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震等考据学家对明代空谈义理之风不满,率先主张“以情代理”;随后凌廷堪在其基础上提出“以礼代理”,反对舍礼言性,并对尊礼的荀学思想大加赞扬,试图变革空疏学风。荀学本身无论内在理路还是学术气质也都符合乾嘉学人对考据的重视,这些都是荀学在清中期受推崇的原因。总体而言,乾嘉时期礼学与荀学呈现双向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儒学向“实”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的思想体系中,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礼学思想其内容丰富而深邃,从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实践,可认知礼是修身之道,相处之道,为政之要,礼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其实质是仁心和敬让。从当今社会道德伦理需要出发,礼的当代价值体现为它是行为的准则、文明的基础、道德评价的依据。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早期经权思想是关于道德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反经行权”思想,并开解决传统道德悼论之先河。王船山巧妙地将儒家经权思想运用到解决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上,认为在礼用方面经权思想非常必要,提出了“因礼以达权”与“权伸而不损于礼”以及“循礼之经”与“行礼之权”的方法论思想,并认为道德悖论解决的尺度是“求其称”。船山运用儒家经权思想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道德悖论的问题,并将传统经权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实现了礼之经权思想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陶冶业为人们广泛熟知,在《荀子》当中,对当时的陶冶发展也有较多记述。《荀子》中的陶冶书写既是关于陶冶生产、流通、器型的历史记载,更是汇聚陶冶启发意义,对荀子礼制思想进行具象化阐释的过程和工具。在论及礼制起源时,荀子就借助陶冶埏埴现象,解释并佐证了礼制起源于“圣人之伪”的因由。通过对《荀子》中陶冶流通和陶礼器记述的观察,更容易理解荀子的礼法治国论和礼器使用观,从而为更完整理解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线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颜蓓 《科技信息》2009,(14):220-220
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恰恰又是文化发展和变化的最佳时期。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就在这个时期随着其他文化的发展与渗透而得到提升。不同阶级的各家学派思潮兴起,他们对音乐的各种问题、现象、作用展开了社会性的辩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儒”、“墨”、“道”三家的争论,他们的“争论”也就形成了先秦时期的主流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与庞籍的交游历程反映了两人既是长晚辈又是朋友,既是上下级又是亲人的密切关系。展现了庞籍一生的沉浮对司马光仕途升降的重要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司马光良好的童蒙教育和艰难的从仕过程,以及武臣庞籍的文人喜好和文士司马光的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7.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8.
清代秦蕙田历经三十八年,完成了一部洋洋数百万言的礼学巨著--《五礼通考》。其编撰有资料丰厚、工作扎实、集思广益三个思著特点。《五礼通考》在资料江集、体系建立、具体论证等方面都能博采众长,其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礼学成果,确实可称为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著作。  相似文献   

9.
先秦礼学与我国早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早期文学的生存、传播与发展。通过考察发现,先秦礼学影响着早期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结集,两者之间在传播与文本诠释上具有互动式的双向影响,先秦礼学思想影响着早期文论思想的形成,并对后世文论思想的形成产生延续性的影响。厘清先秦礼学与早期文学生存状貌的关系,有助于彰显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失和拓展空间,开阔学术研究的宏富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礼”字的形体分析并引用各种史料,论述了礼起源于古代的祭神活动、礼不可能为周公始创。但是,周公确实对礼作了加工改造,以“德”来丰富“礼”的内容,以“德”来解释殷亡、周兴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周公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对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司马光对晋初服丧期限的二次争论的评论的内容分析,揭示其政治思想上的保守性。并根据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书中的全部评论的观察,其关于历史事件评论的选择有严重倾向性,特别是普通百姓、妇女遭受残杀、迫害,均不予置评,揭示其史观的双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史记》问世以来,就以“实录”著称,“不虚美,不隐恶”俨然已成其代名词。为了使历史的真相不被轻易掩埋,司马迁在写法上格外做了一些研究,采用了很多看似矛盾的写法,如宁编史,亦要申正;借迷信,以表憎恶;露破绽,以揭隐情;“口是心非”,以彰性情;引议论,以呜不平;筛选材料,以抒己见等,彰显了这位史学大家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16.
就世界范围而言,纷繁复杂的中国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历来为中国统治者所注重的饮食礼节也是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内容,其中的缘由不外乎中国的饮食之礼在一开始就具备了一种施报功能。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尊师重教是师生关系的第一准则,学生尊敬教师,服从教师。近现代师生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师生之间严重对立到“教师中心论”,再到良师益友的关系。但目前,高校师生之间出现了部分的畸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校园礼文化教育缺失。因此,高校应加强礼文化的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礼制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结合点.五代乱世,虽于礼制极少创设,却处在唐宋两代礼制高峰之间,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关注.嘉礼,是古代礼制中重要的一种,在古礼中变化最大,内容也非常复杂.由于五代时期史料缺乏,又极为分散,故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勾勒出其基本面貌,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史记 》反复表现的主题之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无数个悲惨壮烈、可歌可泣的复仇故事。《 史记》中有浓烈的复仇情结。司马迁复仇情结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李陵事件的影响 ,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响,战国士林之风的影响,个人心理与性格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