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贵州西部茅口组石灰岩地层广泛分布,岩溶发育强烈。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试验和钻探等手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贵州西部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发育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具有不均匀性。平面上呈现研究区中部的六盘水区域岩溶发育十分强烈,西部的威宁地区发育相对较弱的规律;垂向上呈现随着茅口组灰岩埋深的增大,岩溶发育程度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贵州西部岩溶区重大工程建设、岩溶灾害的治理及岩溶地质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庆城市滑坡及崩塌的发育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重庆城市滑坡、崩塌与地质构造、岩性、地貌、暴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总结了重庆城市滑坡、崩塌的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滑坡、崩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已查明滑坡灾害点59个、崩塌灾害点22个,其控滑结构面以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黄土土性差异面及节理裂隙面为主要结构面,滑坡的动力学特征以蠕滑缓动滑坡为主,影响滑坡和崩塌灾害形成除了地貌一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是造成滑坡和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分别提出了监测、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生物工程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安顺市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由于特殊地质环境条件,随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地质灾害频发。本文总结了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其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以典型案例分析其崩塌特征、形成机理、运动路径及治理措施。在这种近乎水平岩层含软弱夹层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崩塌具有规模小、带状发育、隐蔽性强、危害大等特点。提出相应防治建议,积极采用新技术配合调查及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Ms)7.0级地震,震中据九寨沟景区仅5 km,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景区正常运营。通过对景区则查哇沟两岸8处重大崩塌灾害点深入调查,统计分析崩塌(危岩)规模、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景区的地质环境,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及地震对崩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多发育中、高位崩塌,低位较少;中、高位崩塌具有"归槽效应",形成的崩塌流呈面状破坏,危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防治景区震后崩塌灾害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碎屑岩分布区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而崩塌地质灾害往往容易被忽视。通过对碎屑岩崩塌孕育条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碎屑岩分布区崩塌的防治工作。本文以云贵山崩塌为例,运用地面调查、遥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分析其地质灾害特征、运动特征及孕育条件。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碎屑岩崩塌孕灾条件进行了总结。结论显示,云贵山崩塌为小型崩塌,破坏模式多为倾倒式,影响范围112 m以内;陡峭的地形、硬岩夹软弱夹层组合、近水平斜坡结构、差异性风化是云贵山崩塌的主要孕育条件;碎屑岩崩塌孕灾条件中地形地貌、特殊岩性组合及软硬岩接触面的揭露情况对碎屑岩崩塌孕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细沟发育过程中的溯源侵蚀与沟壁崩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实验中降雨前后坡面的地形变化计算了细沟发育过程中溯源侵蚀和沟壁崩塌的产沙量.计算结果表明,溯源侵蚀是细沟侵蚀的主要产沙类型,其产沙量可占到细沟总侵蚀量的50%以上,沟壁崩塌的产沙量相对较小,且波动不大.其原因在于,溯源侵蚀量主要受沟头以上来水量的控制,而沟壁崩塌则与沟壁坡度的关系密切.此外,还利用地形变化与输沙率两种不同方法对产沙量进行了比较计算,在消除坡面沉降的影响后,两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昭通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是数量多、密度高、变形模数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滑坡平面形态典型,剪出口较高,以牵引式为主。地形上山高、谷深、坡陡,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匙,潜在危害严重。诱发滑坡的因素清楚,新滑坡与暴雨、不合理工程活动关系密切。空间分布上主要沿江河两岸及构造线方向;时间分布上集中于雨季。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震中区崩塌发育规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研究区为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是研究地震崩塌最为典型的区域。通过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的成果,分析震中区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揭示了震中区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区内崩塌灾害在平面分布上,主要沿水系沟谷两岸呈线状分布,并且多位于断裂带的上盘;剖面分布上,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断层错动方向效应。斜坡坡形、坡向、坡高、坡度以及岩性是影响斜坡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区内崩塌失稳机制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相似文献   

11.
贵州黔东地区中-下寒武统凯里组主要由粉砂质泥岩,页岩及灰岩组成,富产三叶虫,其中台江八郎乌溜-曾家岩的凯时组含著名的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早寒武世台江生物群,2001年成为国际中-下寒武统层型界线候选部,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科学和实用意义。就我省黔东地区凯里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环境等进行研究及总结,亦确认黔东凯里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2.
宝兴县潘族组崩塌位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省宝兴县,地震诱发多处危岩体崩塌失稳,造成崩塌滚石地质灾害。受地震效应作用,危岩体后缘拉裂隙逐渐被贯通,形成抛射型崩塌模式。滚石运动路径主要受滚石形状、起始运动方式、坡面特征和坡体形态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查滚石与坡面碰撞留下的地质痕迹,真实复原了滚石运动路径。依据坡度、...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关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以滑坡和崩塌为主.调查与数据统计表明,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系成因的松散土体中;崩塌多发生在碎屑岩、碳酸盐岩构成且地质构造发育的陡坎、陡崖部位;大气降雨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多雨年份和每年的雨季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季节;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17年“8.8”地震导致九寨沟核心景区发育数以千计的高位或极高位崩塌灾害,造成自然景观及旅游设施严重损毁。震后三年以来崩塌仍表现出较高活动性,为九寨沟震后恢复重建与生态治理等带来更大挑战。本文基于地震前后5期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多年实地调查、遥感解译与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崩塌空间聚集趋势及发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崩塌发育具有空间聚集效应,在0-5.6 km范围聚集性显著,但震后三年内的总体聚集趋势变化不大。此外,崩塌显著分布于高程2800~3400 m与30°~55°的陡坡段,地震触发与震前重力诱发崩塌多分布在北东-南的优势坡向,岩性上集中分布于石炭系与石炭二叠系的厚层坚硬碳酸盐岩地层。本文成果对九寨沟崩塌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具有积极意义,可为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王星  吕东 《贵州科学》2023,(4):70-73
新屋场崩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步发展形成的,其形成机制为压致拉裂式倾倒。通过对成灾机理的分析、不同暴雨频率下稳定性及危险区范围预测、不同暴雨频率下的易损性计算得出新屋场崩塌在20年一遇暴雨工况下其风险性为“中风险”;在50年一遇暴雨工况下其风险性为“高风险”。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黄土崩塌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佳睿  武雄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0):3799-3807
黄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搬运堆积的一种弱胶结、非饱和、多孔隙的第四系沉积物。中国黄土覆盖面积广,厚度大,位居世界之冠。然而,黄土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位于黄河中游东部、华北平原西部的山西省,是典型的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形高度变化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因此,探究该地区黄土崩塌影响因素进而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对研究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以及预防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收集整理了山西省194处黄土崩塌的数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崩塌易发育于直线型坡和凸型坡、坡向为180°~270°的向阳坡、坡高为5~40 m的斜坡,以及坡度大于60°的斜坡。黄土崩塌的发育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多发生在雨季(7~8月)以及冻融季(3~4月);多发生在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4点;人类工程活动越强烈的地区,黄土崩塌越是易发,越是集中。  相似文献   

17.
在收集大量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杂多县萨呼腾镇北部山区发育的乳日贡沟泥石流沟的地质环境条件、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内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分析论证了乳日贡沟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科学地计算了50年一遇的泥石流流量、重度、流速、冲起高度、冲击力和弯道超高等泥石流流体力学特征值,最终提出了"以拦挡+排导并重、生物工程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案,为杂多县萨呼腾镇乳日贡沟泥石流灾害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大量实地调查样地资料,对贵州喀斯特灌丛群落进行组平均法的数量分类,将贵州喀斯特灌丛划分为13个类型,并对主要类型的生境条件,群落特征及分布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州某机场初步勘察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整个场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成因机理。场区构造相对稳定,多发育揉皱、压性小断层,场区地表溶蚀现象明显,发育的溶沟溶槽、漏斗、落水洞的展布走向基本与构造方向和优势节理方向相近。而钻孔揭露地下0.5~20 m范围有透水性差的薄层泥岩,该地层下部岩体相对完整,由此可以推断,隔水层以上岩体在水流作用下,沿岩体节理、裂隙溶蚀现象明显,地表岩溶发育,在该隔水层之下,岩溶弱发育。场区虽处Ⅲ级剥夷面上,地表水流除沿岩体裂隙下渗外,绝大部分水流沿地表向地势低洼处径流,而后通过溶斗、落水洞等统一向侵蚀基准面排泄,无大面积积水区域。总体来说,场区以垂向岩溶为主,隔水层表面多发育横向小型溶洞,隔水层上下溶蚀差异较大,钻探过程中未发现厅堂式溶洞,因此场区出现大规模塌陷灾害的可能性很小。研究结果不仅为详勘提供了基础资料,对后期机场的设计和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赤水地区天然气储集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的好坏直接受到碳酸盐岩层中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钻探结果证实:凡是裂缝发育的地方,就是天然气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带。本文利用构造分析方法,对赤水地区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构造与裂缝之关系,探讨裂缝在本区发育的期次、性质、分布状态和分布范围,为本区天然气进一步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