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中遗留下来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民族武术精神的根源。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现阶段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发展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具有教学传承的意义,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学生承担着复兴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是民族的精髓。在大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对继承中华文明传统,弘扬武术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教学既发扬了民族传统特色,又丰富充实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对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的权益保障与价值发掘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制度是传统武术权益保障和价值发掘之间最有效的衔接机制. 我国传统武术面临着侵权严重、无人传承等问题,其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被忽略.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厘清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现行传统武术知识产权保护所遭遇的制度困境,并提出以"类型"为基准的著作权-商标联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华传统武术与宗教文化广泛联系的客观实际,立足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多维视角,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传统武术的宗教文化依托进行研究认为,融合了巫术、宗教文化及部分民俗的苗族宗教文化曾在苗族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为苗族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依托。宗教文化对苗族传统武术发展环境、武术技击动作、套路、功法及武术风格的形成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苗族传统武术习练心理及武德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质量,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举措,对教学目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行深刻思考,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评价掌控上都要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6.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军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使我国武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正常发展轨迹,却也促进了"武术"下移民间的步伐。也正是基于武举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中华武术文化传统武学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董宇  李卿 《科技信息》2013,(20):324-324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其传统武术也是竞技武术的起源,是老拳师在不断探索中所创的拳种。南北拳术其运动风格和特点各有不同,南方多以拳法为主,而北方多以腿功为主,这就形成了南北拳法的强烈对比。如何将南方传统武术蕴含的文化内容以及其中的博大精神引入北方,现已成为武术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北拳种的文化内涵、运动特点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更好的使我国传统拳术得到人们的认识,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特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能够丰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中融入传统武术的必要性,传统武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然后基于高职体育教学实践提出传统武术的教学策略:优选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创新传统武术教学形式,改进传统武术评价方法,加强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以期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陈思君 《科技信息》2012,(36):I0167-I0167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然而受国家政策干预、西方文化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转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正逐步被边缘化,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是我们当代武术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佛山是我国南派武术重要的发源地,佛山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依托佛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区域优势,推进地方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进校园、进社区,在大学生中开展佛山传统武术活动,从而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规范,达到强身健体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这对推动佛山创文建设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楠 《科技信息》2010,(20):287-288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然而在近代由于国家政策的忽视,东西文化的碰撞,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等多种因素,传统武术逐渐流失,保护和发展传统武术是我们当代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刘宏生  罗刚 《科技信息》2012,(22):469-470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灌溉的两朵奇葩,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理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发掘中华武术与中医典著的文化精髓,论述中华武术与中医在文化方面具有同源性且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菏泽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促进菏泽市武术的发展,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州民间文艺表演是徽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观的呈现形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和全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武术技击能力持续弱化的现实,析缕其技击能力弱化的原因,提出消解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主要受传统文化"中庸"思想、西方文化侵入、社会环境改变、传统武术门户之见及传承中的"传不尽"等因素的影响.消解策略:破除传统鄙俗,正确认识自身;坚定文化自信,展现自身魅力;开启技击竞赛模式,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制...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技法的传承人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承实体,不仅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传统武术发展世代相传连绵不绝的坚实力量与纽带。现阶段传统武术所面临的窘境与困惑,其传承人也面临的时代危机,如何对传统武术传承人进行保护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析梳理.研究发现: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主要是靠传统武术特有的活态传承方式;习武者在"术"与"道"之间的追求,是武术修炼过程中通过"体悟"才能领悟的;武德是古代朴素的道德观,是在武术发展传承过程中人们自觉形成共识,武德对各个时期武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武林大会”的成功播出,促进了传统武术商品价值的开发。在商品社会,传统武术与竞技体育一样具有商品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传统武术的商品性,并对“武林大会”商业化发展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最后分析了“武林大会”在还原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推进中华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