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在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长恨歌》主题取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的有三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文本结构、创作背景和导致其主题复杂性的三个原因的探讨,试图论证《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从而指出,推崇“讽谕说”者,是在怒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然而对于它的主题思想及评价认识极不一致。解放以后学术界展开过几次热烈的争论,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分歧还很大。去年各种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张安祖同志的《关于<长恨歌>的新探索》(《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王拾遗同志的《论<长情歌>的主题思想》(《宁夏大学学报》八○年第二期)、张红同志的《<长恨歌>主题重议》(《南开大学学报》八○年第六期)、王景霓同志的《<长恨歌>主题试论》(《学术研究》八○年第六期)等,就是各执一说。为了展开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我院中文系七七级学生结合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对《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进行了一次热烈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不少材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把阅读研究的心得写成文章,这里选择了六篇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发表于后,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也期望我院的学术空气更加活跃。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长恨歌》主题之争,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讽喻说与爱情说针锋相对,双重主题说则试图将二者协调起来;此外,有的论者运用新的理论,从新的视野,对《长恨歌》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6.
自居易的《长恨歌》在当时一出现,就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口传诵。历久不衰,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因而成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遗憾的是,这一名篇的主题是什么,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二)是这样介绍《长恨歌》的主题的: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对其主题的解读历来多有分歧。重读这篇经典及其与之有关的《与元九书》、《霓裳羽衣歌》、《江南逢天宝乐叟》等作品,从其中的"长恨情结"、"世俗情结"、"霓裳情结"和"盛世情结"入手,对于明确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寻绎内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了解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动机是探求其主题的关键,而了解白的创作动机,最好看看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评价。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将自己所作的诗篇编集为十五卷,分了类,并在当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0.
剖析《长恨歌》的真正主题,认为《长恨歌》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和评价,而是借前人的悲剧,抒发诗人自己的痛苦与深情。由于诗人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爱情遭遇,"长恨",其实是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和歌颂。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不少的文艺作品是存在着两个主题的,关键在于,《长恨歌》中是否有爱情与讽喻同时存在的休现,我们如何解释这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15.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7.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我赞同爱情说。这是一首抒情的叙事诗,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方法,主要从同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受情悲剧故事的描写,歌颂了他们忠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看法和追求。分析任何作品,首要的是从作品本身出发。我们知道,《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作品中所描写的唐明皇和杨贵妃,不是历史上的人物,而是经过加工、改造了的艺术形象。所以,我们要把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19.
正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长恨歌》谈到温泉,就不能不提到陕西西安临潼的华清池。提到华清池,人们又不免要联想到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长恨歌》中,有关温泉的描写虽然只有了了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系美善的二律背反。由善偏向美,是白居易所处时代的社会时尚和许多诗人的普遍心理。就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契机看,劝善不是目的,审美才是目的。白居易对李、杨爱情这一历史题材根据审美需要进行艺术处理。诗人对李、杨爱情生活的表现是描写细腻,宛转陈情,增强美感,而不是“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从审美品位来看,《长恨歌》属于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