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虑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由碳排放权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三方企业价格决策问题,根据制造商和零售商所组成的供应链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分别建立三方企业价格决策模型,并比较分析两种决策情形的优化结果.理论分析表明:供应链集中决策情形下碳排放权供应商的碳权转移价格、碳排放权供应商利润、制造商与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利润均高于分散决策.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单位碳排放权成本、单位产品碳排放成本、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和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额对碳排放权供应商利润、制造商利润和零售商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环境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给环境资源定价,用市场的手段控制碳排放。采用调研数据,设置3种不同的碳减排情景,模拟计算碳交易市场对经济的影响,以碳排放降低5%为目标,强制减排情景下,所选样本减排成本占估计产值的3.46%(火电和水泥行业分别为4.37%和2.35%);在碳市场情景下,减排成本下降到2.44%,下降率达到29.50%(火电和水泥行业单独模拟计算时成本分别减少23.40%和11.65%)。历史法和基准法2种配额分配情景的区别在于对单个企业影响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碳市场可以降低减排对GDP的影响,降低程度与市场所覆盖企业的数量和企业减排成本离散度有关。技术落后型行业会承担更多减排任务致排放快速降低,而技术先进型行业会更多的购买配额。因配额分配方法的差异,碳市场不仅有"鞭打快牛"效应,也可能会有"劫贫济富"效应。江西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一方面需充分利用碳市场对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减少碳市场的各种不利效应。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二级易腐品供应链,建立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制造商为主导的斯坦伯格博弈模型.当市场需求依赖于制造商的减排技术水平、零售商的促销努力、销售价格以及库存水平时,分析模型最优解的相关性质并设计算法求解制造商的最优减排技术水平和批发价格以及零售商的最优订购时间、订购次数、销售价格与促销努力.利用数值算例验证理论结果并分析相关参数对供应链成员利润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增加碳配额取值有利于制造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增加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则会使制造商的利润降低;碳配额对零售商的利润没有影响但增加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能够使其利润增加;碳配额对供应链的碳排放没有影响但增加碳排放权价格能够减少碳排放;制造商更愿意对变质率大的产品投资减排技术来降低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基于混合寡头垄断模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分别计算了企业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前后的均衡产量决策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讨论了碳配额分配政策与社会福利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混合寡头模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政府对碳配额分配政策做适当的优化可以在不损失环境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社会福利,推广了已有的一些成果,充实了混合双寡头垄断模型下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的社会福利分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碳排放成为法律权利具有正当性。但鉴于财产权取得以及权利客体可交易性等方面与现有权利理论不能兼容,所以单一将碳排放权私权化或者公权化的解释路径都不合适,兼具公私属性的环境权是更好的选择。生态环境部门作出的碳排放配额设计是转承碳排放行政许可和配额市场交易的关键,碳交易市场中流通的是配额而非权利,这一模式对未来发展碳金融以及推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接入国际轨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选择的通过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对标分析的方式,直接、形象的展示水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模式。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免费配额比例平衡点可以使得水泥企业无需购买或者销售配额就能完成企业碳排放履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平衡点时企业需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才能完成企业碳排放量与配额的平衡。本文案例企业的免费配额比例平衡点为93. 08%。同时归纳总结了水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在21世纪遇到的最重大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碳排放分配公平性、合理性也成为了各国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未来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权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立了碳守恒预测模型,将国家平均能源消耗以及每单位能耗碳排量结合起来,转化为对国家能源消耗的预测上.根据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的不同,建立了能源消耗的分类预测模型.根据碳守恒预测模型,预测出2010年到2050年世界碳排放总量将为1512Gt,年均增长率为1.85%.对于碳排放权的分配,考虑到"人均累计排放指标"和"国土面积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同时兼具公正,研究根据这一原则进行碳排放权的分配.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各国共同行动起来采取有效的对策,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是为减缓气候变化而进行国际合作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提出两种综合考虑公平和效率的碳权混合分配机制,并确定碳权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对全球碳权交易情况进行模拟,此外还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不同碳权分配机制对全球碳权交易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制约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本文运用博弈模型、Spence劳动力市场模型和Akerlof"柠檬市场"模型对比分析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关系及信息不对称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号传递十分复杂且困难,企业谎报碳排放需求量及政府不传递分配信号导致一级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分配额度偏高,因此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碳市场的信号传递提供可靠的保证;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碳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导致了二级市场交易不公,通过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构建统一的第三方平台、形成合理的监管机制等方式,提高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相较于欧盟发达国家碳市场,目前我国碳市场正处于地方试点和全国市场并存的初步发展阶段。国际社会碳市场普遍实行立法先行,运用法治手段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碳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客观上存在政策先行、立法滞后的情况。现行碳市场中日常成交量不大、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碳排放配额分配、登记、交易、结算、核查、清缴、披露、监管等过程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违规风险。为此,需要从加快立法进程、加强监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促进全过程控制碳市场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中急需解决的配额分配问题,在对国内外现有4种配额分配方法进行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配额分配方法———产值法和利税法。与传统配额分配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利税法最符合笔者中提出的绩效公平性原则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其次是产值法;但由于国家没有分行业利税能耗数据,因此建议太原市配额分配方法采用产值法。研究成果对推动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在太原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国其他城市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环境扩展投入产出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吉林省2002、2017年区域碳代谢系统网络模型,探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实施下产业部门间的碳排放流动过程,解析碳排放的产业部门关联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吉林省的碳排放量大幅增长,从2002年的2.54×104 万t增加到2017年的4.36×104 万t,其中间接碳排放是吉林省碳排放的主要方式.2)与能源和资源供给相关的部门是系统中重要的控制部门,优势制造业及服务业部门是系统中主要的汇集部门.随着东北振兴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需求,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系统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导,研究期间竞争关系数量下降9.25%,共生关系数量上升6.61%.4)系统冗余度增加,效率降低,稳健性指数从0.32下降到0.31,表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针对常规的历史法和标杆值法对部门间因隐含能源消费转移导致的节能减排责任转移考虑不足这一问题, 基于投入产出法从消费者责任角度建立纳入部门转移责任的配额优化模型, 并以2025年为目标年进行案例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 1) 在“历史+标杆值”法思路下, 中国未来节能减排任务将主要由能源强度削减目标较低的能源供应和原材料生产部门承担; 2) 将纳入部门转移责任的配额优化过程分解为历史性配额补偿和趋势性配额修正两阶段, 设计考虑新冠疫情冲击的弱平稳发展情景, 以部门直接、完全能耗强度为核心指标进行配额优化, 节能减排责任由高度集中于能源供应和原材料生产部门, 向离散制造业部门延伸; 3) 配额优化的主要受益部门是纺织业、造纸印刷和文体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等; 4) 按照部门间配额流动活跃度, 能源、采掘、食品、纺织、造纸印刷、石化、钢铁有色和电气机械等部门可考虑优先纳入用能权市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用能权交易市场的试点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碳税已被提到议事日程。技术创新是减少碳排放的根本,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碳税对工业创新能力影响及机制意义重大。采用CGE模型定量模拟碳税对我国工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得出:总体上,征收碳税会减弱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创新能力,而补贴碳税却能减弱甚至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因此在碳税征收后需给予一定的补贴额度。具体分析,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无需补贴,传统能源密集型部门和创新能力较强部门的最优补贴率均不低于50%,而其他部门仅需较低的补贴率即可实现创能能力的提高。因此,政府在制定碳税征收政策时,在统一碳税税率水平后,需针对不同工业部门制定不同的后续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利用碳排放方法分析了2002—2010年不同能源消费类型和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量是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碳排放强度由于GDP的快速增加,呈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在碳排放总量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年均增长率为14.9%,其中,工业占主导地位,年均碳排放量为51.84Mt;生活消费和第三产业碳排放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23%和3.4%.而在第二产业中,原煤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均碳排放量为31.15Mt.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速率小于GDP的增长速率,导致各年碳排放强度以年均5.2%的幅度下降,进一步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未实现CO2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16.
张艳芳  贾君君 《河南科学》2013,(12):2243-2248
利用Eviews软件分析西安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利用相关模型对西安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碳排放关联效应的分析表明:①西安市的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关系;②产业结构的演进与高级化过程具有碳减排效应;③西安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中存在能源消费增速效应;④产业结构演进对单位产出能耗下降的推动作用较明显;⑤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具有决定作用,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测算产业结构对碳减排的贡献程度,根据2000—2009年的GDP相关数据,在产业结构自然演进情景下,采用因素分析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20年的GDP相关数据,并测算各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及能源强度。结果显示:自然演进情景下产业结构对2020年实现全国碳减排目标的贡献率仅为35.86%。基于产业结构自然演进下无法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现实,拟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情景。比较分析两种情景所得数据,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结合其他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减排目标。该研究为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交易作为促减排的成熟手段之一,量化其对城市生产中碳排放及影响路径对我国未来促发展保生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角度,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对减排效果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方法厘清其中间机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显著降低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并且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可通过提高试点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以提高减排效率。本研究认为未来可以通过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鼓励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引进和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链以及根据其发展需求不同调整第二产业占比以降低碳排放量和降低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9.
楚君  于鲁冀  杨义 《河南科学》2010,28(9):1178-1181
探讨了应用环境基尼系数进行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新方法,在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分配中引入能够体现公平性的影响因子,确定了区域层面水污染物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技术路线,明确了计算的方法、目标和约束条件,构建了区域层面的基尼系数模型,并将该分配方法应用于商丘市水污染物区域层面排污权初始分配,通过对调整后的分配方案与原有分配方案的对比可知,调整后的方案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建立了把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治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模型。运用系统工程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框架构造了二级递阶优化的算法结构,从按15个产业部门编制的经济环境投入产出表出发,研究各部门环保投资占本部门最终产品的比重和各部门对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投资分配,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总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合理比重。文中给出模型可用于工业行业的仿真实例及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