动力吸振器,该吸振器安装在车结构的某一个子结构上,结果表明,该吸振器能够很有效地抑制整个车辆结构的振动,从而使车辆内部的噪声水平显降低,而且与实际测试结果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