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乐祥  张静  王玲 《科技信息》2009,(14):231-232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帝国主义批评话语仍有重要价值。当代好莱坞电影着力表达着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的普世主义、“天定命运”、白人至上和个人主义。本文将在探讨文化帝国主义内涵和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来剖析当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徐仲秋 《科技信息》2010,(32):I0163-I0163,I0165
美国主流社会长久以来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一种非性别化的形式,通过对华裔性别化的再现将华裔文化异己化,进而将华裔永远排除在美国社会和历史之外。关国白人对华裔最严重的、也是最令华裔愤怒的刻板形象就是华裔男性女性化形象。针对这种白人主控话语权,华裔处于失声、无权状态的局面,汤亭亭进行了“反话语”写作,话语表述策略、人物形象都力图摆脱白人主导话语传统,重塑华裔的阳刚气概。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许久以来,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一直奉行白人至上的理论。他们鼓吹南非白人血统的“高贵”、“优秀”和“纯洁”,并打着“优生学”的幌子,绝对禁止白人与其他种族通婚,以确保“高等种族”的统治。我们姑且不论种族之间是否存在高低贵贱,只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南非的所谓“高等种族”的血统真是纯而又纯的吗?南非一位白人博士新近出版了名为《没有差别的集团》一书,论述了南非白人的血统。这位名叫汉斯·亥斯的博士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很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性别暴力描写,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少数族裔反抗白人霸权的反话语,是从边缘向白人中心的挑战。非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控诉了白人种族主义。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只是一种虚构和“臆想”,试图颠覆所谓华裔模范族裔的神话,但是这种性别暴力指向的是白人女性,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是印证白人主流的“可怕逻辑”。  相似文献   

7.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了《世界知识》曾在2000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将诞生一个“拉丁美国”吗?》和《多元文化主义:动摇美国基础?》。这两篇文章同时关注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及“多元文化主义”,用作者的话说也就是“从文化的视野来审视各种族的归属性,以及种族归属性与美国归属性的关系。本文以墨西哥移民为切入点,用纵向历史的叙述介绍了墨西哥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关系。———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来说,以黑人—白人为核心的种族问题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翻开美国黑人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奴隶制时代还是种族隔离时代,抑或是民权运动时代乃至今日,美国黑人对主流社会的态度始终处于融合与分离之间。这是由各个时期黑人的境遇、黑人对自身的认识、主流社会本身(即主流社会对黑人的态度)决定的。张立平的这组文章,讲述的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黑人运动的特点和倾向,对看待今日美国的种族问题颇多启发。读者也可按自己的兴趣,根据每个标题下的提要,自由选阅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艾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的民俗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文学的传统之中。艾里森不仅批判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强调艺术超越世俗和种族冲突的功能,而且还萌芽了种族融合的思想。在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艾里森前瞻性地预言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妇女运动成功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但是,未能成为运动主力的美国黑人妇女却批判女性主义运动的主流是带有种族偏见的“白人和中产阶级”的运动;许多美国妇女研究学者也警告说,为了防止黑人女性被孤立,必须将反种族主义融入女性主义运动中。美国黑人妇女作为“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及她们在两次浪潮中的经历证明了种族主义实际上对美国女性主义运动起了推动而非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承认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反对将白人主流文化定于一尊,承认和尊重少数族裔及其文化,尊重社会中妇女、同性恋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力,平等对待美国文化中的各种文化成份。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长时间的种族歧视造成的黑人男性对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可使他们放弃了弱势的黑人本位文化。种族歧视和固有的男权意识使他们将怨恨转移到黑人女性的身上。这种复杂的心态造成了黑人男性心灵的扭曲。黑人男性成长之路何在?其关键在于真正认识黑人女性。只有当他们明白黑人女性不是自己的财产时,黑人男性才可能走上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几年前提起“地球村”,语气里还多少带些指向未来的意味。今天,在我们唾手可得的网上信息、连锁快餐以及全球几乎同步的流行音乐、大片的背后,是全球商品、资金、信息乃至思想、人员间的空前流动。如此变化将给文化带来怎样影响?不同传统、不同价值观应否、能否融合?我们的文化在外来影响中拥有创新能力吗?本期“跨文化对话”试图作出解答。有意思的是,就在杂志即将截稿之时,反映中美文化碰撞的影片《刮痧》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一对赴美8年、一心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裔夫妇因为孩子刮痧而陷入官司,不知刮痧为何物的美国人坚持认为这种行为是虐待孩子。身处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夫妇俩陷入了用中国文化解释不清的困境。的确,所有文化是不是都能够平等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弱势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好在本栏目的本意是引发某种话题与思考,所摘编文章也仅期待成为某种“由头”。本栏目辟有“相关阅读链接”,欢迎读者提供话题及相关阅读信息,我们会为更广泛的读者进行“链接”。——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6.
新型战争有新游戏规则吗?不对称威胁超过了传统威胁吗?导弹防御系统还有用吗?是“对自由的攻击”还是“对美国的攻击”? 9.11事件对美国所产生的震憾和冲击是空前的,其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美国国内就美国究竟应当如何在世界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新秩序”与“帝国”美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9.11事件为什么发生?10月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汲取外交政策教训”为题,请了三位专家就9.11事件的教训展开辩论。他们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梅拉尼·麦卡利斯特、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斯蒂芬·贝克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埃伯琳。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认真反思,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彻底检讨。  相似文献   

17.
《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均出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之手。尽管两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同,但是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白人世界的黑人审美观,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及影响,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列举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得出非裔女性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已迷失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非裔女剧作家洛琳·汉斯贝瑞的《阳光下的葡萄干》是一部书写“黑色美国梦”的典型之作。除了刻画非裔美国人在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作者还对其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种族和文化特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具体的文本表现为非洲形象在主人公们确证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与之实践的文化认同。通过不断在文本中前景化非洲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景观,作者似乎想要提醒她的同胞们一个事实:非洲曾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文化之根的生发之地,一个人在尝试融入主流文化空间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与种族尊严。对作品中非洲形象的关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葡萄干》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月1日零点整,隐藏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千年虫”(也有人称之为“2000年炸弹”或“2000年问题”),将会在这个世纪交替的时刻倾巢而出。为此,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会淡后决定将“2000年问题”列入八大工业国家首脑们的议题;克林顿政府新近成立公元2000年转换委员会,并在199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优先编列39亿美元用于“2000年问题”的解决上;美国企业积极进行年序整修工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真的了解“千年虫”吗?你知道“千年虫”会给我们信息时代的生活带来多大影响吗?你知道在处理“2000年问题”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和内容吗?  相似文献   

20.
九月十三日,南非境内一个名曰文达的黑人保留地“独立”了。这是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在实行“班图斯坦计划”的名义下,继炮制特兰斯凯和博普塔茨瓦纳两个“黑人独立国”之后,导演的又一幕“独立”丑剧。南非少数白人长期以来骑在黑色民族的头上,作威作福。为什么到了七十年代,南非白人当局要加紧推行什么“班图斯坦计划”,让黑人“独立”呢?回顾一下南非的历史就可知道,被它吹得天花乱坠的“班图斯坦计划”,恰恰是白人殖民者几个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