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暴雨和干旱(少雨),是贵州经常发生的两种灾害性天气。暴雨的结果是雨水过多,发生洪涝;而干旱的出现,却又使水分供应不足,田土缺水,因而它们常常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利和影响,造成减产或失收。1975年5-8月我们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进行了三个月的农业地理调查,认为暴雨和干旱在黔南州也是两种有严重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现拟作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流域性洪水的形成与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密切相关,而范围广、强度大、历时长的灾害性暴雨天气还是有些共性的。1982年6月和1996年7月资水上游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由持续暴雨产生的洪水,对形成两次持续性暴雨的天气系统和洪水特性作对比分析,寻找其规律,并对资水上游防洪减灾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48年云南6种灾害性天气事件频数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08年云南省123站6种灾害性天气事件频数资料,对全省灾害性天气频数的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和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中以西地区暴雨频数增加较明显;大风、雷暴频数全省显著减少;冰雹频数全省小幅减少;雾频数中部地区增加,西南部明显减少;霜频数大部分地区减少.云南暴雨频数有微幅增加的演变趋势;雷暴、大风和冰雹频数呈减少趋势;雾和霜频数在1990年代前少变,1990年代初至今趋于减少.暴雨、大风、冰雹和雷暴频数具有15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4.
干旱是大同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已成为制约大同市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干旱发生的时间和对农作物影响程度分析干旱类型及干旱成因,总结干旱发生规律,提出防御对策,以利于防旱抗旱,为农业减灾夺取丰收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漳平38年气象资料,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危害人,畜,农作物,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三寒”,暴雨,台风,干旱,冰雹的发生频率,强度,防灾减灾所取得成绩,存在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防治对策,对防灾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冬季暴雨事件的特征及影响天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广西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2003年11月共43年的暴雨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广西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暴雨天气事件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广西冬季暴雨天气事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造成广西冬季暴雨天气事件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支槽东移和冷空气南下共同影响;冬季桂西北难以发生暴雨天气,暴雨主要发生地区位于桂东和桂南;产生冬季暴雨的物理条件与充沛的水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了城市严重内涝,79人死亡,大量人员受灾,财产损失很大。那么,这次的特大暴雨是如何发生的呢?气象台是怎么预报天气的?面对这种灾害性天气,有没有人工干预的可能?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的孙建华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广东大部地处热带纬度,气候本质全年暖热而干旱,但东南亚地区,季风发达,又有台风侵袭,以致全省气候都具有季节性,冬有阵寒,春夏多季风雨,夏秋又有台风暴雨,形成季风热带亚热带气候,冷热雨旱多变而多趋极端,而且本省地域广大,农作、渔作生产种类多种多样,南北、东西、山地、平原、内陆、海岸,气候差别大,所以广东气候复杂,有高温多雨的优越性,也有水、旱、风、冻的灾害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也是变化发展的。按气候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广东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变迁及趋势,同全国大范围气候变动一样,是近五百年来气候波动中的一次小波动,冬冷程度趋重,旱潦交替趋频,但近有和缓;台风趋多,但不大显明;至于本省五百年来气候变迁和灾害性天气的周期性亦与近世纪气候有同一的表现。但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青海气象科技在青海省天气预报与服务和青藏高原灾害性天气分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科技人员发扬拼搏精神,与时俱进,在暴雨洪水、雪灾、干旱的研究、预报与服务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承担的《青海省干旱监测、预测、评估与服务系统研究》和《青藏高原暴雪成灾的规律、机制及预报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分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2.准确预报了1996年和199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暴雨洪水灾害,并及时发布灾害警报,使灾区居民得以提前撤离,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事后受到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表彰和嘉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在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预防治理沙尘暴的对策,指出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德州市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德州市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德州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减少、雾霾日数增加、酸雨加重,短时强降水和特大暴雨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气候变暖,呈干旱化趋势。亟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防汛、农业干旱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的建设,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渤海湾畔,为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于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大港地区1986—2012年灾害性天气(暴雨、大雪、大风、大雾、高温、低温、冰雹和沙尘暴)个例库系统,提供大港地区历史时期内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高低空天气图和地面天气图、天气学分析文本等查询功能,可为大港地区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提供技术支撑,为大港地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榆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侧,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气候敏感区,各种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因干旱、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和由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70%以上。榆林市气象局始终把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放在第一位,把事关社会公共安全的关键性、灾害性和转折性天气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对建国以来,我市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在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统计德化县历年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文件中逐日降雨资料,分析该县暴雨的时间分布、强度特征以及暴雨发生的主要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德化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雨季和台风季是暴雨的多发期,暴雨发生次数占全年的85.2%;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年代变化,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最多,无论是暴雨的次数、强度都明显增加,尤其是大暴雨日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后,年暴雨日数时多时少,干旱和洪涝交替呈现,极端气候事件明显。不同等级的暴雨出现的频率差异大,暴雨占84.3%,大暴雨占15.4%,特大暴雨占0.3%。上述结果有助于提高德化暴雨预报的针对性,为防汛预警提供气候背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低通滤波器分离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的运动,对云南罗平地区的一次单点性暴雨过程的各种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天气尺度的系统为次天气尺度的系统提供了暴雨发生的适合的环境场,而次天气尺度的系统是导致罗平地区单点性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夏季灾害性天气发生较为频繁,也是自然灾害中对群众影响最大、造成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季节.本文通过分析夏季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对阶段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为减少夏季灾害性天气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了2006年丽江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CC)投入使用以来观测到的59次强对流灾害天气过程的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了造成短时暴雨和冰雹的雷达各产品特征,初步得出:①触发丽江强对流天气的环境风场;②强回波在雷达速度场中切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与强对流天气的相关关系;③丽江强对流天气初生阶段和旺盛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状场、数值场、高度场、垂直累积液态水等指标的特征及其预警临界值;④灾害天气从初生阶段至旺盛阶段回波发展的时间间隔特征.通过分析丰富了丽江周边短时暴雨和冰雹的探测方法,得出部分多普勒雷达研究指标,对滇西北开展灾害性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干热风是农业上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我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部分地区都常有发生。在国外中东和非洲临近沙漠各国及苏联的部分地区也常有严重的干热风危害。这种灾害性天气的特点是高温、低湿和伴有一定的风速,常于夏秋季之间发生,主要对小麦和棉花危害较大。苏联把这种灾害性天  相似文献   

19.
常毅 《甘肃科技》2016,(2):22-23
沙尘天气是大风与沙尘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是一种突发性的高强度自然灾害。为了客观评估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着重介绍了沙尘天气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判定方法,初步测算出沙尘天气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的贡献比例。  相似文献   

20.
以2007年夏季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对象,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对比,表明模式对暴雨落区的模拟是成功,然后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暴雨形成机制在影响天气系统、水汽输送、不稳定层结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都发生中高纬十分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在第一次暴雨过程中,西北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侧的辐合和低层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第二次暴雨过程中,500hPa切变线为其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强烈的抽吸作用为暴雨区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弱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之间形成强烈位势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一次暴雨过程中一直有高通量水汽输入,水汽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股偏南气流合并而成;第二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有台风"帕布"东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与第一次暴雨过程无冷空气作用不同,第二次暴雨过程中由于有弱冷空气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和形成。低层螺旋度正值区与未来12~18h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高层为螺旋度负值区,螺旋度这种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和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