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弯曲-拉裂(倾倒)变形是西南地区常见的边坡失稳的一种复杂的地质模式。通过实例研究,分析了这类边坡产生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过程,然后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开挖过程和最终稳定性进行模拟和分析,获得的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范围与现场调查的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该类滑坡的演化机制。此外,以弯曲倾倒式滑坡概化模型为例,进行时空演化过程控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研究:锚杆间距、锚杆嵌入角度和锚杆长度,提出弯曲倾倒式滑坡应用锚杆防治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对类似的工程岩质边坡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强度研究是滑坡风险评估的一项关键内容。针对颗粒流方法在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机理分析及滑坡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府谷县新府山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勘察、室内实验等方法,对新府山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PFC2D数值方法构建了滑坡颗粒流数值模型,模拟了滑坡从变形失稳到运动终止的动态过程,从变形特征和力学特征2方面分别论述了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并选择速度、动能、冲击力指标对滑坡冲击破坏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府山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表现为坡脚挤压—坡中牵引—坡顶拉张的力学过程;滑坡运动特征表现为破坏的突发性与堆积的缓慢性;以速度、动能指标为表征的滑坡强度在其破坏的初始阶段最高,然后逐渐变小;以冲击力指标为表征的滑坡强度随坡脚距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特征。研究结果与滑坡变形破坏实际特征基本吻合,研究结论可为新府山滑坡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可为单体滑坡冲击破坏强度定量及对承灾体易损性定量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翁坪古滑坡特征的研究分析,探讨了该古滑坡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模式和运移机制,确立了古滑坡基本稳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梅子坪滑坡的变形机制与其稳定性,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对梅子坪滑坡进行了分区,并对滑坡影响因素、变形机制、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梅子坪滑坡下伏反倾岩体在构造作用下,产生弯曲—拉裂变形破坏,使得上部土体浅表层发生蠕滑—拉裂破坏,在A区表现较为明显;在暴雨作用下,梅子坪滑坡A区后缘裂缝扩大,A区坡体最终将沿着粉质黏土夹碎石浅层滑面发生失稳破坏;梅子坪滑坡目前整体基本稳定,A区存在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峡库区滑坡特征,考虑不同水位条件下滑坡的渐进变形破坏及稳定性演化规律.在新的剪应力-应变全过程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滑坡的渐进变形破坏机理,应用部分强度折减法、综合下滑力-抗滑力法、主推力法、综合位移法和富余位移法对卡子湾滑坡在不同水位下的稳定性、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卡子湾滑坡破坏面积比为0.65,对应的稳定系数表明,卡子湾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千将坪滑坡.建立滑坡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库水位上升和降雨过程引起的千将坪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对千将坪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库水位上升和降雨条件下的滑坡位移场和塑性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千将坪滑坡的整体变形破坏机制.  相似文献   

7.
梁宇  严磊  苏培东  邱鹏  龙伟  汪意凌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4):14500-14507
溪洛渡库区河口滑坡位于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东南岸坡上,永善县城至大兴集镇、莲峰镇公路横穿滑坡。滑坡一旦失稳将切断两个镇的生命线,甚至对库区形成危害。论文在现场地质测绘、勘察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口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河口滑坡是一个大型深层岩质滑坡;变形特征上可分为强变形区、弱变形区和松弛区;破坏模式上可分为前缘倾倒破坏模式和中后部滑移破坏模式;滑坡整体变形模式为倾倒-滑移-拉裂-剪断模式。滑坡主要影响因素有库水作用、地质构造、卸荷作用;河口滑坡若继续在库水作用和卸荷作用的影响下将继续变形。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北景乡弄冲屯滑坡的地质环境、变形破坏特征、形成机制的分析,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及滑坡推力计算。通过计算和调查,对滑坡采用的防治措施为桩板墙加外围和坡内截排水,并加强滑坡的雨季监测。  相似文献   

9.
周家滑坡位于卡拉水电站上游,具有变形大、方量大、破坏迹象明显的特征,若出现滑坡失稳,可能将造成涌浪、堵江和水库淤积等灾害,威胁大坝施工期及运行期工程安全及环境安全.本文基于lasso-Random Forest(lasso-RF)、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方法,依据滑坡现场原位监测数据,对周家滑坡进行了诱发因素相关性及变形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家滑坡变形与降雨的相关性大于地震因素,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且降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具滞后性;滑坡B1区的表观位移与深部位移相关性较强,滑坡具有整体滑移特征,应当加强对B1区各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泻流坡滑坡位于武都区白龙江右岸滑坡聚集区,属典型滑坡-碎屑流灾害,2020年8—10月高位滑源区发生持续变形破坏,严重威胁坡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综合运用位移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详细阐述了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过程,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滑源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碎石土+千枚岩"的二元结构、逆冲断裂的影响是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多次地震为滑坡变形提供了结构基础,降雨入渗造成滑带软化、滑体自重增大等导致滑坡变形破坏。变形区主要为滑源区左侧中下部和右侧次级滑坡,经历两次加速变形过程,位移监测曲线呈阶跃型,属蠕滑-拉裂型推移式滑坡。滑坡处于蠕滑状态,亟须开展综合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11.
重庆黔江汽车东站滑坡是前缘人工开完及后期降雨综合作用下发生滑移变形的典型.通过滑坡特征、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敏感性系数分析:坡脚开挖为滑坡滑动提供了临空条件;降雨等地下水渗透是滑坡变形破坏的激发因素;影响因素(ψ)的敏感性系数明显大于C的敏感性系数.在此基础上对滑坡采取抗滑桩支护及地表截、排水措施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选取了四川宣汉县某典型滑坡进行研究,现场详细调查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描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变形特征、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机制,并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了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滑坡自身特点,针对性提出了防治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汉源新县城有色金属厂滑坡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滑坡的区域地质环境及滑坡的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滑坡形成原因及变形破坏机制,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分析滑坡的稳定性,为滑坡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家沟滑坡是崩滑堆积体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小型土质滑坡,其运动形式为牵引式滑坡。在强降雨的诱发作用下,滑坡前部首先产生强烈变形并滑动,致使滑坡后部因失去支撑而开始缓慢变形,严重威胁坡脚居民和潆盘公路过往行人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其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桩板墙+地表截排水+裂缝夯填"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蒋家湾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分析表明:此滑坡是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老滑坡,在降雨、修路挖方等情况下诱发新的变形,但通过地质过程机制分析,滑坡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仅局部有表层溜滑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兰州市桃树坪滑坡及所在边坡区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桃树坪滑坡灾害体的分布特征、稳定状态、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及其变形破坏过程,针对该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机理、灾情及威胁现状,提出对滑坡体的应急治理工程措施,并对治理工程进行了施工设计,最终消除滑坡对其前缘和后缘坡顶居民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高治滑坡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分析,选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治滑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稳定状态。由于严重威胁民居安全,根据其发育特征和变形破坏机制,指出有针对性的设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降雨是滑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发因素,回头沟滑坡位于广元市朝天镇双河村,是典型的降雨诱发的顺层岩质滑坡.在研究了回头沟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7.23”降雨过程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论述了滑坡-堰塞湖灾害链效应,分析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做了工程地质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回头沟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泉沟西南滑坡是超深层特大型碎石土老滑坡,在前缘局部塌滑、冲沟加剧发育以及降雨等诱发作用下,其存在破坏失稳可能性,严重威胁舟曲县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其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表截排水+锚杆框架+谷坊坝”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降雨和地震作用是诱发滑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其不仅会对滑坡体本身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滑坡体上部的重点线性工程变形甚至破坏,因此,有必要分析在不同影响因子作用下的滑坡失稳规律.本文以巧家县白鹤滩镇白泥沟大桥滑坡为例,首先,分析了其变形特征及其对上部桥墩的影响规律;然后,利用GeoStudio软件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和位移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桥墩各监测点桩顶位移累计增加,且各条曲线主要呈现“阶跃式震荡增加”特征,并在第330 d发生了一次较大的突变,这说明滑坡变形主要发生在滑坡体的中部;影响白泥沟大桥滑坡稳定性的最主要工况为地震工况,其次为连续降雨工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