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峡工程左岸岸边厂房坝段抗滑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峡工程左岸厂房1~#~5~#机组坝段位于左岸山体缓坡地段,原始地面高程110~140m,坝基开挖高程原定98m,厂房建基面高程最低达22.2m,致使坝下基岩下游边坡开挖形成坡度约54°,临时坡高约70余m的高陡临空边坡.此坝段为缓倾角裂隙相对发育区,建基岩体内有多条倾向下游的长大缓倾角裂隙和少量倾向下游的中倾角裂隙,构成了高陡边坡沿缓(中)倾角结构面的深层滑动稳定问题,对坝基和高陡边坡稳定十分不利.应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1~#~5~#机组坝段的抗滑稳定进行计算、校核和验证以确保大坝的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弓长岭露天矿排岩场边坡不稳定对周边产生安全隐患问题.利用世界最高精度的测量机器人TM30,采用极坐标与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来确定边坡的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并结合中国《工程测量规范》中对排岩场边坡变形观测等级与精度要求,对观测点点位及高程所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论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M30测量机器人对排岩场边坡进行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测量时,如果将观测距离控制在500 m以内,并按二等9测回进行水平角、垂直角与距离观测来确定观测点的坐标与高程,可以满足排岩场边坡变形对观测点点位和高程精度的要求,并通过工程实际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洪门大坝1985-1992年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观测资料进行反馈分析,得出了该坝位移预报数学模型,并进一步得出坝体安全监控指标,以保证其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其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4.
公伯峡水电站导流洞安全监测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伯峡水电站导流洞下闸蓄水1个月后对导流洞导0+159 m-导0+214 m段进行了封堵,但导流洞导0+214 m下游段改建为右岸旋流式泄洪洞下平洞段的漩流洞、水垫塘和退水洞,为此导流洞导0+214 m以下洞身段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右岸泄洪洞泄洪.文章对公伯峡水电站导流洞导0+214 m以下洞身4个监测断面监测资料进行全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查发现潘家口水库40#坝段上游面194高程附近存在一条水平裂缝,缝深6.5~8.5m,沿坝轴线方向贯穿整个坝段,该裂缝的存在已危及到坝体的安全运用,且裂缝还将进一步向下游扩展.因此对该裂缝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了加固处理,降低了缝端拉应力,增加了坝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使其满足安全、稳定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6.
结合丰满大坝垂直位移监测资料,分析了大坝的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坝顶垂直位移进行了统计建模.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坝顶垂直位移的主要因素,水压力分量和时效分量也对垂直位移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通过对垂直位移监测资料的建模分析,对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延立 《科技咨询导报》2012,(34):126-126,128
巴基斯坦杜伯华水电站砼重力坝位于印度河右岸支流Duber河上,最大坝高40.5 m,除右坝肩几个坝段坐落在岩石基础上外,溢流坝段、左岸电站进水口坝段均坐落在厚度达60 m的砂砾石覆盖层上。基础处理需要解决渗漏及渗透变形、地基承载力、压缩及不均匀沉降、砂层地震液化等几方面的技术问题。经过防渗处理方案比较、分析,及考虑施工成本和工期因素,最终采用帷幕灌浆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解决位于深厚覆盖层上河网交汇区某住宅工程建筑群地下室渗水问题,分析了地下室渗水的原因,针对该小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提出了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和排水措施三种方案,考虑到渗控范围并结合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垂直防渗方案只有将垂直防渗墙深度打到50m以上(不透水基岩处),并向上下游延伸100m才能控制地下水位到预定高程(46.5m),但经济性较差;排水措施能够控制地下水位至46.32m,但是渗漏量较大,每天超过12万m~3,需设置较强的抽排系统,经济性一般;水平防渗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小区的地下水位至预定高程(46.5m),且经济性最好.研究结果为具有类似条件的地下水位控制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侯江华 《工程与建设》2013,(6):773-774,796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校区地处歌乐山,整个新校区建设的地理环境复杂。该文分析如何通过GPS卫星定位仪、全站仪及精密水准仪观测变形监测点的坐标和高程来监测边坡顶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为确保校舍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导流洞双层进水口优化体型后的水力特性,并对其与传统进水口布置进行比较,基于某抽水蓄能电站导流洞的设计参数,采用Fluent软件中的VOF水动力模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改变竖井宽度,即改变水平洞与竖井进口面积比、去除竖井以及采用常规喇叭口进水口3种方案,对双层进水口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重点包括相对流量、水流弗劳德数、相对压强以及水头损失系数等4个方面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面积比的变化对双层进水口的流量分配和流速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相比于去除竖井的水平进水口,双层进水口在增加泄流量、降低进水口水头损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孔流流态下,双层进水口的泄流能力已接近单独采用喇叭口泄洪洞.结果显示,双层进水口的泄流主要以竖井下泄为主.在孔流流态时,双层进水口的泄流受下游泄洪洞断面的控制.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快速对导流期的水平洞进行封堵,并在运行期间迅速进行泄放洞的改建,以便尽快进入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公伯峡面板堆石坝在坝体监测情况,分析了坝体温度监测数据,讨论了面板和堆石料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变化与面板裂缝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了应采用有限元模型进一步计算温度应力的结论,提出了今后应采取有效面板保温措施和加强面板裂缝发展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广义模糊优化设计理论引入土石坝的优化设计中,对设计变量的选取及约束条件中模糊性因素的隶属函数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建立了土石坝断面广义模糊优化设计模型。采用满足度解法将广义模糊优化模型转化为确定性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结合某面板坝工程实例进行断面优化设计,考虑约束条件的广义模糊性,获得了满意的计算结果,通过初始方案与优化方案的分析比较,肯定了土石坝断面广义模型优化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与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古洞口面板堆石坝坝高117.6 m,坝址覆盖层埋深超过20 m,因此,存在开挖边坡高陡、坝体基坑渗水量大、坝体填筑困难等问题困扰.针对工程上述问题,对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供近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石坝心墙内浸润线的逸出高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粘土心墙土石坝设计中,心墙下游侧浸润线物逸出高度对设计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计算心墙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心墙下游反滤层设施高度的重要参数。本文介绍了确定心墙内浸润线的位置及其在心墙下游侧逸出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寒地区库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的实际情况,根据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和施工组织安排,采用三维有限元浮动网格法对坝体缺口度汛的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度汛对坝体表面影响较大,对坝体内部影响较小,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坝体表面加强保护以防止产生大量的裂缝;冬季坝体内外温差较大,容易出现裂缝,需要严格的温度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瀑布沟水电站为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86m,为目前国内最高砾石土心墙堆石坝.以瀑布沟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期、蓄水期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对其典型监测断面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各测点沉降测值随填筑高程的升高发展较快,运行期随时间发展较慢,水位对沉降变形有影响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心墙整体变形规律性良好,下游堆石区的沉降变形以次堆石区为最,过渡料区次之,反滤料区较小,坝体下游堆石区变形不协调,这是瀑布沟大坝坝顶出现浅表裂缝的主要原因.该结论对土心墙堆石坝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尾矿堆积子坝在不同降雨量作用下的溃坝反应,以湖南某尾矿堆积子坝中尾砂为试验材料,采用自制的尾矿子坝溃决破坏试验装置,探究尾矿在下游运移的长度和淹没高度与降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降雨工况下,尾砂下游运移长度和淹没高度呈现不同状态.在距离原子坝较远处,随降雨量的增加,溃坝运移距离和淹没高度都相应增加.2)试验中降雨强度取0、20、40、60和80 mm/h,近坝体部位降雨强度为60 mm/h时对子坝危害最严重,较远处降雨强度为80 mm/h时对下游危害严重.3)近坝体处,降雨强度为0和20 mm/h时淹没高度较接近,降雨强度为40 mm/h和80 mm/h较接近;稍远处降雨强度60 mm/h和80 mm/h较接近.研究成果为急降雨导致尾矿子坝呈现不同的破坏状态,进而溃坝这一灾害的演进提供参考,对加强子坝防护,增加坝体整体安全等级措施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布垭大坝左岸岩溶发育规律及渗透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布垭大坝左岸山体灌浆平硐现场的调查结果,对防渗帷幕线剖面不同高程灌浆平硐的面溶蚀率和最大溶蚀洞径进行分区统计分析,获得了防渗帷幕线剖面岩体溶蚀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地貌资料,得出大坝左岸山体岩溶发育规律.左岸山体岩溶发育在垂直方向从上到下逐渐减弱,水平方向从远河岸端向近河岸端逐渐增强,存在集中发育区并受岩层面控制等.最后对山体的渗透性进行了探讨,提出帷幕工程优化的初步建议。对大型溶蚀洞穴系统进行封堵后,帷幕灌浆时应对不同地区分别对待,有些地带可以简化帷幕施工,甚至可以不进行帷幕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