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可信嵌入式系统中,嵌入式设备启动过程的安全是运行状态安全的基础,因此提出了一种可信嵌入式系统安全启动方法。针对可信嵌入式系统中的嵌入式设备原有硬件结构不改变的情况,在嵌入式设备上电后进行交互验证,然后再利用SHA-1模块对启动过程中的程序代码进行完整性度量。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SHA-1模块功能可靠,能够应用在可信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完整性度量,从而结合系统上电交互验证过程实现嵌入式设备的安全启动。该方法能够保持现有嵌入式设备的原有硬件结构不变,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基于服务器的三阶三路主动防御方法.该方法在保持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利用服务器主板已有的接口进行扩展设计,达到服务器基础平台防篡改和防攻击的目的.该方法确保可信平台控制模块(trusted platform control module,TPCM)可信根首先上电,度量启动代码及环境的可信性和完整性,并在服务器启动过程中进行可信链的传递.若检测到启动程序和配置数据或平台环境遭受攻击,则根据预先写在TPCM内部的安全策略让服务器进入受控非可信工作模式或阻止其上电等.操作系统加载后,运行应用软件过程中,实时动态保持计算机的可信运行环境,直至系统关机.实现服务器基础平台的全生命周期主动防御.  相似文献   

3.
针对可信计算组织TCG的信任链无法保障软件运行时动态可信的问题,对该信任链进行拓展,提出了基于SVM的软件行为可信动态度量代理,在信任链把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后,继续对其进行完整性度量,然后由度量代理对平台应用软件进行评价,通过对运行过程中的软件行为迹的监测,实现了软件动态行为可信证明.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高效实时地检测出软件异常,确保了平台软件运行时可信.  相似文献   

4.
基于条件谓词逻辑的可信计算形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可信计算应用的不断发展,针对可信计算的形式化分析理论将成为可信计算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深入研究可信计算相关技术、信任链建立和信任传递过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条件谓词逻辑的可信计算形式化分析方法。通过定义不同的谓词和推演规则,并在谓词逻辑中添加可信性的影响因素作为约束条件,实现对可信计算信任模型的形式化验证。利用提出的方法举例对可信计算平台安全引导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委托受限的安全引导过程。结果表明,基于条件谓词逻辑的形式化验证方法,能够清晰、有效的实现对可信计算信任模型的形式化分析,为可信计算应用模型的设计和完善提供参考。形式化方法的提出,对于丰富可信计算信任评估理论,促进可信计算应用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计算技术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后,对可信的需求便显得迫切而关键.首先简要介绍了可信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研究和探讨了可信计算中居于领先地位的TCPA和微软提出的下一代安全计算基(NGSCB),最后给出了1个简单的基于可信计算的内部网安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环境的可信计算平台共享模型以提高可信与非可信节点混合环境下的整体安全性.模型允许非可信网格节点借用可信节点的可信平台模块及其核心服务以提高自身参与网络协同的可信程度,有助于提高当前网格环境中可信应用的范围.在模型中同时设计了远程协商协议、密钥迁移协议、验证和证明协议来解决共享过程中的交互问题.分析表明使用本模型可以平衡网格的安全性与代价,降低可信计算应用的门槛.  相似文献   

7.
针对普通嵌入式设备引导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分析Marvell公司的PXA微处理器的基本特性和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可信计算思想,加入可信密码模块(trusted cryptography module,TCM)和可恢复性机制,设计了一种基于PXA微处理器的可信引导方案,并将其应用到移动警务终端。该方案确保了设备在启动过程中的完整性,有效地防止了程序被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可信计算需要保护运行时完整性度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体完整性标识动态调整的完整性保护模型.基于Biba模型的严格完整性策略中主体访问的历史过程和客体的完整性标识,通过安全规则对主体的访问范围进行动态调节,以提高模型的可用性.最后,通过无干扰理论对模型的安全性进行了证明,从信息流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干扰关系上,验证了完整性保护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单点信任传递技术无法应对云环境多节点动态信任问题,提出云环境并行信任传递机制.该机制根据可信计算技术思路,结合云计算工作模式与新特点,将信任划分为静态信任和动态信任,分别给出静态信任根和动态信任根定义,将二者整合形成云执行环境的可信基,静态度量与动态度量有机结合,并行传递信任,将信任从可信基逐级扩展到用户应用资源.经过信任规则谓词逻辑形式化推理,证明了该机制信任扩展正确、有效.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机制可达到系统完整性保护目的,系统性能开销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可信增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USB-KEY的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可信增强方案.该方案能够帮助用户在现有计算机系统上获得和可信计算机几乎相当的安全保护,方案中开发的各种信任链软件和安全协议栈与现有应用系统保持兼容,并能很好地迁移到将来的可信计算平台当中.探讨了基于USB-KEY对通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可信增强的若干问题,并构建了一个原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可信增强的改造方案不仅成本低廉,实施方便,而且能够确保系统被授权使用,有效抵御病毒和木马的攻击,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计算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云计算环境下隐私保护方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云计算中的用户隐私保护问题是云计算安全应用的挑战之一。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案大多面向用户可用数据的保护而忽视了个人身份信息的保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文首先针对可用数据保护提出基于二次混淆的隐式分割机制;同时针对用户身份信息的保护提出基于可信服务器的云存储架构,实现数据存储和用户个人信息管理隔离。云服务器利用可信服务器提供的存储认证码判断用户的存储权限,用户的身份信息存储于可信服务器。安全分析表明:该架构能够隐藏存储在云服务器上的数据子块的特征,并且能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实时状态的可信度量,针对无线Mesh网络的多跳特性,将可信度量分为启动状态度量和运行状态度量两步来实现.启动状态度量使用存储在平台配置寄存器中的Hash值来进行运算评估,而运行状态度量则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度量评估当前运行程序的信任度.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证明了在无线Mesh网络中该可信度量模型性能良好,可以有效检测出网络中状态不可信的节点,同时存在低于10%的误检率.  相似文献   

13.
可信密码模块是以我国研发的密码算法为基础,结合国内安全需求与产业市场,借鉴国际先进的可信计算技术框架与技术理念自主创新研发的.本文中首先对可信计算平台密码技术方案和国际可信计算组织规范在密码算法、授权协议和密钥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基于可信密码模块,提出的基于隐藏属性证书的远程证明方案,用属性证书代替平台配置信息,不仅能有效防止隐私性的暴露,而且可以在系统升级和备份过程中完成可信检测,提高了实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童辉 《科技资讯》2013,(32):25-26
将可信计算引入到移动电子支付系统中,是一条有效解决移动电子支付设备安全问题的新思路。本文首先对可信计算的体系结构进行介绍,之后对在传统可信计算平台上构建适应移动环境的新型嵌入式可信平台模块进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其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实现,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的支付环境。  相似文献   

15.
借助可信计算的密码学服务、完整性度量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平台模块的文件传输备份协议,该协议包括四部分:共享密钥的建立,发送方传输数据,接收方存储文件和源文件的恢复,保证了密钥以及信息传输与存储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信平台模块的引入真正提供了一种全面的高可靠性文件备份技术。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兼容工业规范的嵌入式BIOS设计EmBIOS,支持嵌入式系统运行MS Windows等操作系统。以中断服务为单位,对全系统模拟器BIOS进行划分可得到中断服务例程集。将中断服务例程集扩展、移植到传统嵌入式固件环境,EmBIOS既能利用现有嵌入式固件初始化系统,又可提供桌面操作系统所需中断服务。EmBIOS正确性和兼容性在PKUnity86 FPGA原型系统中通过运行典型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得到了验证,并应用于真实芯片系统。实验表明,EmBIOS具备可移植性,并能提供与商业BIOS相当的启动速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纯软件安全防护的不足,提出了遵循可信计算技术及国家可信密码模块(TCM)接口规范的嵌入式可信安全模型(ETSM)可信计算平台框架。围绕着可信计算核心内容-密钥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ETSM的密钥管理体系结构,将密码算法(或密码引擎)、密钥管理功能、随机密钥的生成等植入到ETSM硬件环境。设计并实现了ETSM密钥管理体系结构中基本的管理功能,给出了双端口密钥缓存管理、外部密钥存储管理方案。独立的ETSM模块与PC主机构成了异构双处理系统,PC主机通过PCI接口与ETSM快速通讯,完成对敏感数据或文件的加解密任务,并将相关的密钥保存到ETSM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以保证加密后数据的安全性,提高了本异构系统的可信性,满足了可信计算平台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秦海虹 《甘肃科技》2009,25(15):18-20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进,需要建设一套技术先进、符合可信计算思想的电子政务设计和实现体系,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办公效率。可信计算的主要思想是引入安全芯片,并从系统内核层到应用层都构建信任关系,建立相应的信任链,利用可信关系实现系统的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和自我恢复的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系统结构设计和实现方式,并着重论述了利用指纹识别技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控制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甘肃省委电子政务和信息门户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多种信息系统中,将虚拟化技术与可信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保障系统安全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基于可信平台模块(TPM)的可信系统存在着系统信任基础不明确与数据迁移计算开销大的不足.本文应用便携式可信模块(PTM)信任模型,基于Xen虚拟化平台提出了一种客户端可信虚拟化平台方案——OASIS,设计并实现了OASIS平台结构、可信启动信任链建立方法及数据迁移机制.本方案具有灵活高效、以用户为中心的特点,使用PTM作为系统信任基础,为用户提供个人化可信计算环境,为用户在多平台间漫游的应用场景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原型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为更全面系统地度量软件的可信性,根据客户对软件不同的主观需求将软件的可信性建立在各类证据之上,建立了一个基于证据的度量模型。模型根据系统安全保证的成功经验将可信性度量分成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定义相应的软件可信声明。通过可信架构分析,围绕可信声明收集建立证据和论据。综合收集到的信息,使用目标结构化表示法(goal-structuring notation, GSN)生成软件可信案例,由案例中声明是否被充分证明作为标准来度量软件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